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一首什么诗?从表达方式角度和从格律角度来看

题目详情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一首什么诗?
从表达方式角度和从格律角度来看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山居秋暝》就是王维写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一开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是空空的,很容易让人想到空旷、静谧.王维受其母的影响较深,佛教讲究“四大皆空”,在诗人的眼里,一切胜景浮名都不过是一“空”而已!傍晚十分,一切都迷蒙起来,淅淅沥沥的秋雨过后更是一片清冷的秋意!也是为全诗定下了恬淡、清新的感情基调.同时暗点了时间、地点.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是入声,“照”是去声.声调由低敛而趋向高放,与月亮逐渐铺洒松林的景况相容.下句前四字全为齿音,末尾“流”字是舌音,发音由细碎而圆转,让人仿佛听到了月光照射下的清澈的泉水流经石上的潺潺之声,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响起,在空旷辽远的山间传得很远很远!诗人眼中的明月不似苏东坡笔下的“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那般豪迈奔放,却是疏疏朗朗地从松叶之间倾泻下来,似乎月光可以用心去数一数!“照”写出月光倾洒的情态.“流”字却化出了声音.这不能不说诗人精当的炼字功夫.在诗人的笔下,不仅勾勒出了一幅恬静、淡远的秋色晚景图,还呈现出山水画难以表现出的动态美、声音美,这是由于他在音乐方面的造诣,因此诗人更能精确的感受到自然山水音响的协奏.
诗的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从上联的所见之景写到所闻之景.先是闻到竹林中传来的阵阵欢声笑语,再带出浣纱女子归来的情景;莲叶翻滚,传来渔舟荡水之声,原来是渔人乘着月夜去捕鱼.他们从不同侧面写出了山村居民淳厚、朴实、勤劳的品质.这种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符合当时的生活实际,也陡添了诗的情趣和意味,激发了读者的兴趣和联想.在静寂的秋夜雨后,却透露出一种浓浓的生活气息.的确,人是一切景物中的点缀.人的出现,会使原本美丽的画面更加增添一种灵动、飞扬的色彩和情调.“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种以动写静的写法,更衬出山林的“空”和“静”.
清人王国维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有人说“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诗人笔下的景色如此清幽、明净、静寂.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由于母亲的影响,人生的挫折和屈辱,王维常将自己的身心沉浸在佛教的精神王国中,以求得超脱.佛教有所谓通过“禅定”“止观”的方式来体悟佛礼的做法.它要求人们屏弃杂念,唯存一念于所观照的物境.久而久之,就可以达到安适、自如、明净的状态.“审象于静心”就是指这种通过凝神静观以体悟佛礼的方法.由于诗人的心境极为淡泊、宁静,不含任何杂念,所以一草一木,一泉一石,皆能打动诗人的心,所见的所闻的皆是美之所在,形诸于诗,则是空灵清净、平淡之境.
诗的尾联,诗人大发感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草就随它衰败吧!如此清幽、恬静、淡远的秋景,自可以留住王孙去静静地欣赏品味,其实这是诗人借《楚辞·招隐士》反其意而用之,意在表明自己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经过我们的分析、品读,我们发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王维笔下的景其实就是 诗人心灵的物化,只有借助外物来表现自己内心的情感,读来才会觉得韵味悠长,含蓄隽永,打动人心.
看了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一首什么...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山脚到山顶有24千米.一个人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上山,他立即从原路下山,已知上山和下山的平均速度是  2020-04-26 …

已知温度求山峰高度小红与小丽利用温差测量山峰高度小红在三顶彻的温度零下一度小红在三角测得温度为五度  2020-06-18 …

古希腊人曾经在印度西北方待过吗?公元前326年,亚历山大从印度河撤退,在印度西北方留下了一批希腊驻  2020-07-19 …

1.小华以每小时2又2/3千米的速度登山,走到途中A点后,他将速度降为每小时2千米,在接下来的1小  2020-07-21 …

在有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出现垂直分异的主要原因是()A.山麓和山顶的植被差异B.山  2020-07-23 …

在有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出现垂直分异的主要原因是()A、山麓和山顶的植被差异B、山  2020-07-23 …

15立方的水从15度加热到80度用那种方法加热又快又经济,用蒸汽加热行不...15立方的水从15度  2020-08-01 …

物理从不同维度,分析单层石墨烯在布里渊区中心有几个声学声子和几个光学声子?简并度如何?单层石墨烯的  2020-08-03 …

人与人的感情就像开水,从0度升到100度,又可以从100度降到0度.0度升到100度和100度变0度  2020-11-03 …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从纬度位置看,北美洲大部分属于(温度带);从海陆位置看,北美洲东临,西临,北临  2020-1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