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离天堂最近的地方冯唐①我从小就喜欢读书,但这与远大的理想之类毫无关系。我从小爱较真,比如,老师鼓舞我们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会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离天堂最近的地方
冯唐 ①我从小就喜欢读书,但这与远大的理想之类毫无关系。我从小爱较真,比如,老师鼓舞我们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会一直问:“怎么定义‘中华’?怎么定义‘崛起’?读什么书?中华崛起和我读你说的那些书有什么关系?”还没等我问完,老师就不搭理我了……
②我从小喜欢读书完全是因为那时候没有其他有意思的事情可干。我生于1971年,我们是最后一代需要主动“杀时间”的人:小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电脑,也没有游戏厅、旱冰场。我又对体育运动没任何兴趣,上街打架时基本是被打。只剩读书,于是我就读书。尽管那时候可读的书种类不多,但是已经能看到李白说“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已经能看到《诗经》讲“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了。
③我那时候的学校有图书馆吗?我不记得了,很可能没有。北京的街面上似乎有图书馆,每个图书馆里最热闹的是报刊栏,一堆老头、老太太站在报刊栏前看当天的报纸。有一次我试图进入一个图书馆,当值人员被我吓了一跳,以为我是来偷东西的坏孩子。我问:“能借书吗?”她说:“不能。”我又问:“能进书库随便看看吗?”她说:“不能。”我再问:“为什么?”她说:“你借书,怎么能保证你一定会还?你进书库,怎么能保证你会爱护书、不偷书呢?”我接着问:“那你是干什么的?”她说:“就是看着像你这样的人的。”
④第一次体会到图书馆的美好是在北大。早点去图书馆,如果运气好,能有个靠窗的座位。窗外有很多很高大的白杨树,有很绿的草地,草地上有一些弹着吉他唱歌的男女,每个人的眼睛似乎都是全世界最忧郁的。七八页书看过,人一阵恍惚,掉进书里,周围的人消失,周围的墙消失,周围的窗户全部打开,周围的一切变软,从固体变成液体,再变成空气,混沌在四周,不知今夕何夕。时间变得很短,一个恍惚,就饿得不得不去吃饭了;一个恍惚,日落月升,图书馆要锁门了;一个恍惚,白杨树的叶子落光了,草忽然变黄了。
⑤16年前,我去美国读书;16年后,我去美国休长假。中间这十几年,事冗时仄,只有两项运动:开会、应酬。读书都在厕上、枕上、车上、飞机上,把包里的Kindle阅读器勉强算作图书馆。长假中,不设手机叫醒,在风铃声中自然醒来,忽然想到,可以再捡起多年前的爱好,再去泡泡图书馆。
⑥开车去距离住处最近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地上三层、地下一层,无须证件,无须存包,无人盘问,我就大摇大摆地进入图书馆。我在角落坐下,中庭泻下来的阳光很猛,松树很老,草很嫩。一切很静,走路、掏钥匙、挪挪屁股,都会发出大得吓人的声音。坐下,吸口气,满鼻子纸张和油墨的味道。
⑦看书看到被尿意憋醒,去上洗手间,我沿着宽大的楼梯往上走、往上看,明晃晃的阳光,一架架的纸书,每本纸书仿佛是一个骨灰盒,每个骨灰盒里都有一个不死、不同、不吵的灵魂,进进出出、自由自在、无始无终。一切都是一副人间天堂的样子。
⑧我瞬间觉得整个人都变好了。
(有删改)(1)结合全文,概括“我”喜欢读书的原因。
(2)第三段写“我”第一次试图进入图书馆的经历,有什么作用?
(3)请赏析文章第④段中划线的句子。
(4)文章为什么以“离天堂最近的地方”为题?
离天堂最近的地方
冯唐 ①我从小就喜欢读书,但这与远大的理想之类毫无关系。我从小爱较真,比如,老师鼓舞我们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会一直问:“怎么定义‘中华’?怎么定义‘崛起’?读什么书?中华崛起和我读你说的那些书有什么关系?”还没等我问完,老师就不搭理我了……
②我从小喜欢读书完全是因为那时候没有其他有意思的事情可干。我生于1971年,我们是最后一代需要主动“杀时间”的人:小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电脑,也没有游戏厅、旱冰场。我又对体育运动没任何兴趣,上街打架时基本是被打。只剩读书,于是我就读书。尽管那时候可读的书种类不多,但是已经能看到李白说“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已经能看到《诗经》讲“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了。
③我那时候的学校有图书馆吗?我不记得了,很可能没有。北京的街面上似乎有图书馆,每个图书馆里最热闹的是报刊栏,一堆老头、老太太站在报刊栏前看当天的报纸。有一次我试图进入一个图书馆,当值人员被我吓了一跳,以为我是来偷东西的坏孩子。我问:“能借书吗?”她说:“不能。”我又问:“能进书库随便看看吗?”她说:“不能。”我再问:“为什么?”她说:“你借书,怎么能保证你一定会还?你进书库,怎么能保证你会爱护书、不偷书呢?”我接着问:“那你是干什么的?”她说:“就是看着像你这样的人的。”
④第一次体会到图书馆的美好是在北大。早点去图书馆,如果运气好,能有个靠窗的座位。窗外有很多很高大的白杨树,有很绿的草地,草地上有一些弹着吉他唱歌的男女,每个人的眼睛似乎都是全世界最忧郁的。七八页书看过,人一阵恍惚,掉进书里,周围的人消失,周围的墙消失,周围的窗户全部打开,周围的一切变软,从固体变成液体,再变成空气,混沌在四周,不知今夕何夕。时间变得很短,一个恍惚,就饿得不得不去吃饭了;一个恍惚,日落月升,图书馆要锁门了;一个恍惚,白杨树的叶子落光了,草忽然变黄了。
⑤16年前,我去美国读书;16年后,我去美国休长假。中间这十几年,事冗时仄,只有两项运动:开会、应酬。读书都在厕上、枕上、车上、飞机上,把包里的Kindle阅读器勉强算作图书馆。长假中,不设手机叫醒,在风铃声中自然醒来,忽然想到,可以再捡起多年前的爱好,再去泡泡图书馆。
⑥开车去距离住处最近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地上三层、地下一层,无须证件,无须存包,无人盘问,我就大摇大摆地进入图书馆。我在角落坐下,中庭泻下来的阳光很猛,松树很老,草很嫩。一切很静,走路、掏钥匙、挪挪屁股,都会发出大得吓人的声音。坐下,吸口气,满鼻子纸张和油墨的味道。
⑦看书看到被尿意憋醒,去上洗手间,我沿着宽大的楼梯往上走、往上看,明晃晃的阳光,一架架的纸书,每本纸书仿佛是一个骨灰盒,每个骨灰盒里都有一个不死、不同、不吵的灵魂,进进出出、自由自在、无始无终。一切都是一副人间天堂的样子。
⑧我瞬间觉得整个人都变好了。
(有删改)(1)结合全文,概括“我”喜欢读书的原因。
(2)第三段写“我”第一次试图进入图书馆的经历,有什么作用?
(3)请赏析文章第④段中划线的句子。
(4)文章为什么以“离天堂最近的地方”为题?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关于“我”喜欢读书的原因,要从原文的主要内容进行筛选.
(2)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结构特征及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阅读全文,了解所示文段内容与下文情节的关系,点明其结合上伏笔的作用,内容从概述什么事件、表达人物怎样的心情以及与后文写“自由自在进图书馆读书”一情节的关系.结构上:为下文写进图书馆自由阅读设(埋下)伏笔;内容上,叙述了想“进图书馆”却“不符合规定”的经历;表现出被拒绝时的失望,反衬出下文“没人盘问”,自由自在进图书馆读书的美好体验.
(3)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分析句子的含义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一、该句子中有没有具有象征含义的意象出现;二、句子中有没有指代很强的代词出现;三、句子中有没有比喻句,其中隐喻要格外注意;四、有没有言外之意;五、是否是一个表意矛盾但又不矛盾的句子.本题借考理解重要句子的能力而同时考理解语段的能力,可谓一箭双雕.因为本段的主要内容包含在本题之中.首先解释词语的本义,再根据具体情节中的情态即“我在图书馆中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从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与精神状态来具体分析.“恍惚”的本义是精神不集中,或神志不清楚.这里连用“恍惚”,说明“我”被书的内容吸引,反映出“我”沉浸在其中,对周围事物无意识地忘掉一切的精神状态.
(4)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的能力.探究类题目检测考生是否具有发现文本的丰富内涵与深层含义的眼光,是否具有对文本进行独到感受与创造性理解的能力.回答这类题目的指向是多层面的而不是单层面的,试题的答案是多元的而不是唯一的.其探究角度一般包括下列几个方面:文本的表达目的、文本的表达方式、主旨的隐含意义、作者的写作动机、文本的时代与社会背景等.回答这类题目一要做到所进行的探究分析都必须与原文有直接的联系,或者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二要观点明确,表述合情合理.
答案:
(1)①因为小时候没有其他有意思的事情可干;②读书能让“我”忘却一切,快乐地沉浸其中;③读书让多年后的“我”在繁忙、单调的生活中找回那种轻松、闲适的生活;④读书能让“我”和书里的灵魂自由地交流.(3分,写出3点即得满分.意思相近即可)
(2)表达了被拒绝的失望(1分),反衬(1分)(写“对比”也可)下文“没人盘问”,自由自在进图书馆阅读的美好体验(1分).为下文写在美国可自由进图书馆,自由阅读埋伏笔(1分)
(3)用了夸张的手法,通过排比句的形式,运用了想象(3个手法答对2个即给2分)表现了“我”在北大图书馆读书时身心完全沉浸其中的美好的状态,表达了“我”对读书的痴迷情感.(2分)
(4)①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了文章的主旨.读书让作者感受到了身心与书相融的自然、自由与快乐,用“天堂”这个喻体来表现这种美好的状态,用“离天堂最近的地方”来表现作者的读书感受.(2分)
②这个题目与文章倒数第二段的“一切都是一副人间天堂的样子”形成呼应,突出文章主旨.(2分)
③同时,以“离天堂最近的地方”为文章的题目,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产生对美好读书生活的遐想和共鸣.(1分)
(2)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结构特征及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阅读全文,了解所示文段内容与下文情节的关系,点明其结合上伏笔的作用,内容从概述什么事件、表达人物怎样的心情以及与后文写“自由自在进图书馆读书”一情节的关系.结构上:为下文写进图书馆自由阅读设(埋下)伏笔;内容上,叙述了想“进图书馆”却“不符合规定”的经历;表现出被拒绝时的失望,反衬出下文“没人盘问”,自由自在进图书馆读书的美好体验.
(3)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分析句子的含义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一、该句子中有没有具有象征含义的意象出现;二、句子中有没有指代很强的代词出现;三、句子中有没有比喻句,其中隐喻要格外注意;四、有没有言外之意;五、是否是一个表意矛盾但又不矛盾的句子.本题借考理解重要句子的能力而同时考理解语段的能力,可谓一箭双雕.因为本段的主要内容包含在本题之中.首先解释词语的本义,再根据具体情节中的情态即“我在图书馆中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从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与精神状态来具体分析.“恍惚”的本义是精神不集中,或神志不清楚.这里连用“恍惚”,说明“我”被书的内容吸引,反映出“我”沉浸在其中,对周围事物无意识地忘掉一切的精神状态.
(4)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的能力.探究类题目检测考生是否具有发现文本的丰富内涵与深层含义的眼光,是否具有对文本进行独到感受与创造性理解的能力.回答这类题目的指向是多层面的而不是单层面的,试题的答案是多元的而不是唯一的.其探究角度一般包括下列几个方面:文本的表达目的、文本的表达方式、主旨的隐含意义、作者的写作动机、文本的时代与社会背景等.回答这类题目一要做到所进行的探究分析都必须与原文有直接的联系,或者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二要观点明确,表述合情合理.
答案:
(1)①因为小时候没有其他有意思的事情可干;②读书能让“我”忘却一切,快乐地沉浸其中;③读书让多年后的“我”在繁忙、单调的生活中找回那种轻松、闲适的生活;④读书能让“我”和书里的灵魂自由地交流.(3分,写出3点即得满分.意思相近即可)
(2)表达了被拒绝的失望(1分),反衬(1分)(写“对比”也可)下文“没人盘问”,自由自在进图书馆阅读的美好体验(1分).为下文写在美国可自由进图书馆,自由阅读埋伏笔(1分)
(3)用了夸张的手法,通过排比句的形式,运用了想象(3个手法答对2个即给2分)表现了“我”在北大图书馆读书时身心完全沉浸其中的美好的状态,表达了“我”对读书的痴迷情感.(2分)
(4)①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了文章的主旨.读书让作者感受到了身心与书相融的自然、自由与快乐,用“天堂”这个喻体来表现这种美好的状态,用“离天堂最近的地方”来表现作者的读书感受.(2分)
②这个题目与文章倒数第二段的“一切都是一副人间天堂的样子”形成呼应,突出文章主旨.(2分)
③同时,以“离天堂最近的地方”为文章的题目,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产生对美好读书生活的遐想和共鸣.(1分)
看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普通逻辑充分条件假言命题为真的条件充分条件假言命题与其支命题(前件、后件)之间的真假关系是:如果前 2020-05-16 …
英语翻译翻译下“泉上大树,当4月初即发花如蛱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还有真蝶万千,连须钩足,自树 2020-05-16 …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真值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逻辑性质是,只有前件真而后件假时,这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才为 2020-05-17 …
夏日炎炎,我们到太湖风景去游玩,那里的荷花开了,真是“,.”漾舟湖上,让人.六月的天,孩子的脸.( 2020-06-20 …
什么是形而上学如题.“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句话怎么理解?特修斯之船问题属于形而上学 2020-06-29 …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中国大众消费真正的崛起,首先在于中国民众消费能力的扩 2020-11-16 …
选文还是理现在文科中等,比理科好挺多的,我知道我2门都没下工夫尤其是理科,上课很不认真,文科也不是很 2020-11-21 …
英语翻译方正集团新三年战略规划的实施,需要集团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反复沟通,统一思想,改变思维定势, 2020-12-01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 2020-12-22 …
三毛陆幼青三毛,他的名字,我知道他的真名,但写了真名很多人反而会不认识他了,即使心血来潮去访个究竟, 2021-0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