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清溪行①李白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②,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注①本诗写于天宝十二载(753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清溪行①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②,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注】①本诗写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后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作。②新安江:在浙江境内流入钱塘江,以清澈闻名。
(1)本诗着重描写了清溪怎样的特点?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诗的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清溪水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清溪行①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②,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注】①本诗写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后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作。②新安江:在浙江境内流入钱塘江,以清澈闻名。
(1)本诗着重描写了清溪怎样的特点?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诗的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清溪水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诗歌内容和诗文后的注释来分析.从诗中“清溪”“水色异诸水”“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分析着重描写了清溪“清澈”的特点本诗写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后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所作,由此可推出诗人是借新安江的清澈,抒发自己喜欢清新的大自然,厌恶混浊的长安之情.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以新安江水色之清澈见底,衬托出清溪水是更加清澈的.“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用明镜比喻清溪的清澈,岸上景物倒映清溪之中就像映照在明镜中一般,形象地写出了清溪水的清澈.
答案:
(1)水色的清澈(1分).寄托了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或答厌恶混浊的长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之情.)(1分)和远游他乡而产生的悲切情怀(1分).
(2)颈联运用比喻的手法(1分),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上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1分),给人以形象生动,身临其境之感,写出清溪的清澈(1分).(手法(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效果作用1分)
译文:
清溪的水能使我心境清澈,它的水色不同于其它江水.借问那以清闻名的新安江,那哪里能像这样清澈见底?人仿佛行走在一面明镜中,鸟好像轻飞在一扇屏风里.快到傍晚时猩猩开始哀啼,徒然让悲伤感染远方游子.
赏析: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诗,着意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寄托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
“清溪清我心”,诗人一开始就描写了自己的直接感受.李白一生游览过很多名山秀川,独有清溪的水色给他以“清我心”的感受,这就是清溪水色的特异之处.
开篇就赋予客观景物主观化特性.接着,诗人又以衬托手法突出地表现清溪水色的清澈.新安江源出徽州,流入浙江,向来以水清著称.南朝梁沈约就曾写过一首题为《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的诗:“洞彻随深浅,皎镜无冬春.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新安江的水是清澈的,作者用清溪的水与之相比:“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意思是:“新安江,能比得上清溪这样清澈见底吗?”这样,就以新安江水色之清对比衬托出清溪的更清.然后,又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就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这样一幅美丽的倒影,使读者如身入其境.宋代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评价说:“《复斋漫录》云:山谷言:‘船如天上坐,人似镜中行.’又云:‘船如天上坐,鱼似镜中悬.’沈云卿诗也.…予以云卿之诗,原于王逸少《镜湖》诗所谓‘山阴路上行,如坐镜中游’之句.然李太白《入青溪山》亦云:‘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虽有所袭,然语益工也.”最后,诗人又回到自己的主观感受,创造了一个悲切凄凉的清寂境界.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来到这清澈见底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我心”,但对于胸怀济世之心和报国之志的诗人,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因此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就是在为他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郁闷的情绪.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以新安江水色之清澈见底,衬托出清溪水是更加清澈的.“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用明镜比喻清溪的清澈,岸上景物倒映清溪之中就像映照在明镜中一般,形象地写出了清溪水的清澈.
答案:
(1)水色的清澈(1分).寄托了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或答厌恶混浊的长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之情.)(1分)和远游他乡而产生的悲切情怀(1分).
(2)颈联运用比喻的手法(1分),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上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1分),给人以形象生动,身临其境之感,写出清溪的清澈(1分).(手法(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效果作用1分)
译文:
清溪的水能使我心境清澈,它的水色不同于其它江水.借问那以清闻名的新安江,那哪里能像这样清澈见底?人仿佛行走在一面明镜中,鸟好像轻飞在一扇屏风里.快到傍晚时猩猩开始哀啼,徒然让悲伤感染远方游子.
赏析: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诗,着意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寄托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
“清溪清我心”,诗人一开始就描写了自己的直接感受.李白一生游览过很多名山秀川,独有清溪的水色给他以“清我心”的感受,这就是清溪水色的特异之处.
开篇就赋予客观景物主观化特性.接着,诗人又以衬托手法突出地表现清溪水色的清澈.新安江源出徽州,流入浙江,向来以水清著称.南朝梁沈约就曾写过一首题为《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的诗:“洞彻随深浅,皎镜无冬春.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新安江的水是清澈的,作者用清溪的水与之相比:“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意思是:“新安江,能比得上清溪这样清澈见底吗?”这样,就以新安江水色之清对比衬托出清溪的更清.然后,又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就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这样一幅美丽的倒影,使读者如身入其境.宋代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评价说:“《复斋漫录》云:山谷言:‘船如天上坐,人似镜中行.’又云:‘船如天上坐,鱼似镜中悬.’沈云卿诗也.…予以云卿之诗,原于王逸少《镜湖》诗所谓‘山阴路上行,如坐镜中游’之句.然李太白《入青溪山》亦云:‘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虽有所袭,然语益工也.”最后,诗人又回到自己的主观感受,创造了一个悲切凄凉的清寂境界.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来到这清澈见底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我心”,但对于胸怀济世之心和报国之志的诗人,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因此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就是在为他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郁闷的情绪.
看了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清...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1.兰兰借了一本240页的故事书,她4天看了60页,如只能借10天,从第五天起,每天至少看多少页? 2020-04-07 …
access中如何查询学生借阅图书总天数(借阅天数=打开考生文件夹中"TEST.MDB"数据库,数 2020-05-17 …
Access中,基于"图书"、"借阅"表,查询每种图书借阅总天数(借阅天数=归还日期-借阅日期,只 2020-05-17 …
以谜猜谜一天,李清照正在家中研究古籍,门外进来一位女友,说是要借一件用具.李清照问她借什么,女友笑 2020-06-09 …
现金清查问题(单项选择题)1、企业现金清查中,发现库存现金较账面余额短缺500元,在未查明原因之前 2020-07-05 …
小明买一双鞋970问爸爸借了500问妈妈借了500找回3010元给了爸爸小明买一双鞋970问爸爸借 2020-07-09 …
小明借了一本故事书,借期是一周,他计划每天看7页,能按期还吗?如果每天还看7页,小明还得在续借几天 2020-11-06 …
草船借箭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 2020-11-25 …
小明借了本故事书,借期是一周.他计划每天看7页,能按期还书吗?如果每天还看7页,小明还得再续借几天 2020-12-26 …
1853年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杨秀清频繁使用代天父传旨的特权,其中多是为了处理内部矛盾,排挤异己。后 2021-0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