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改难致治。今所任用,改以德行、学识为本。--《贞观政要》材料二以

题目详情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改难致治。今所任用,改以德行、学识为本。
--《贞观政要》
材料二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三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科举制的演变
时间事件
1888年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
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之才。
应康有为等建议,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戊戌政变后,慈禧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1901年清延实行新政,各地官吏上奏,重提改革科举,恢复经济特科。
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科举考试虽未废除,但已改八股为策论。
(1)概括材料一所体现的唐太宗的人才观,结合所学指出他对于科举制的贡献。
(2)依据材料二,说明北宋中期在人才选拔上存在的弊端;结合所学,列举王安石对科举考试进行的改革。
(3)依据材料三,概括科举考试在近代出现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第一问:由材料“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改难致治.今所任用,改以德行、学识为本”可以得出:唐太宗认为用人与治国好坏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并且用人应当以德、学识为准;第二问:唐太宗时期提高了进士科的地位,并且完善了科举取士的制度.
(2)第一问:由材料中的“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可以得出人才的选拨注重诗赋的记忆以及管理注重科名资历;
第二问:王安石对科举考试改革的内容为废除诗赋取士的制度,注重经义策论;
(3)第一问:由材料可以看出增设的学科门类更加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更加突出实际;
第二问:科举取士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主要由以下几点:一是西学的传播,吸收西方考试制度的优点,二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得考试门类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三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向西方学习运动的兴起.
故答案为:
(1)人才观:唐太宗认为用人与治国好坏密切相关;用人以德、学识为准;
贡献:提高进士科地位,完善科举制度.
(2)弊端:人才选拨注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注重科名资历;
改革: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
(3)特点:趋于实用.
原因:西学的传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政的推行
看了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选拔人才的...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  2020-05-13 …

“存在了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它“并非是一堆腐朽的垃圾.仅以批判两字所能了结。它是精华与  2020-06-17 …

神奇的纬度-------37°N北纬三十七度,被史学家、地理学家奉为“神奇的纬度”.在地球上,大约  2020-07-03 …

“存在了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它“并非是一堆腐朽的垃圾.仅以批判两字所能了结。它是精华与糟  2020-11-08 …

在历史问题的探讨中提升历史思维能力,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途径。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吾曾  2020-11-26 …

加试题“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  2020-12-23 …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  2020-12-23 …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  2020-12-23 …

唐朝史学家刘知几认为“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  2020-12-23 …

在历史问题的探讨中提升历史思维能力,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途径.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吾曾  2021-0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