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抗战音乐家张曙张曙原名张恩袭,1908年9月18日,出生于安徽歙县坑口乡柔川村一农家小院,“张曙”这个名字,是他1933年加入中国

题目详情
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抗战音乐家张曙       张曙原名张恩袭,1908年9月18日,出生于安徽歙县坑口乡柔川村一农家小院,“张曙”这个名字,是他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田汉为他取的,寄意他在音乐道路上如“初生曙光”,大放异彩。
童年时期,母亲所教的山歌,随处流传的微调,无不给幼小的张曙以音乐的启蒙和艺术的滋养。从此,他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1921年底,张曙随在外经商的父亲到浙江衢州,先后就学于衢县高等小学、浙江省立八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段时间所受的教育是他走上革命道路的启蒙。1925年3月,浙江省立八中调来音乐教师华盖,华盖对张曙重点培养,使他在音乐上进步神速。华盖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对张曙人生道路的选择产生了深远影响。
1926年秋,张曙中学毕业,没有按照父亲预先设置好的人生道路投考法政学校博取仕途,或是回乡经商。张曙执意报考上海艺术大学音乐系。在上海艺术大学求学期间,张曙结识了著名戏剧家田汉。
       1927年起,张曙开始了左翼音乐创作,一首首激昂的革命歌曲,一部部鞭挞万恶旧社会的话剧配乐,使张曙的音乐才能锋芒初露。1928年,张曙考入当时国内最高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跟随俄国声乐教授斯拉诺娃和声乐组主任周淑安学习声乐,还师从黄自学习作曲,师从朱英兼修二胡
1933年1月,张曙在田汉的介绍下,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的革命工作与音乐事业彻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1935年是张曙创作的高峰期,他为话剧《洪水》写下了三首插曲《风雨催眠曲》、《云儿词》、《筑堤曲》,又先后创作了《爬山运动歌》、《青年劳动歌》、《抗战进行曲》等一系列进步歌曲。
       1936他在南京《新民报》发表了《谈作曲》、《看<回春之曲>后》、《谈谈国难时期的音乐运动》等音乐文论,坚决反对在国难当头之际“制作消闲音乐”,“把音乐完全趣味化”。张曙进一步阐述用音乐去唤起民众抗日热情的主张与手段:“我们既然要通过音乐去唤起大众、组织大众,那末我们必得先要懂得大众的疾苦与希求。倘若你没有懂得大众的生活情绪,无论你的作曲技巧怎样高,你一辈子也作不出大众真正需要的音乐来,所以我们得要先从大众去学习,然后才能去教育大众。
       1937年“七七”事变后,田汉连夜创作出话剧《卢沟桥》,交由张曙配乐编曲,张曙借用河北民间戏曲《小放牛》的曲调改编《卢沟问答》,此曲在南京公演后不胫而走,成为社会大众人人爱唱的抗战歌曲。同月,张曙深感于国家危亡,倾力创作抗战歌曲的力作《保卫国土》.歌曲铿锵有力,听众为之感奋不已。之后,张曙还为阳翰笙的电影剧本《夜奔》写了插曲《一条心》.与同时代的新音乐工作者相比,张曙对民间音乐钻研颇深,其抗战歌曲汲取生活中群众呐喊呼号的音调,不仅极具民间风味,也体现出奔放不羁、热烈雄浑的战斗精神。
       1937年12月,张曙受田汉邀请为田汉新作《最后的胜利》编曲。根据剧情需要,张曙采用民间山歌的曲调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作《日落西山》,以民间习见的情歌题材,抒发出仁人志士抛却儿女情长,毅然走向抗日战场,甘洒热血写春秋的高尚情操。歌曲风格清新,曲调明快优美,很快流传全国,不仅是著名的抗战抒情歌曲,更作为声乐教学的经典曲目广为传唱。
       台儿庄会战后,田汉创作诗歌《洪波曲》,交由张曙作曲。张曙决定将此谱写成大众化的进行曲,以铿锵有力的节奏,通过齐唱与合唱等形式,将台儿庄会战的壮烈场景栩栩如生地加以呈现,表现出中国军民精诚团结、血战到底、众志成城的磅礴气势。此曲很快便流传开来,成为他一生最负盛名的抗战歌曲。
据冼星海在《创作札记》中记载,在纪念抗战一周年之际,《在太行山上》刚刚写就,由于来不及教给歌咏队队员,又想及时介绍给广大群众,于是张曙就找到林路以二重唱的形式进行演出,使这首歌曲迅速传遍武汉三镇,唱响全国。张曙还先后发表了《唱歌的声音与感情》、《聂耳作品的历史性》等音乐文论,强调“要从日常生活中,多方面的深切地去体验,敏锐地去观察”,才能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从而正确地把握与诠释作品。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张曙辗转撤往广西桂林,据与张曙朝夕相处的林路回忆:“他除了组织领导歌咏活动外,主要是推敲那首《十二月抗敌歌》.每一段、每一句、每一个音节他都细细琢磨,时时都在吟唱推敲,几乎把他所知道的民族、民间音乐知识全部倾注在这个作品中。”
       不幸突如其来,12月24日中午,年仅30岁的张曙牺牲于敌机轰炸。他短暂一生创作出200余首抗战革命歌曲,以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斗志昂扬的爱国热情,鼓舞和教育了一代代华夏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而不懈奋斗。
(摘编自黄敏学《洪波一曲壮国魂》)
【相关链接】
①张曙先生之可贵在于和聂耳同为文化战线上的两员猛将……救亡歌咏便是最显明的,代表了大家发出了反抗的怒吼,代表了大众发出了要求团结的呼声。张曙先生便是这样的工作者中的一个,这功绩是永远、永远不磨灭的。
--周恩来
②黄自死于病,聂耳死于海,张曙死于敌机轰炸,重责寄我辈肩头,风云继起;抗敌歌在前,大路歌在后,洪波歌在圣战时期,壮声破敌奴肝胆,豪杰其兴。
--郭沫若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
A. 华盖不仅使张曙在音乐上进步神速,而且对他人生道路的选择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学毕业后,张曙放弃了父亲为他设置好的人生道路,向着心中的音乐梦想扬帆起航。
B. 在张曙看来如果没有懂得大众的生活情绪,无论作曲技巧怎样高,也作不出大众真正需要的音乐来,所以要唤醒民众,得要先从大众去学习。
C. 1927年起,张曙开始了左翼音乐创作,一首首激昂的革命歌曲,一部部鞭挞万恶旧社会的话剧,使张曙的音乐才能锋芒初露。
D. 与同时代的新音乐工作者相比,张曙对民间音乐钻研颇深,其抗战歌曲汲取生活中群众呐喊呼号的音调,不仅极具民间风味,也体现出奔放不羁、热烈雄浑的战斗精神。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___
A.童年时期母亲教唱的山歌和家乡传唱的徽调的浸染是张曙走上音乐道路的启蒙,浙江省立八中的教育是他走上革命道路的启蒙。
B.为了将台儿庄会战的壮烈场景栩栩如生地加以呈现,表现出中国军民众志成城、血战到底的磅礴气势,张曙将田汉创作的诗歌《洪波曲》谱写成大众化的进行曲。
C. 张曙对创作极为严肃认真,每一段、每一句、每一个音节他都细细琢磨,时时都在吟唱推敲,几乎把他所知道的民族、民间音乐知识全部倾注在他的创作中。
D.张曙的名作《日落西山》之所以采用民间山歌的曲调,是为了更好地抒发出仁人志士抛却儿女情长,毅然走向抗日战场,甘洒热血写春秋的高尚情操。
E.张曙在革命斗争与创作实践中开辟出无产阶级革命音乐新的艺术道路,迄今仍引领着群众音乐创作的发展方向,成为我们学习和效法的楷模。
(3)张曙舍弃了父亲为他设置好的入仕或经商的人生道路,走了音乐之路。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选择人生道路的思考和认识。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传主的人生...
看了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下列选项中,属于公安机关基本任务的是( )。 A.国家治安行政力量 B.维护国家安全 C.维护社会秩  2020-05-1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后徙睢阳。尝受《韩子》、杂家说于邹田  2020-06-21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是“无法  2020-07-03 …

文言文阅读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后徙睢阳。尝受《韩子》、杂家说于邹田生所。事梁孝王为中大夫  2020-07-13 …

孟子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是因为()①人类  2020-11-07 …

下列对国家安全理解错误的是()A.社会秩序不属于国家安全内容B.国家安全关系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  2020-11-21 …

国家履行职能的目的是()A.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安全B.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C.捍卫国家主权和领  2020-12-06 …

6.(2012安徽11★☆☆)(1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1)1898年,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  2020-12-18 …

6.(2012安徽11★☆☆)(1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1)1898年,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  2020-12-18 …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3分)国家大策系于安危存亡方变故交切幸而有智者陈用斜线(/)给下面文  2020-1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