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其他-->
研究和开发CO2和CO的创新利用是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双赢的课题.(1)CO可用于合成甲醇.在压强为0.1Mpa条件下,在体积为b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amolCO和2amolH2,在催化剂作用下合成甲醇:CO(
题目详情
研究和开发CO2和CO的创新利用是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双赢的课题.
(1)CO可用于合成甲醇.在压强为0.1Mpa条件下,在体积为b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amolCO和2amolH2,在催化剂作用下合成甲醇:CO(g)+2H2(g)⇌CH3OH(g)平衡时CO的转化率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如图:

(i)该反应属于______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ii)100℃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用a、b的代数式表示).若一个可逆反应的平衡常数K值很大,对此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该反应使用催化剂意义不大;
b.该反应发生将在很短时间内完成;
c.该反应达到平衡时至少有一种反应物百分含量很小;
d.该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
(iii)在温度和容积不变的情况下,再向平衡体系中充入amolCO,2amolH2,达到平衡时CO转化率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下同)平衡常数:______.
(iv)在某温度下,向一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5molCO,7.5molH2,反应生成CH3OH(g),达到平衡时,CO转化率为90%,此时容器内压强为开始时的压强______倍.
(2)某温度条件下,若将CO2(g)和H2(g)以体积比1:4混合,在适当压强和催化剂作用下可制得甲烷,已知:
CH4(g)+2O2(g)=CO2(g)+2H2O(l)△H=-890.3KJ/mol
H2(g)+
O2(g)=H2O(l)△H=-285.8KJ/mol
则CO2(g)和H2(g)反应生成液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1)CO可用于合成甲醇.在压强为0.1Mpa条件下,在体积为b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amolCO和2amolH2,在催化剂作用下合成甲醇:CO(g)+2H2(g)⇌CH3OH(g)平衡时CO的转化率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如图:

(i)该反应属于______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ii)100℃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b2 |
a2 |
b2 |
a2 |
a.该反应使用催化剂意义不大;
b.该反应发生将在很短时间内完成;
c.该反应达到平衡时至少有一种反应物百分含量很小;
d.该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
(iii)在温度和容积不变的情况下,再向平衡体系中充入amolCO,2amolH2,达到平衡时CO转化率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下同)平衡常数:______.
(iv)在某温度下,向一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5molCO,7.5molH2,反应生成CH3OH(g),达到平衡时,CO转化率为90%,此时容器内压强为开始时的压强______倍.
(2)某温度条件下,若将CO2(g)和H2(g)以体积比1:4混合,在适当压强和催化剂作用下可制得甲烷,已知:
CH4(g)+2O2(g)=CO2(g)+2H2O(l)△H=-890.3KJ/mol
H2(g)+
1 |
2 |
则CO2(g)和H2(g)反应生成液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i)由图可知,压强一定时,随温度升高,CO的转化率降低,故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移动,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故答案为:放热;
(ii)100℃,平衡时CO的转化率为0.5,所以参加反应的CO的物质的量为0.5amol.
CO(g)+2H2(g)⇌CH3OH(g);
开始(mol):a 2a 0
变化(mol):0.5a a 0.5a
平衡(mol):0.5a a 0.5a
所以平衡时,CO的浓度为
=
mol/L,H2的浓度为
=mol/L,CH3OH的浓度为
=
mol/L,100℃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
,
a.可逆反应的平衡常数很大,说明反应进行的程度很大,不能说明该反应在通常条件下一定可以发生,该反应可能需要催化剂才可以进行,故a错误;
b.可逆反应的平衡常数很大,说明反应进行的程度很大,不能说明该条件下反应速率很快,故b错误;
c.可逆反应的平衡常数很大,说明反应进行的程度很大,反应达平衡时至少有一种反应物的百分含量很小,故c正确;
d.可逆反应的平衡常数很大,说明反应进行的程度很大,不能说明该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故d错误,
故答案为:
,c;
(iii)在温度和容积不变的情况下,再向平衡体系中充入a mol CO(g)、2a mol H2(g),等效为在原平衡的基础上增大一倍压强,平衡向正反应移动,CO的转化率增大,化学平衡常数只受温度影响,与浓度无关,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
故答案为:增大;不变;
(iv)参加反应的CO的物质的量为2.5mol×90%=2.25mol,则:
CO(g)+2H2(g)⇌CH3OH(g) 物质的量减少△n
1 2
2.25mol 4.5mol
故平衡时总的物质的量为2.5mol+7.5mol-4.5mol=5.5mol,恒温恒容下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故平衡时容器内压强为开始时压强的
=0.55倍,
故答案为:0.55;
(2)已知:①CH4(g)+2O2(g)═CO2(g)+2H2O(l)△H1=-890.3kJ•mol-1
②H2(g)+
O2(g)═H2O(l)△H2=-285.8kJ•mol-1,
利用盖斯定律,将②×4-①可得:CO2(g)+4H2(g)=CH4(g)+2H2O(l)△H=4×(-285.8kJ•mol-1)-(-890.3kJ•mol-1)=-252.9kJ•mol-1,
故答案为:CO2(g)+4H2(g)=CH4(g)+2H2O(l)△H=-252.9kJ•mol-1;
故答案为:放热;
(ii)100℃,平衡时CO的转化率为0.5,所以参加反应的CO的物质的量为0.5amol.
CO(g)+2H2(g)⇌CH3OH(g);
开始(mol):a 2a 0
变化(mol):0.5a a 0.5a
平衡(mol):0.5a a 0.5a
所以平衡时,CO的浓度为
0.5amol |
bL |
a |
2b |
a |
b |
0.5amol |
bL |
a |
2b |
| ||||
|
b2 |
a2 |
a.可逆反应的平衡常数很大,说明反应进行的程度很大,不能说明该反应在通常条件下一定可以发生,该反应可能需要催化剂才可以进行,故a错误;
b.可逆反应的平衡常数很大,说明反应进行的程度很大,不能说明该条件下反应速率很快,故b错误;
c.可逆反应的平衡常数很大,说明反应进行的程度很大,反应达平衡时至少有一种反应物的百分含量很小,故c正确;
d.可逆反应的平衡常数很大,说明反应进行的程度很大,不能说明该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故d错误,
故答案为:
b2 |
a2 |
(iii)在温度和容积不变的情况下,再向平衡体系中充入a mol CO(g)、2a mol H2(g),等效为在原平衡的基础上增大一倍压强,平衡向正反应移动,CO的转化率增大,化学平衡常数只受温度影响,与浓度无关,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
故答案为:增大;不变;
(iv)参加反应的CO的物质的量为2.5mol×90%=2.25mol,则:
CO(g)+2H2(g)⇌CH3OH(g) 物质的量减少△n
1 2
2.25mol 4.5mol
故平衡时总的物质的量为2.5mol+7.5mol-4.5mol=5.5mol,恒温恒容下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故平衡时容器内压强为开始时压强的
5,5mol |
2.5mol+7.5mol |
故答案为:0.55;
(2)已知:①CH4(g)+2O2(g)═CO2(g)+2H2O(l)△H1=-890.3kJ•mol-1
②H2(g)+
1 |
2 |
利用盖斯定律,将②×4-①可得:CO2(g)+4H2(g)=CH4(g)+2H2O(l)△H=4×(-285.8kJ•mol-1)-(-890.3kJ•mol-1)=-252.9kJ•mol-1,
故答案为:CO2(g)+4H2(g)=CH4(g)+2H2O(l)△H=-252.9kJ•mol-1;
看了 研究和开发CO2和CO的创新...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就能灭火B.氯化铵(NH4Cl)等氮肥不能 2020-05-12 …
高一化学问题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A增大氮气的浓度有利于合成氨的反应B持续升温不利于合 2020-05-15 …
关于用C还原SiO2能否生成CO2的问题4楼的同志,1911k也很难达到啊 2020-05-17 …
关于化能合成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进行化能合成的生物为细菌、真菌B.化能合成的生物利用有机物氧化 2020-06-08 …
关于化能合成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进行化能合成的生物为细菌、真菌B、化能合成的生物利用无机物氧化 2020-06-08 …
下列有关合金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合金属于金属材料B.青铜、黄铜的硬度大于铜C.合金的抗腐蚀 2020-06-24 …
下列关于细胞中元素与光合作用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在光合作用中C元素从CO2先后经C3、C 2020-07-09 …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这句话告诉我们()A.合作可以做到人尽其能 2020-07-21 …
关于合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如果与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那 2020-07-26 …
1.检查表可以有以下几种.(4分)(A)合格项目(B)缺陷位置(C)缺陷原因(D)工序分布2.控制图 2020-1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