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题。张昭字子布,彭城人也。少好学,博览众书。弱冠察孝廉,不就,刺史陶谦举茂才,不应,谦以为轻己,遂见拘执。(赵)昱倾身营救,方以得免。汉末大乱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题。
张昭字子布,彭城人也。少好学,博览众书。弱冠察孝廉,不就,刺史陶谦举茂才,不应,谦以为轻己,遂见拘执。(赵)昱倾身营救,方以得免。汉末大乱,孙策创业,命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文武之事,一以委昭。策临亡,以弟权托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权悲感未视事,昭谓权曰:夫为人后者贵能负荷先轨克昌堂构以成勋业也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权既称尊号,昭以老病,上还官位及所统领。更拜辅吴将军,班亚三司,改封娄侯,食邑万户。昭每朝见,辞气壮厉,义形于色,曾以直言逆旨,中不进见。后蜀使来,称蜀德美,而群臣莫拒,权叹曰:使张公在坐,彼不折则废,安复自夸乎?明日,遣中使劳问,因请见昭。昭坐定,仰曰:臣思尽臣节,以报厚恩,而意虑浅短,违逆盛旨,自分幽沦,长弃沟壑,不图复蒙引见,得奉帷幄。然臣愚心所以事国,志在忠益,毕命而已。若以偷荣取容,此臣所不能也。权辞谢焉。权以公孙渊称藩,遣张弥、许晏至辽东拜渊为燕王。昭谏曰:渊背魏惧讨,远来求援,非本志也。若渊改图,欲自明于魏,两使不反,不亦取笑于天下乎?权与相反复,昭意弥切。权不能堪,案刀而怒曰:孤之敬君,亦为至矣,而数于众中折孤,孤尝恐失计。昭熟视权曰:臣虽知言不用,每竭愚忠者,诚以太后临崩,呼老臣于床下,遗诏顾命之言故在耳。因涕泣横流。权掷刀致地,与昭对泣。然卒遣弥、晏往。昭忿言之不用,称疾不朝。权恨之,土塞其门,昭又于内以土封之。渊果杀弥、晏。权数慰谢昭,昭固不起,权因出过其门呼昭,昭辞疾笃。权烧其门,欲以恐之,昭更闭门户。权使人灭火,住门良久,昭诸子共扶昭起,权载以还宫,深自克责。年八十一,嘉禾五年卒。谥曰文侯。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为人/后者贵能负荷先轨/克昌堂构/以成勋业也/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
B.夫为人后者/贵能负荷先轨/克昌堂构/以成勋业也/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
C.夫为人后者/贵能负荷先轨/克昌堂构/以成勋业也/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
D.夫为人/后者贵能负荷先轨/克昌堂构/以成勋业也/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
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兵而出 陈兵:列阵
B.志在忠益,毕命而已 毕命:完毕,竭尽
C.而数于众中折孤 折孤:折服我
D.昭熟视权曰 熟视:注目细看,凝视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代男子18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 故称“弱”。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B.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C.茂才和秀才同义,东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这也是汉代选拔人才的察举科目,到了明清两代称为生员。
D.古代官职的任免、提拔、调动都有专门的用词。譬如文中“更拜辅吴将军”的“拜”,就是授予官职之意;这一类词我们学过很多,如迁、除、辟、授、察、选、征、拜、转等等。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张昭在孙策创业时期,颇受倚重。孙权称帝之后,他请求辞去官职,皇帝不但没有恩准,反而再拜官。太后临终,呼他于床下,可见他是东吴重臣。
B.张昭性情刚直,朝见孙权,常常直言不讳,甚至违背圣意,以致宦官不让他进见。结果使吴国在蜀使到来时受辱,却没有人能够为东吴挽回面子。
C.张昭受遗命辅佐孙权,忠心耿耿。在对待公孙渊的问题上,张昭和孙权意见不合,张昭毫不退让,孙权大怒甚至拔出刀威胁要杀了他,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主张,事实也证明了他是对的。
D.张昭两次被弃置不用,又两次被召回,主要的原因还是他忠君爱国的思想和刚正不阿的性格,也从侧面反映出孙权较为宽广的胸襟。
11.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权叹曰:使张公在坐,彼不折则废,安复自夸乎?
(2)权数慰谢昭,昭固不起,权因出过其门呼昭,昭辞疾笃
7.B
8.C
9.A
10.C
11.(1) 孙权叹息道:假使张公在座,蜀使不屈服也会丧气,哪能再自夸呢?
(得分点: 使、折、安……乎 各1分,共3分)
(2))孙权屡次去向张昭慰问道歉,张昭坚决不上朝,孙权于是出宫,经过他家门口呼叫张昭,张昭借口病重辞绝孙权。(得分点:数、谢、起、辞 ,共3分)
【解析】
7.
试题分析:做断句题的思路是:第一步,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题;第二步,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如名词、动词、句首句末虚词、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第三步,先易后难,逐步断句(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第四步,诵读全文,详加验证。语段断好后,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该句可以依据判断句式者也,表判断可排除A.D.再依据何得哉的反问句式,其中何得的意思是:怎么能够,其后不能断开,据此排除C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比如句首发语词、句尾语气,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形成并列、排比。(3)了解固定结构断句,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句。
8.
试题分析: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此处应该理解为反驳、批驳引申为责备、斥责。该词所在句的意思是:而你却屡次在众臣面前折辱我。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此类题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句子,看是否合乎语境。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1)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 “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2)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3)通假代入法。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4)利用字形推。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5)互文对举。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 (6)语法推断法。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9.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多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A项中说古代男子18岁称弱冠。错,应当是20岁为弱冠。本项考查关于年龄的不同称谓,考生要记得关于这方面的常识。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识记文学常识有妙招 :1.穿针引线法。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等。例如记忆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以内容为线索,用这条线串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这些针,请看下面:韵文类: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
散文类:尚书——先秦散文——六朝陶渊明散文——唐宋八大家——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明中叶唐宋派(归有光)——明末公安派(三袁)——清代桐城派(姚鼐、方苞、刘大櫆)。2.联想法。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比如记忆屈原时,由屈原想到他的作品《离骚》,又因《离骚》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想到西方浪漫主义三大家:雪莱、雨果、拜伦。这样举一而反三触一而发十,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经常这样记忆,也有利于联想能力的提高。3.积少成多法。文学常识内容多,涉及面广,短时间内是没有办法全部记下来,因此要长期坚持。比如本题,由弱冠可联想关于年龄的其他称谓。襁褓—— 不满周岁 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总角、孩提——幼年泛称。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 ;束发——15岁左右 ;弱冠—— <20岁 ;而立之年——30岁 ;不惑之年——40岁 ;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杖朝之年——80岁; 耄耋(mào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鲐背之年——90岁 ;期颐(jīyí)之年——100岁。
10.
试题分析:作答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的题型,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等。做题时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对比对即能发现问题。C项中,“孙权大怒甚至拔出刀威胁要杀了他”错,依据原文“权不能堪,案刀而怒曰”,孙权只是紧握住刀,而不是拔出刀。曲解文意。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只要有行为人一方的意思表示就可以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属于( )法律行为。A.单方B.单务C.诺成性D. 2020-05-22 …
如图为一张方格纸,纸上有一灰色三角形,其顶点均位于某两网格线的交点上,若灰色三角形面积为214平方 2020-06-05 …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子不学,非 2020-06-1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翰林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张公墓志铭欧阳修张公讳锡,字贶之。其先京兆长 2020-06-20 …
先理解加点字的意思,然后解释句子.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方:亲:句子意思:弟于长宜先知宜:句子意 2020-06-22 …
我国人口较稠密,全国平均人口密度为人/平方千米.并且人口分布不均匀,在部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很大. 2020-07-16 …
贵州省的面积约17.6万平方千米,2008年总人口数量是3793万人,请问贵州省2008年的人口密 2020-07-19 …
性格豪爽,为人大方;请高手举个例子,例如A.如何行为处事,算是性格豪爽,为人大方.就是举个例子,说 2020-07-21 …
六、认真读下面的《三字经》,完成练习。(8分)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 2020-07-29 …
“子贡方人.”对“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与人方便B、为人正直C、为人大方D、当面批评别人 2020-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