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王安石上书:“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免役之法,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
题目详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上书:“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免役之法,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 |
——摘自《临川先生文集》 |
材料二 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和最坚强的人,却开始团结起来,互相激励,不要在这些富人面前屈服,要选出一个可靠的人作为他们的领袖……在这个时候雅典人把目光都盯在梭伦身上。他们认为,他是唯一和当时罪恶最无涉的人物;他既未曾插手于富人们的不义,也没有连累在穷人们困苦之中。因此,他们请他挺身而出,结束当前的纷争。 |
——摘自《希腊罗马名人传·梭伦传》 |
(1)材料一中,王安石提出“免役之法”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该项法令产生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梭伦与王安石面对的社会问题有何相似性?他们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有何不同?由此产生了怎样的不同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目的:增加政府收入,缓和阶级矛盾。影响:有利于缓解政府的财政危机、统治危机,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但原本无需承担差役的对象也要交助役钱则产生了新的矛盾。 (2)相似性:阶级矛盾尖锐(或统治危机严重)。不同之处:王安石以“理财”为中心,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以获取更多的财政税收;梭伦奉行“不偏不倚”思想,试图通过法律途径超越贵族和平民的狭隘集团私利,来化解社会矛盾。效果:王安石变法遭到守旧官僚的群起反对,后来新法相继被废除;梭伦改革无法满足贵族和平民两方面的利益,但却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
看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王...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新唐书》载:“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 2020-05-16 …
王猛治官秦王坚①自河东还,以骁骑将军邓羌②为御史中丞③。八月,以咸阳内史王猛④为侍中、中书令,领京 2020-06-25 …
材料一《新唐书》:“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 2020-06-26 …
欧阳修《新唐书》记载:“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 2020-07-25 …
东汉尚书省为决策和号令机关.三国时成立中书省,其监或令与尚书令共负最高政务.南北朝时又设门下省,用 2020-07-29 …
唐太宗在未登基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 2020-07-29 …
元朝建立后,废除尚书、门下省,以中书省为最高的行政机关,其最高长官为中书令,“惟皇太子立,必兼中书令 2020-11-16 …
“唐太宗在未登极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 2020-12-05 …
“唐太宗在未登极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 2021-01-08 …
“唐太宗在未登基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 2021-0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