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历史-->
义利之争始终是一个困扰人类的命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儒家之辨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
题目详情
义利之争始终是一个困扰人类的命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家之辨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二 西哲之议
亚当•斯密曾经设想,上帝创造世界和钟表师傅制造钟表一样,在人类心灵上设计和制造了如钟表的齿轮一样的利己心。钟表一经造好便自行运转,上帝--这只看不见的手--指导着市场经济中那出于私念的利己心的谋利活动,从事最能赚钱的工作,把自己的资本投向最能谋利的地方、行业,而这些地方、行业又正是最需要资金的。这样,就在客观上满足了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达到了他原非出于本意所要达到的目的,从而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了社会利益的增长。
--段治乾《市场经济的制度伦理探析》
材料三 伟人之论
邓小平义利学说主张真正将义与利结合起来,实现辩证的有机统一。它强调义利合一并不是义利的绝对同一,或简单地把义视为利或把利视为义,而是指在现实生活中使道义与功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功利的追求置于道义的宰制与规约之下,使道义的讲求为社会和人们带来更大的社会功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义与功利本质上是合一的。
--王泽应《邓小平义利学说探论》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的义利观,并谈谈你对“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的理解。
(2)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二中亚当•斯密的观点。
(3)据材料三,概括邓小平的义利观并分析其意义。
材料一 儒家之辨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二 西哲之议
亚当•斯密曾经设想,上帝创造世界和钟表师傅制造钟表一样,在人类心灵上设计和制造了如钟表的齿轮一样的利己心。钟表一经造好便自行运转,上帝--这只看不见的手--指导着市场经济中那出于私念的利己心的谋利活动,从事最能赚钱的工作,把自己的资本投向最能谋利的地方、行业,而这些地方、行业又正是最需要资金的。这样,就在客观上满足了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达到了他原非出于本意所要达到的目的,从而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了社会利益的增长。
--段治乾《市场经济的制度伦理探析》
材料三 伟人之论
邓小平义利学说主张真正将义与利结合起来,实现辩证的有机统一。它强调义利合一并不是义利的绝对同一,或简单地把义视为利或把利视为义,而是指在现实生活中使道义与功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功利的追求置于道义的宰制与规约之下,使道义的讲求为社会和人们带来更大的社会功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义与功利本质上是合一的。
--王泽应《邓小平义利学说探论》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的义利观,并谈谈你对“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的理解。
(2)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二中亚当•斯密的观点。
(3)据材料三,概括邓小平的义利观并分析其意义。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第一小问义利观,依据材料一“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可以得出孟子的义利观.
第二小问理解,翻译并评价“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意思是一个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如果充满了仰视权力和拜金主义的风气,“国危”就是必然的结局.结合所学可知,这一观点阐述了重利轻义的危害.鲜明地体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2)本小问是历史评述题,首先依据材料二“指导着市场经济中那出于私念的利己心的谋利活动,从事最能赚钱的工作,这样,就在客观上满足了他人和社会的需要,从而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了社会利益的增长”可以得出亚当•斯密的观点是认为个人追逐私利最终会满足他人和社会需要,这种思想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要求.然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一观点是片面的.结合史实从正反两方面评价该观点,即虽然它有利于形成积极进取的社会风气,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也纵容了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泛滥,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3)第一小问义利观,依据材料三“邓小平义利学说主张真正将义与利结合起来,实现辩证的有机统一??使功利的追求置于道义的宰制与规约之下,使道义的讲求为社会和人们带来更大的社会功利”可以得出邓小平的义利观是主张义利合一、以义取利.
第二小问意义,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史实,阐述其对经济、思想文化、社会发展的意义,即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与科学发展.
故答案为:
(1)重价值观义轻利.
理 一个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如果充满了仰视权力和拜金主义的风气,“国危”就是必然的结局.这一观点阐述了重利轻义的危害.鲜明地体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2)观点:亚当•斯密认为个人追逐私利最终会满足他人和社会需要,这种思想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要求.这一观点是片面的,虽然它有利于形成积极进取的社会风气,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也纵容了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泛滥,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3)观点:主张义利合一、以义取利.
意义: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与科学发展.
第二小问理解,翻译并评价“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意思是一个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如果充满了仰视权力和拜金主义的风气,“国危”就是必然的结局.结合所学可知,这一观点阐述了重利轻义的危害.鲜明地体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2)本小问是历史评述题,首先依据材料二“指导着市场经济中那出于私念的利己心的谋利活动,从事最能赚钱的工作,这样,就在客观上满足了他人和社会的需要,从而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了社会利益的增长”可以得出亚当•斯密的观点是认为个人追逐私利最终会满足他人和社会需要,这种思想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要求.然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一观点是片面的.结合史实从正反两方面评价该观点,即虽然它有利于形成积极进取的社会风气,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也纵容了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泛滥,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3)第一小问义利观,依据材料三“邓小平义利学说主张真正将义与利结合起来,实现辩证的有机统一??使功利的追求置于道义的宰制与规约之下,使道义的讲求为社会和人们带来更大的社会功利”可以得出邓小平的义利观是主张义利合一、以义取利.
第二小问意义,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史实,阐述其对经济、思想文化、社会发展的意义,即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与科学发展.
故答案为:
(1)重价值观义轻利.
理 一个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如果充满了仰视权力和拜金主义的风气,“国危”就是必然的结局.这一观点阐述了重利轻义的危害.鲜明地体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2)观点:亚当•斯密认为个人追逐私利最终会满足他人和社会需要,这种思想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要求.这一观点是片面的,虽然它有利于形成积极进取的社会风气,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也纵容了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泛滥,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3)观点:主张义利合一、以义取利.
意义: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与科学发展.
看了 义利之争始终是一个困扰人类的...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英语翻译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 2020-06-15 …
《灌夫传》灌将军夫者,…灌将军夫者,颍阴人也.夫父张孟,尝为颍阴侯灌婴舍人,得幸,因进至二千石,后 2020-06-19 …
一、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苦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 2020-07-01 …
如图,航空母舰始终以200千米/时的速度由西向东航行,飞机以800千米/时的速度从舰上起飞,向西航 2020-07-08 …
孟母断织三个“之”的意思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 2020-07-11 …
某人重70千克,用如图18所示的滑轮组打捞水中的石材,当他用120N的力拉绳子时,未能拉起石材,拉 2020-07-12 …
列女传的邹孟轲母,以下是问题:(删了一些)原文选段: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 2020-07-1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孟母断织教子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①,问曰:“学何所至矣 2020-07-2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孟母断织教子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①,问曰:“学何所至矣? 2020-11-07 …
一列动车A以每时180千米的速度从宜昌东站出发,并始终以同一速度匀速前进,在途中某一时刻遇见从汉口开 2020-1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