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如何解释“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峣峣者易折,佼佼者易污?”
题目详情
如何解释“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峣峣者易折,佼佼者易污?”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水清无鱼论
水太清则无鱼,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原因无非是水过于清澈,鱼难以生存,这引喻现实社会里,人太精明而过分苛察,就不能容人.所以,下面就紧接一句,人太察则无智.古人最早使用这些话的有这样几例:
1.“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见于《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宫》.《汉书.东方朔传》也有同样的用法.徒,就是同类或伙伴的意思,译为现在的话就是“朋友”.人太精明了就没有伙伴没有朋友,因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人有小小的过错或性格上的小小差异,他过分要求与一己的同一或者要求所有人一举一动均符合或者满足一己的标准,但人总是有着各种不同的性格和待人处事的方式,除非是克隆体,否则永远无法达到每事的一致的,因此出现摩擦以至矛盾、冲突就是必然的结果,此时如果不能以一种宽容的精神调和于其间,事势就将无法收拾,结局便是人心不附,众叛亲离.
2.“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见于《后汉书.班超传》.这里所用的意义有些改变,但大纲还是一致的.这句话的起因,是班超在西域为都护时限较长,又有病,所以朝廷将他召回,接任者任尚请求班超临别赠言,班超说:“塞外的吏士本来就不是孝子顺孙,他们都是因为罪过而发配到边地的,而蛮夷又都怀有鸟兽之心,不容易安抚,却极易挑起事端.而您的性格太严厉而急躁,这是不好的,也容易出问题.水清了就没有大鱼,政务太苛察就不易让下面的人亲附,以至人事和谐,所以您还是应当将法度放松点,简易点,要宽容人家的小小过错,只要大事能够抓住、不出问题就算尽到职责了.”这虽然讲的是东汉时代政府对待边远地区人民宜采取怀柔宽松的政策,但它所说明的道理不仅仅是就此而止.
这两则成语都是据现象所得出的结论,用水引喻政治或者人的智慧以及交谊等都只是类比的关系.虽然只是类比,但道理是相通的,所以,由此感性现象,类推得出人事现象理性的结论,虽然两者之间前提和结论的关联有着或然性,但就此两类现象的属性相同这一点来说,可以证明这种类比不违反逻辑的原理,是成立的.因为,前面的例子讲的是鱼,后面的结论讲的则是人,两者所需要的都是一个环境.鱼的环境是水不要过分清澈,以至无处藏身;人的环境是关系不要过分紧张,以至无法相处.过分清澈与过分紧张,都含有危及生存的因素,一旦危及到生存,就必须对所存身的环境有较好的要求,因此鱼要求有水草、岩隙和树枝等赖以藏身的空间,人也要求有宽和轻松的环境,要不然就都会引致对生命不利的结果.所以,这种类比是一种必然性的关联,而非建立在或然的基础上的.
“水至清则无鱼,人太察则无徒.”这话有些调和论者的意味,以为为人处世或者立身处事是无须讲原则的,好像目的只是要求环境的和谐可以不惜牺牲原则的要求,如果是这样,这句话的意义就大打折扣了.所以,下面这句话,“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是可以作为补充的,因为班超所讲的是在大原则下即所谓的“总大纲而已”的条件下,然后求环境的宽松简易,尽量宽恕与原则无关的小小过失,以求得相互之间的和谐相处.这是一种现世怎样做人的哲学,它可以加入到待人、交友以至于政治等各种具体的节目.就好比肥沃宽松的土壤,树木就必然会生长茂盛一样(这当然须有其他要素如阳光、水分等),人有了不板结的环境,能动的触角就四处延伸,就会做出尽可能大的效果和成绩.但人事之间的尺度是不易掌握好的,往往不是太过,就是不及,结果总是不能尽如人意.所以后人将这两句成语综合起来,改成:“水太清则无鱼,人太察则无智.”水太清则无鱼,就不必说了;人太察则无智,译成现在的话就是:人太精明太苛察了,就没有了智慧.这里,“智”之一字用得非常恰当.没有智慧,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精明的人至于苛察,就容易防闲过当以至猜忌成性,由不能容人最后发展到千方百计排陷他人,就必然失去伙伴和朋友,结果是鱼无法生存,自身也陷入孤立无援之境.智慧之灯熄灭之后,前途就一片黑暗了,有如一个瞎子骑着一匹瞎马,在一片广大无边的深渊边疾驰,其危险程度是不言自明的.
(小亮 编辑)
水太清则无鱼,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原因无非是水过于清澈,鱼难以生存,这引喻现实社会里,人太精明而过分苛察,就不能容人.所以,下面就紧接一句,人太察则无智.古人最早使用这些话的有这样几例:
1.“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见于《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宫》.《汉书.东方朔传》也有同样的用法.徒,就是同类或伙伴的意思,译为现在的话就是“朋友”.人太精明了就没有伙伴没有朋友,因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人有小小的过错或性格上的小小差异,他过分要求与一己的同一或者要求所有人一举一动均符合或者满足一己的标准,但人总是有着各种不同的性格和待人处事的方式,除非是克隆体,否则永远无法达到每事的一致的,因此出现摩擦以至矛盾、冲突就是必然的结果,此时如果不能以一种宽容的精神调和于其间,事势就将无法收拾,结局便是人心不附,众叛亲离.
2.“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见于《后汉书.班超传》.这里所用的意义有些改变,但大纲还是一致的.这句话的起因,是班超在西域为都护时限较长,又有病,所以朝廷将他召回,接任者任尚请求班超临别赠言,班超说:“塞外的吏士本来就不是孝子顺孙,他们都是因为罪过而发配到边地的,而蛮夷又都怀有鸟兽之心,不容易安抚,却极易挑起事端.而您的性格太严厉而急躁,这是不好的,也容易出问题.水清了就没有大鱼,政务太苛察就不易让下面的人亲附,以至人事和谐,所以您还是应当将法度放松点,简易点,要宽容人家的小小过错,只要大事能够抓住、不出问题就算尽到职责了.”这虽然讲的是东汉时代政府对待边远地区人民宜采取怀柔宽松的政策,但它所说明的道理不仅仅是就此而止.
这两则成语都是据现象所得出的结论,用水引喻政治或者人的智慧以及交谊等都只是类比的关系.虽然只是类比,但道理是相通的,所以,由此感性现象,类推得出人事现象理性的结论,虽然两者之间前提和结论的关联有着或然性,但就此两类现象的属性相同这一点来说,可以证明这种类比不违反逻辑的原理,是成立的.因为,前面的例子讲的是鱼,后面的结论讲的则是人,两者所需要的都是一个环境.鱼的环境是水不要过分清澈,以至无处藏身;人的环境是关系不要过分紧张,以至无法相处.过分清澈与过分紧张,都含有危及生存的因素,一旦危及到生存,就必须对所存身的环境有较好的要求,因此鱼要求有水草、岩隙和树枝等赖以藏身的空间,人也要求有宽和轻松的环境,要不然就都会引致对生命不利的结果.所以,这种类比是一种必然性的关联,而非建立在或然的基础上的.
“水至清则无鱼,人太察则无徒.”这话有些调和论者的意味,以为为人处世或者立身处事是无须讲原则的,好像目的只是要求环境的和谐可以不惜牺牲原则的要求,如果是这样,这句话的意义就大打折扣了.所以,下面这句话,“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是可以作为补充的,因为班超所讲的是在大原则下即所谓的“总大纲而已”的条件下,然后求环境的宽松简易,尽量宽恕与原则无关的小小过失,以求得相互之间的和谐相处.这是一种现世怎样做人的哲学,它可以加入到待人、交友以至于政治等各种具体的节目.就好比肥沃宽松的土壤,树木就必然会生长茂盛一样(这当然须有其他要素如阳光、水分等),人有了不板结的环境,能动的触角就四处延伸,就会做出尽可能大的效果和成绩.但人事之间的尺度是不易掌握好的,往往不是太过,就是不及,结果总是不能尽如人意.所以后人将这两句成语综合起来,改成:“水太清则无鱼,人太察则无智.”水太清则无鱼,就不必说了;人太察则无智,译成现在的话就是:人太精明太苛察了,就没有了智慧.这里,“智”之一字用得非常恰当.没有智慧,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精明的人至于苛察,就容易防闲过当以至猜忌成性,由不能容人最后发展到千方百计排陷他人,就必然失去伙伴和朋友,结果是鱼无法生存,自身也陷入孤立无援之境.智慧之灯熄灭之后,前途就一片黑暗了,有如一个瞎子骑着一匹瞎马,在一片广大无边的深渊边疾驰,其危险程度是不言自明的.
(小亮 编辑)
看了如何解释“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君将若之何”中的若怎么解释?字典上的“若何”被解释为代词,意为“如何”、“怎么样”,请问代词是代 2020-04-25 …
如何证明在面积相等的任意三角形,任意长方形和圆中,圆的周长最小?浅显易懂的首先谢谢你的回答我知道这 2020-05-13 …
请问成语“居大不易”的以下三种解释中哪种更合适?我想编辑百科居大不易词条,请问以下哪种解释合适?分 2020-06-15 …
红蓼白芷、淡露秋蝉,表示人的一生何解?周易相关问题红蓼白芷"表示人的一生何解?表示人的一生何解?易 2020-06-18 …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之与家之相篡——篡:劫夺B.人之与人之相贼—— 2020-06-30 …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之与家之相篡——篡:劫夺B 2020-07-08 …
如何从易经中参透养生之道?现在央视频道流行易经的讲学,前几天听老师聊起了易经个中一些奥秘,甚感兴趣, 2020-11-05 …
鲁迅说过:"我家后院种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还是枣树。"其中意思何解?解释要让人容易明白。 2020-11-22 …
请问如何计算总磷测定中的稀释倍数?如何算稀释倍数总磷测定取1ml样品于50ml的比色管中,加水稀释到 2020-12-05 …
是谈何容易的解释的答案 2021-0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