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③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
|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③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④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⑤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⑥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⑦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 (1) | 上文第⑥⑦两句报道我东路军渡江作战的胜利形势,接连用了六个动词,其中最能体现我军锐不可当、强大威力的两个动词是________。 | | (2) | 下列语句不是直接叙述我东路军的强大攻势和辉煌战果的两项是 | A. |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 | B. |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 C. |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 D. |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 E. | 我已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线的广大地区。 | F. |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 | (3) | 领会这段文字的思想内容和语言特点。下列理解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 ] | A. | 第②句的“不料”一词的意思是“没有预先料到”。敌军头子汤恩伯的“不料”,正表明我军出敌不意,制胜千里。 | B. | 第⑤句中用“余部”而不用“剩下的部队”自有道理:“余部”是军事术语,在这里指还未渡江的部队,用它报道战况,既确切、得体,又术语,又十分简明;如果用“剩下的部队”,则既不得体又显得冗赘。 | C. | 第⑥句中用“然”“已”“一切”“广大”等词语表明“整天激战”的经过,预示我军将大获全胜。 | D. | 第⑥⑦两句中,对抵抗之敌用“歼灭及击溃”,对广大地区和江阴要塞分别说“占领”和“控制”,对长江是“封锁”对铁路线则用“切断”,十分准确地叙述了我东路军的辉煌战果。 | | (4) | 第⑤句中为什么用“至发电时止”一语?这种措辞体现了新闻消息的什么特点? ________ | | (5) | 比较下列句子画线部分的用语有什么不同。你觉得哪一句用得更好?为什么? 甲句:我东路35万大军 与西路同日同时 发起渡江作战。 乙句:我东路35万大军 与西路一样于21日下午5时 发起渡江作战。 ________ | | |
答案和解析
答案:2.AC;3.C;
解析:
(1) | 歼灭、击溃 |
(4) | 体现新闻的准确性。 |
(5) | 甲句好,既清楚地交代了渡江时间,又简明扼要。 |
函数y=kx+3中,k取不同值时,它的图像是a.一条经过点(0,3)点的直线b.一组互相平行的直线 2020-05-23 …
用一根绳子吊重物,重物下面系一根同样的线,突然用力猛拉一下下面的线,当力足够大时,哪一根线先断 2020-06-20 …
管道突然扩大,总水头线下降为什么先陡后缓,侧压管水头线突然水力学知识解释 2020-06-27 …
在官方史籍中,清代人口数字有史以来第一次在乾隆六年(1741年)突破了1亿大关(1.4亿),并相继 2020-07-06 …
一根细线吊一5kg重物,重物下面再系一同样的细线,细线能承受70N的拉力.现用50N突然拉下面的细 2020-07-14 …
已知抛物线的焦点F在x轴上,直线y=一3与抛物线交于点A,IAFI=5,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2020-07-20 …
数学圆和极限听说过一句话:直线是半径无限大的圆.这句话当然是不对的.我突发奇想,能不能这样说呢:过 2020-07-21 …
据史书记载:乾隆六年(1741年)人口突破了1亿,乾隆二十一年突破2亿,乾隆五十五年突破3亿。导致 2020-07-28 …
请高手编个大智慧选股公式!(1)过去5天之内有一根涨幅大于5%的大阳线突破前期大箱体的最高价;(2) 2020-11-06 …
在官方史籍中,清代人口数字有史以来第一次在乾隆六年(1741年)突破了1亿大关(1.4亿),并相继在 2020-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