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22分)孤独的树和孤单的马曲甲那棵树在那片草地上站立了多久,没有人说得清楚。还是去年的初秋,我慕名来到无数人寻梦的香格里拉,在碧塔海的边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22分)
孤独的树和孤单的马
曲 甲
那棵树在那片草地上站立了多久,没有人说得清楚。
还是去年的初秋,我慕名来到无数人寻梦的香格里拉,在碧塔海的边缘,看到了它。
它就那样孤独地站在那里。
导游说,生活在碧塔海湖水中的“中甸重唇鱼”,是地球上唯一存活的鱼类活化石。
可我更感兴趣的,却是这棵树,这棵孤独的树。
它是从哪儿来的呢?是风把树种吹到这里发芽儿的,还是飞翔的鸟儿将种子带到此处
长出来的,抑或是一根枝条顺流而下偶然间停在这地方就生根活下来呢?
它的不远处,碧塔海的湖面上,倒映着周围连绵起伏的山峦和上面郁郁葱葱的森林。同是树木,但看得出它们并不是它的同类。那么,另类的孤独和距离的孤独,它是怎么熬过来的呢?山中的风声鹤唳,它又是如何挺过来的呢?  .
我站在不远处的木栈道上,看着它。它也默默地看着我们这些总在毁坏着自然又似乎
对自然感兴趣的游人。人类世俗的生活里,你如果不能完全和社会融合,就难以得到承认且
会四处碰壁。你若与社会分离,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你就得有充分的勇气承受来自各方面
的压力……人树同理,它能独立于林之外,孤立无援地挺立于世,一定付出了代价,饱尝了艰辛! 
果然,我发现它遍身是伤。主干上失去太多的树皮,导致它不能吸收充足的水和养分;
根部隆起的茎块,表明它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受到严重制约;枝丫间稀疏而缺乏生气的叶片,告诉人们这不是它本来的风采和身姿。这些都是风云雷电的使然,还是……猛然间,想起龚自珍《病梅馆记》里的那些描述,难道它也是被“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而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它饱受了苦难,在苦难中生长! 尽管注定已不能长成参天大树,
但它不卑不亢,不趋炎附势,坚强地独立于世,仅这一点就堪称林木中的伟丈夫!
我端起相机,从不同角度给它拍照。其实,它已经牢牢印在我的脑海里了。
……
离那棵树不远的地方,有一匹孤单的马,正在啃着地上的青草。
是正午。高原的阳光直射下来:刺得人睁不开眼睛。那匹马就在距离一群马约四五百
米的地方啃青草。
我对向着马群走去的团队说:“我不去骑马。”其实,我非常喜欢骑马,只是讨厌骑旅游景点那些被别人牵着的马。   .
之后,我眯着眼睛朝它走过去。
“你为何不在马群里却独自在这里呢?”
它“咴咴”地喷着响鼻,摇头甩尾。我才发现它被一根长长的缰绳牵制着。缰绳的末
端,被一个木楔固定在草地上。
“谁把你栓在了这里?”   ·
它依然摇头甩尾,尾巴打着肚皮上的蚊蝇。我四处观望,周围了无一人。
我拔下木楔扔掉:“这下你可以走了,自由自在想去哪去哪!”
它依旧不动,依旧喷着响鼻,尾巴依旧打着肚皮上的蚊蝇。
我捡起缰绳,牵着它,他跟着我走。可我放开缰绳,它又停了下来。“你走吧,走呀,回到你的伙伴中去!”
它仰着头,朝着马群的方向“”地喷着响鼻,四蹄却仍停在原地。
(选文有改动)
14。仔细阅读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结合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中“另类的孤独和距离的孤独’’的含义。(3分)
答:                                                                 
(2)文章结尾部分,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孤单的马”的种种表现,有什么用意?(3分)
答:                                                                  
15.文章引用《病梅馆记》中的文字有什么作用?(6分)
答:                                                                 
16.根据文意,说说“我”不喜欢“那些被别人牵着的马”的原因。(4分)
答:                                                                 
17.文章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4. (1)不与其它树木同类;与世俗生活分离;保持独立人格。(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作者借此说明长期的禁锢、驯化和束缚使马(人)失去自由的天性,变得驯顺而不敢逾矩,表达了作者的深切同情。(能答出对马或人被“禁锢、驯化或束缚’’得1分,能答出“失去自由的天性”和“作者的深切同情”各得1分。意思对即可)
15.(6分)
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人格独立”、挺立于世的“树”遭受摧残的同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世俗风气”和摧残者的批评;形式上,既激发联想,促人深思,同时又引起下文对“树’’的品格和精神的揭示和赞美。(需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分析回答,每个角度3分,意思对即可)
16.(4分)
(1)“我”喜欢特立独行的个性使然。(2)被束缚(牵着)的马失去了自由的本性。(每
点2分,意思对即可)
17.(6分)
第一问: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第二问:①通过一棵特立独行而孤独的“树”和一匹驯顺却孤单的“马”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这两种不同生活(人生)状态的思考,揭示了文章主旨——特立独行虽要饱尝艰辛、经受折磨,但能彰显出生命的尊严,拥有心灵的自由;甘于被禁锢束缚,惯于自我封闭,就会循规蹈矩、固步自封,丧失自由的本性。②鲜明的对比也能引发读者对人生追求、价值取向、生活态度等问题进行深入思索,从而拓展了文章的内涵,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性和教育价值。(第一问,能答出“对比”得2分;第二问,有分析,意思对,即可得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