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2.(2015湖北孝感孝南期中,10—13)阅读下文,完成(1)—(4)题。(12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

题目详情

2.( 2015湖北孝感孝南期中,10—13 ) 阅读下文,完成(1)—(4) 题。(12 分)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七年,入见,帝①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

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②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 犹可二百里。.褫③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 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      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就封岳飞为太尉。②介:甲,披上甲。③褫(chǐ) :脱去,卸下。④秣 (mò) :喂食。

(1 )  下列对加粗词的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辱没)

    骈元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

  B.策之不以其道(策:用鞭子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而:表转折,但是)

  C.日啖刍豆数斗(啖:吃喝)

    致远之材也(致:招引)

  D.比行百里始奋迅(比:等到)

    褫鞍甲而不息不汗 (汗:流汗)

(2)  翻译下面知子。(4分)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分)

译文: 

②然非精洁则不受。(2分)

译文: 

(3)下列对文章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抨击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社会现象。

B.甲文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从正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强调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

C.乙文告诉我们在学习上不仅要抱着认真严肃的态度多学习,还要注意选择。

D.乙文中能担负起大任、有雄才大略的人是那些掌握渊博的知识且不会炫耀卖弄的人。

(4) 甲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请简要说说二者有何异同。(3分)

答: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2.答案     (1) C          (2)①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               ②然而如果草料不好、泉水不清洁,那么它们就不吃不喝。          (3)B          (4)同:两段文字都借论马阐述了要善于考察人才、发现人才、选拔人才的道理。异:甲文是直接提出问题,然后从反面展开议论,而乙文是通过正反事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解析     (1) “啖”是“吃”的意思,“致”是“达到,实现”的意思。           (2)① 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第二个“其” 表推测语气,相当于“大概”。               ②“然”表转折,“然而”的意思;“不受”引申为“不吃不喝”的意思。          (3)反面展开议论。          (4)理解两文以托物寓意所阐明的道理,了解两文的结构特点,把握作者议论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