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23分)张延赏,中书令嘉贞之子。大历二年,拜河南尹,充诸道营田副使。延赏勤身率下,政尚简约,疏导河渠,修筑宫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23分)

张延赏,中书令嘉贞之子。大历二年,拜河南尹,充诸道营田副使。延赏勤身率下,政尚简约,疏导河渠,修筑宫庙,流庸归附,邦畿复完。

属岁旱歉人有亡去他境者吏或拘之延赏曰夫食人之所恃而生也适彼而可生得存吾人又何限于彼也乃具舟楫而遣之,俾吏修其庐室,已其逋债,百姓遂安。以故,岁凶而无怨者。

数年,改检校兵部尚书、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观察使。建中四年,西山兵马使张朏以兵入成都为乱,延赏奔汉州,将戍将讨之。是月,斩朏及同恶者。先是兵革屡扰,自天宝末杨国忠用事南蛮,三蜀疲弊。其后崔宁复侈靡,故蜀土残弊。延赏薄赋约事,动遵法度,仅至庶富焉。建中末,驾在梁州,倚剑南蜀川为根本。

贞元元年①,以宰相刘从一有疾,诏征延赏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延赏与李晟不协,晟表论延赏过恶,改授左仆射。初,大历末②,吐蕃寇剑南,晟领神策军戍之,旋师,以成都官妓高氏归。延赏闻而大怒,即使将吏令追还焉。晟颇衔之,形于词色。

三年正月,会浙西观察使韩滉来朝,滉尝有德于晟,因会讌说晟使释憾,遂同饮极欢,请晟表荐延赏为相,晟然之,于是复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及延赏当国用事,晟请一子聘其女,延赏拒而不许。晟谓人曰:“武人性快,若释旧恶于杯酒之间,终欢可解。文士难犯,虽修睦于外,而蓄怒于内。今不许婚,衅未忘也!”无几,延赏果谋罢晟兵权,时议非之。

贞元三年七月薨,年六十一,赠太保,赙礼加等,谥曰成肃。史臣曰:延赏博涉经史,达于政事,然以私害公,罢李晟兵柄,非守正中立者也。

(选自《旧唐书》)

注释:①贞元元年:公元785年

      ②大历末:公元779年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政 简约               尚:崇尚

B.又何 于彼也           限:限制

C.晟颇 之               衔:怀恨

D.因会宴说晟使释        憾:遗憾

1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属岁旱歉\人有亡去\他境者吏或拘之\延赏曰\夫食人之所恃\而生也\适彼而可生得存\吾人又何限于彼也\

 B.属岁旱歉\人有亡去他境者\吏或拘之\延赏曰\夫食\人之所恃而生也\适彼而可生\得存吾人\又何限于彼也\

C.属岁旱歉\人有亡去\他境者吏或拘之\延赏曰\夫食人之所恃而生也\适彼而可生得存\吾人又何限于彼也\

D.属岁旱歉\人有亡去\他境者吏或拘之\延赏曰\夫食人之所恃而生也\适彼而可生\得存吾人\又何限于彼也\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延赏关心百姓,堪为能吏。他在河南尹、各道营田副使任上,同情流离失所的百姓,为百姓着想,因此百姓生活安定。

B.张延赏能于治乱,文武兼备,在成都任上,面对张朏的兵乱,他奔赴汉州,率部讨伐。张朏及同党被斩杀后,合理安排善后事宜,蜀地成为皇帝的依靠。

C.张延赏与李晟关系不睦。最初,李晟表奏张延赏的过失使张延赏被降职,导致二人关系紧张。而李晟携官妓回师、张延赏派人追回的事使二人矛盾再度升级,势同水火。

D.张延赏心胸不够宽广。李晟在韩滉劝说下真心与张延赏和解,而张延赏却没能展现一任宰相的胸怀度量,甚至谋夺了李晟的兵权,被时人和史家视为不足。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4分)

(1)乃具舟楫而遣之,俾吏修其庐室,已其逋债,百姓遂安。(4分)

(2)文士难犯,虽修睦于外,而蓄怒于内。今不许婚,衅未忘也!(4分)

(3)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3分)

(4)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3分)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2.D

13.B

14.C

15.(1)(张延赏)就(让人)准备了船只送他们回去,并让官吏为他们修葺房屋,停止追收他们欠下的债务,百姓们就安定了。

(2)文人难以触犯,虽然(或“即使”)在表面上修好和睦,却在内心积蓄着怒火。现在不答应婚事,是还没有忘记嫌隙(仇隙)啊。

(3)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无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太远,意识到今天的选择是正确的,而过去的选择错误的   (谏,追,是非各1分,共3分)

(4)我因为命运不好(艰难祸患),很早(小时候)就遭到不幸,生下来六个月,慈父就弃我而死去。(险衅,夙,见各1分,共3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憾,怨恨。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为四川近年高考中新出现的题型,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当然还有一些取巧的方法可供借鉴:找名词、找动词、看标志、注意句式、注意修辞等。

考点:理解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在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正确理解把握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出恰当的评价。分析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否准确、深刻、全面、客观或偏激、浮浅、片面、主观臆断等。可采用假设法与代入法,把句子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与选项所在相应段落进行比较。分析可知,C.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颠倒。李晟携官妓回师引发的冲突是二人不睦的起因,后来李晟对张延赏的不满表奏使二人势同水火。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文言特殊句式进行重点翻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注意两句关键字句的翻译:(1)“具”“俾”“已”“逋债” (2)“犯”,介宾后置“修睦于外”“蓄怒于内”,宾语前置“衅未忘也”,(3)“谏”,“追”,(4)“险衅”,“夙”。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张延赏是中书令张嘉贞的儿子。大历二年,被任命为河南尹,充任各道的营田副使。张延赏为官勤恳,是下级的表率,为政崇尚简明,疏通河渠,修筑宫庙,于是流民多来归附,辖地又逐渐恢复完整。

这一年天旱歉收,百姓有逃荒到其他地方去的,有的官吏就把他们抓起来。张延赏说:“食物,是人所依赖生存的东西,到那里去可以生存,能够使我们的百姓存活,又为什么要限制他们到那里去呢?”(张延赏)就(让人)准备了船只送他们回去,并让官吏为他们修葺房屋,停止追收他们欠下的债务,百姓们就安定了。因此,虽然年成不好却没有抱怨的百姓。

几年后,改任检校兵部尚书、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观察使。建中四年,西山兵马使张朏(fěi)率兵攻入成都作乱,张延赏奔赴汉州,督率戍守的将领讨伐张朏。这个月里,斩杀张朏和跟他一起为恶的党羽。在这之前,兵乱多次侵扰蜀地百姓,自从天宝末年杨国忠在南方蛮地主政以来,三蜀地方疲弱破败。此后崔宁又奢侈靡乱,所以蜀地更加残败困乏。张延赏减收税赋,简明政事,行事遵守法度,蜀地几近繁华富庶了。建中末年,圣驾在梁州,把剑南蜀地当作国家可以依仗的根本。

贞元元年,因为宰相刘从一得了病,朝廷征召张延赏担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张延赏和李晟(shèng)关系不好,李晟就向朝廷上表述说张延赏的过失和错误,朝廷改授张延赏为左仆射。当初,大历末年,吐蕃人入侵剑南,李晟带领神策军戍守蜀地,回师的时候,带着成都官妓高氏回去。张延赏听到后很生气,立即派遣军官,让他们把高氏追了回去。李晟因此非常恨他,愤怒之情表现在语言和神色上。

贞元三年正月,正赶上浙西观察使韩滉(huàng)入朝,韩滉曾经对李晟有恩德,于是趁相聚宴饮的机会劝说李晟,让他消除怨恨,于是李晟跟张延赏一起饮宴,极其欢愉,韩滉请李晟上表推荐张延赏做宰相,李晟同意了这件事,于是朝廷重新加封张延赏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到张延赏执掌国事之后,李晟请求让自己的一个儿子娶张延赏的女儿,张延赏拒绝了。李晟对人说:“我们武人性情爽快,如果说在酒宴上消除旧怨,欢宴结束就可以消解。文人难以触犯,虽然在表面上修好和睦,却在内心积蓄着怒火。现在不答应婚事,是还没有忘记嫌隙(仇隙)啊。”时间不久,张延赏果然谋划罢免了李晟的兵权,当时的议论认为张延赏做的不对。

贞元三年七月死去,时年六十一岁,被追赠太保,丧仪加等赏赐,赐谥号成肃。史官说:张延赏广博地涉猎经史,政事上练达通晓,但是因为私情而损害公事,罢免了李晟的兵权,不是恪守正道、立身中正的人啊。

看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