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人类的遗忘的规律是什么?无
题目详情
人类的遗忘的规律是什么?
无
无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脑使用说明书——记忆和遗忘规律搜秘- -
对于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回忆,称为遗忘;不能回忆的有时还可能认知,既不能回忆又不能认知,一般称为完全遗忘,虽然以前学习的影响还可能表现在重学或其它方面.
艾宾浩斯首先对遗忘现象做了系统的研究.他详尽地研究了学习、记忆和学习材料的性质、组织、数量等条件的关系,以及学习巩固程度、学习后时间间隔对记忆和遗忘的影响等问题.为了使学习和记忆尽量少受旧有的和日常工作经验的影响,他应用了无意义音节作为学习、记忆的材料.他以自己做受试者,把识记材学到恰能成诵,过了一定时间间隔,再行重学,以重学时节约的诵读时间或次数,作为记忆的指标.他一般以10-36个音节,作为一个字表,在七、八年间先后学了几千个字表.他的研究成果《记忆》发表于1885年.下表就是他实验结果的一例.利用表内材料可以划成一条曲线,一般称为遗忘曲线.(图和表暂时不能弄上来,我再想想办法)
这条曲线的形式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在识记后短时间内遗忘较多,在过了较长时间间隔后,记忆保持的份量较少了,遗忘的发展也较慢了.即新近形成的联系比历时较久的联系容易遗忘.(因此,我个人认为当天学习的内容一般当晚最好复习一下,这就是所谓的及时复习)
艾宾浩斯的研究对记忆心理学的影响很大.在他以后,许多人做了类似的实验,也都大体上证实了艾宾浩斯的结果.以后的研究证明,识记后遗忘的发展(即遗忘曲线的形式和一定时间间隔内遗忘的数量),是受许多因素制约的.
首先,识记材料的性质,对于保持的情况或遗忘的进展有很大的影响.一般说来,熟练的动作,遗忘得最慢;记熟了的形象材料,也比较容易长久记忆;有意义的语文材料,特别是诗歌,比无意义的材料,遗忘要慢得多.(对一些有关联的知识点,把他们串起来,编成一些有意义的材料(比如顺口溜),要比生硬的记忆有效得多)
材料的数量越大,一般刚识记后遗忘也较多.所以大量的有意义的语文材料的遗忘曲线也跟无意义材料的接近.而无意义的材料,如学习的程度相同,在一定范围内数量较大的记忆的情况可能较好.
数量大的材料,记忆成绩较好,可能是由于达到同一学习巩固程度(如刚能成诵),在数量大的材料中,有相对地较大的部分实际有了过度的学习,即超过了恰能成诵的程度.
学习程度也是影响遗忘的一种因素.在我国心理学者的一个实验中,受试者对不同的无意义音节字表经过不同程度的学习,以恰能成诵所需的诵读次数为100%,结果表明:学习的程度越高,在4小时后回忆出的百分数也越大(学习程度为150%,4小时后回忆出的百分数为81.9%;学习程度为100%,4小时后回忆出的百分数为64.8%;程度66%,回忆出65.8%;程度33%,回忆出42.7%).有人用单字和笔画迷津实验也得到类似的结果.学习程度为150%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150%时,效果并不随之再有显著的增长.
学习方法对于遗忘的进程也有影响.许多实验结果表明:用分配复习的方法识记诗文、无意义音乐、乐谱等,比用集中复习的方法识记这些材料,遗忘较慢.这也可以由尤斯特所总结的规律(以后具体介召)中找到说明:分配复习比集中复习占用较长的时间间隔,因之在分配复习中形成的联系一般可能比集中复习中所形成的历时较久,也就可能经过同样时间后损失较少了.
怎样才能记得快,记得牢,记得久呢?这是许许多多的人关心的问题.究竟什么是记忆呢?答案既不像人们想的那么简单,也并不神秘.
记忆就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人的大脑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和理论,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都是记忆的内容.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回忆三个基本环节,而不是单一的“背”.这三个环节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识记和保持是回忆的前提、基础,回忆又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并能够加强识记和保持.
“识记”是记忆的第一个环节.识记就是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这个环节就是人们常说的“背”.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步,这一步非常重要,因为要提高记忆效果,必须要有良好的识记作前提,也就是说,首先要记清楚是什么.
当你感知过一个事物后,当这个事物不在你面前时,在你的头脑中,还会出现那个事物的形象.比如,你在动物园看到了大象,回到家后,家里没有大象了,可是,你还是记得大象的样子.这叫做记忆的表象.
表象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每每提到大象,你就会想到大象的样子——大大的身体,长长的鼻子等等,好像就在眼前,但不如大象就在眼前那样鲜明、完整和稳定.你在电视上看到过亚洲象、非洲象,看到过成年象、小象,看到过公象、母象,它们虽然各不相同,各有各的的特点.你通过看到的各种各样的大象,概括出大象的基本特点,就是身体庞大,鼻子很长.这是你对大象形象的概括性的认识.
表象在记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表象是记忆的主要内容.在记忆中,我们能够回忆过去的事物,并且能够记起很久以前看到的人、事,听到的声音,主要是依靠表象来实现的.
复 习
遗忘的重要原因在于识记后缺乏复习,为了和遗忘做斗争,就要根据遗忘发展的规律,正确的安排复习时间.
由于复习一般是先快后慢,所以必须及时.及时复习可以阻止通常在学习后发生的快速遗忘.如果在晚上学习了新内容,第二天清晨复习效果最好.
怎样安排复习时间才算合理呢?
一般来说,复习的时间过分集中,容易互相干扰;时间过于分散,又容易发生遗忘.时间的分配要适中.对于需要机械识记的内容,分散练习比集中练习要好;学习复杂、需要思考的内容,则应该比较集中地来学习.对内容难,在缺乏兴趣和容易疲劳的情况下,还是分散复习为好.许多考生在考试前对所有的科目进行突击复习,效果自然不如分散复习的效果好.
还有许多考生在复习时,只是一遍一遍地背需要记的内容,但效果却不好.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还没有记住前积极地回忆,回忆不起来了再去阅读,这样容易记住,保持的时间长,错误也少.
前苏联心理学家乌申斯基把复习分为消极复习和积极复习.单纯地一遍一遍地阅读是消极复习,在阅读前先进行积极地回忆,回忆不起来再去阅读是积极复习,他认为积极复习要比消极复习有效得多.试图回忆是一种比阅读更加积极的过程,它要求大脑更加积极地活动;同时又是一种自我检查的过程,使人可以集中精力掌握不能回忆的部分或者改正回忆中的错误.
有人把复习当作单纯的重复.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复习方法简单,容易使人产生消极情绪和疲劳感.复习方法多样,可以会使学习者感到新颖,也容易激起学习者的积极性.学习者简单地、多次地重复某一个概念并不容易记住,如果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来掌握和运用这个概念,就能够牢固地记住它.
对于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回忆,称为遗忘;不能回忆的有时还可能认知,既不能回忆又不能认知,一般称为完全遗忘,虽然以前学习的影响还可能表现在重学或其它方面.
艾宾浩斯首先对遗忘现象做了系统的研究.他详尽地研究了学习、记忆和学习材料的性质、组织、数量等条件的关系,以及学习巩固程度、学习后时间间隔对记忆和遗忘的影响等问题.为了使学习和记忆尽量少受旧有的和日常工作经验的影响,他应用了无意义音节作为学习、记忆的材料.他以自己做受试者,把识记材学到恰能成诵,过了一定时间间隔,再行重学,以重学时节约的诵读时间或次数,作为记忆的指标.他一般以10-36个音节,作为一个字表,在七、八年间先后学了几千个字表.他的研究成果《记忆》发表于1885年.下表就是他实验结果的一例.利用表内材料可以划成一条曲线,一般称为遗忘曲线.(图和表暂时不能弄上来,我再想想办法)
这条曲线的形式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在识记后短时间内遗忘较多,在过了较长时间间隔后,记忆保持的份量较少了,遗忘的发展也较慢了.即新近形成的联系比历时较久的联系容易遗忘.(因此,我个人认为当天学习的内容一般当晚最好复习一下,这就是所谓的及时复习)
艾宾浩斯的研究对记忆心理学的影响很大.在他以后,许多人做了类似的实验,也都大体上证实了艾宾浩斯的结果.以后的研究证明,识记后遗忘的发展(即遗忘曲线的形式和一定时间间隔内遗忘的数量),是受许多因素制约的.
首先,识记材料的性质,对于保持的情况或遗忘的进展有很大的影响.一般说来,熟练的动作,遗忘得最慢;记熟了的形象材料,也比较容易长久记忆;有意义的语文材料,特别是诗歌,比无意义的材料,遗忘要慢得多.(对一些有关联的知识点,把他们串起来,编成一些有意义的材料(比如顺口溜),要比生硬的记忆有效得多)
材料的数量越大,一般刚识记后遗忘也较多.所以大量的有意义的语文材料的遗忘曲线也跟无意义材料的接近.而无意义的材料,如学习的程度相同,在一定范围内数量较大的记忆的情况可能较好.
数量大的材料,记忆成绩较好,可能是由于达到同一学习巩固程度(如刚能成诵),在数量大的材料中,有相对地较大的部分实际有了过度的学习,即超过了恰能成诵的程度.
学习程度也是影响遗忘的一种因素.在我国心理学者的一个实验中,受试者对不同的无意义音节字表经过不同程度的学习,以恰能成诵所需的诵读次数为100%,结果表明:学习的程度越高,在4小时后回忆出的百分数也越大(学习程度为150%,4小时后回忆出的百分数为81.9%;学习程度为100%,4小时后回忆出的百分数为64.8%;程度66%,回忆出65.8%;程度33%,回忆出42.7%).有人用单字和笔画迷津实验也得到类似的结果.学习程度为150%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150%时,效果并不随之再有显著的增长.
学习方法对于遗忘的进程也有影响.许多实验结果表明:用分配复习的方法识记诗文、无意义音乐、乐谱等,比用集中复习的方法识记这些材料,遗忘较慢.这也可以由尤斯特所总结的规律(以后具体介召)中找到说明:分配复习比集中复习占用较长的时间间隔,因之在分配复习中形成的联系一般可能比集中复习中所形成的历时较久,也就可能经过同样时间后损失较少了.
怎样才能记得快,记得牢,记得久呢?这是许许多多的人关心的问题.究竟什么是记忆呢?答案既不像人们想的那么简单,也并不神秘.
记忆就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人的大脑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和理论,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都是记忆的内容.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回忆三个基本环节,而不是单一的“背”.这三个环节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识记和保持是回忆的前提、基础,回忆又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并能够加强识记和保持.
“识记”是记忆的第一个环节.识记就是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这个环节就是人们常说的“背”.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步,这一步非常重要,因为要提高记忆效果,必须要有良好的识记作前提,也就是说,首先要记清楚是什么.
当你感知过一个事物后,当这个事物不在你面前时,在你的头脑中,还会出现那个事物的形象.比如,你在动物园看到了大象,回到家后,家里没有大象了,可是,你还是记得大象的样子.这叫做记忆的表象.
表象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每每提到大象,你就会想到大象的样子——大大的身体,长长的鼻子等等,好像就在眼前,但不如大象就在眼前那样鲜明、完整和稳定.你在电视上看到过亚洲象、非洲象,看到过成年象、小象,看到过公象、母象,它们虽然各不相同,各有各的的特点.你通过看到的各种各样的大象,概括出大象的基本特点,就是身体庞大,鼻子很长.这是你对大象形象的概括性的认识.
表象在记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表象是记忆的主要内容.在记忆中,我们能够回忆过去的事物,并且能够记起很久以前看到的人、事,听到的声音,主要是依靠表象来实现的.
复 习
遗忘的重要原因在于识记后缺乏复习,为了和遗忘做斗争,就要根据遗忘发展的规律,正确的安排复习时间.
由于复习一般是先快后慢,所以必须及时.及时复习可以阻止通常在学习后发生的快速遗忘.如果在晚上学习了新内容,第二天清晨复习效果最好.
怎样安排复习时间才算合理呢?
一般来说,复习的时间过分集中,容易互相干扰;时间过于分散,又容易发生遗忘.时间的分配要适中.对于需要机械识记的内容,分散练习比集中练习要好;学习复杂、需要思考的内容,则应该比较集中地来学习.对内容难,在缺乏兴趣和容易疲劳的情况下,还是分散复习为好.许多考生在考试前对所有的科目进行突击复习,效果自然不如分散复习的效果好.
还有许多考生在复习时,只是一遍一遍地背需要记的内容,但效果却不好.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还没有记住前积极地回忆,回忆不起来了再去阅读,这样容易记住,保持的时间长,错误也少.
前苏联心理学家乌申斯基把复习分为消极复习和积极复习.单纯地一遍一遍地阅读是消极复习,在阅读前先进行积极地回忆,回忆不起来再去阅读是积极复习,他认为积极复习要比消极复习有效得多.试图回忆是一种比阅读更加积极的过程,它要求大脑更加积极地活动;同时又是一种自我检查的过程,使人可以集中精力掌握不能回忆的部分或者改正回忆中的错误.
有人把复习当作单纯的重复.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复习方法简单,容易使人产生消极情绪和疲劳感.复习方法多样,可以会使学习者感到新颖,也容易激起学习者的积极性.学习者简单地、多次地重复某一个概念并不容易记住,如果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来掌握和运用这个概念,就能够牢固地记住它.
看了 人类的遗忘的规律是什么?无...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人类的遗忘的规律是什么?无 2020-05-13 …
在《被遗忘的稻草》这个文章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①那码得整整齐齐的一垛稻草被人遗忘了,堆在田 2020-06-05 …
英语翻译1人究竟什么时候会死呢?是心脏被枪打中的时候?不对.得了不治之症吗?也不对.喝了剧毒香菇汤 2020-06-27 …
被遗忘的稻草①那码得整整齐齐的一垛稻草被人遗忘了,堆在田埂上,像一只浇了冰后丢在堤岸上的桶.收完了 2020-06-29 …
阅读《被遗忘的稻草》,回答问题被遗忘的稻草①那码得整整齐齐的一垛稻草被人遗忘了,堆在田埂上,像一只 2020-07-15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10分)被遗忘的稻草①那码得整整齐齐的一垛稻草被人遗忘了,堆在田埂上,像一 2020-07-15 …
阅读现代文,完成下面问题。(14分)被遗忘的稻草①那码得整整齐齐的一垛稻草被人遗忘了,堆在田埂上, 2020-07-15 …
阅读《被遗忘的稻草》,回答1—5题。被遗忘的稻草①那码得整整齐齐的一垛稻草被人遗忘了,堆在田埂上, 2020-07-15 …
被遗忘的稻草①那码得整整齐齐的一垛稻草被人遗忘了,堆在田埂上,像一只浇了冰后丢在堤岸上的桶。收完了 2020-07-15 …
阳光真的可以照射到每个角落吗?..卑微地坐在角落里..很快就会被人遗忘他的存在!而阳光也会遗忘了那个 2020-1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