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对不知则问,不能则学的理解200字左右,是董仲舒说的!

题目详情
对不知则问,不能则学的理解
200字左右,是董仲舒说的!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春秋时代,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不耻下问的意思,就是说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好学.
我认为:不耻下问,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学习态度.大家常常赞叹别人学术高深时,往往称他为有学问.什么是学问?所谓“学问”,即不会就学,不懂就问.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求问,才能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坚持学习固然重要,积极求问更属难能.遇到问题时,既要向年长者去问,又要向年轻人去问;既应向资深的专家学者问,也要向普通劳动者问.向比自己年轻或职位低的人请教是很不容易的.那么,让我们看看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圣人是怎么做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孔子说“余非生而知之者”,有不懂的事情便求问于人.一次,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祭祖的典礼,他一进太庙,就向人问这问那,几乎每一件事都问到了.当时有人讥笑他说:谁说孔子是有学问的“圣人”,懂得礼仪?你看,他来到太庙,见什么人都要问,遇到什么事都要问.孔子听到人们对他的议论,说道:我对于不明白的事,遇人必问,这恰恰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孔子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给我们做了非常好的榜样.大科学家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我国气象、地理学家竺可桢,84岁高龄时,当他得知外孙女婿来到他家,便迫不及待地叫他讲授高能物理基本粒子的基本知识.这种谦逊好学,不耻下问,甘拜人师,永不满足的精神,在一个大科学家身上的生动体现,正是他能走向人生光辉顶点的基本要素.
我们作为学生,学习是我们的任务,追求学问是我们的目标.要做到不耻下问,虚心求问.学习知识没有虚心求问的态度是不行的.任何领域都有许多尚未被你了解的知识,任何人身上都有你可以学习的地方.只要你虚心就可以发现你要学的东西,也只有你虚心才能学到你要学的东西.所以,不耻下问要从虚心的治学态度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