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2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以下小题。迈陂塘·雁丘词(金)元好问太和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

题目详情

2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以下小题。

迈陂塘·雁丘词

(金)元好问

太和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⑴,荒烟依旧平楚⑵。招魂楚些何嗟及⑶,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注】①当年箫鼓:汉武帝曾率百官至汾水边巡祭,箫鼓喧天,热闹异常。②平楚:远树(远望树梢齐平)。楚,丛木。③些:语气词。何嗟及:悲叹无济于事。

(1)“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2)这首词名为咏物,实在抒情。作者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万里”“千山”写征途之遥远,“层云”“暮雪”状前景之艰难。运用了对比手法,写殉情的大雁决不会和一般的莺儿燕子一样化为黄土,从反面衬托大雁殉情的崇高。

(2)写了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这首词谱写了一曲凄恻动人的爱情悲歌,表达了词人对殉情者的哀思,对至情至爱的讴歌。

【解析】

试题分析:

(1)该题中考核景物形象与表达技巧。第一问,分析时抓住关键字——“万里”“千山”“层云”“暮雪”,第二问,从“莺儿燕子”与“大雁”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诗词的分析,着重表达技巧:㈠抒情手法⑴直抒胸臆⑵间接抒情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B借景(物)抒情 C情景交融。㈡描写手法: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㈢修辞手法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B语意双关。⑸拟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或借物喻人,象征。⑹夸张,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现浪漫主义的情感。⑺反复,连用某字,突出特点或某种情感。⑻设问,一问一答,富有情趣;反问,增强说服力,发人深醒。⑼反语,讽刺。⑽互文:“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㈣其它表现手法:虚实相生。如该题中考核对比手法。

(2)该题考核概括能力与情感把握。从文中“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可分析出“大雁殉情而死”这一内容,情感也能得出。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比如本题,从题干中就可以看出,应抓住全诗品味情感;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比如本题中的“双飞客”起到了暗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