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灌夫传》灌将军夫者,…灌将军夫者,颍阴人也.夫父张孟,尝为颍阴侯灌婴舍人,得幸,因进至二千石,后以灌氏姓为灌孟.吴楚反时,颍阴侯灌何为将军,属太尉,请灌孟为校尉.夫率千人与父俱.灌
题目详情
《灌夫传》 灌将军夫者,…
灌将军夫者,颍阴人也.夫父张孟,尝为颍阴侯灌婴舍人,得幸,因进至二千石,后以灌氏姓为灌孟.吴楚反时,颍阴侯灌何为将军,属太尉,请灌孟为校尉.夫率千人与父俱.灌孟年老,颍阴侯强请之,郁郁不得意,故战常陷坚,遂死吴军中.军法:“父子俱从军,有死事,得与丧归.”灌夫不肯随丧归,奋曰:“愿取吴王或将军头,以报父之仇.”于是灌夫被甲持戟,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及出壁门,莫敢前.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骑驰入吴军,至吴将麾下,所杀伤数十人.不得前,复驰还,走入汉壁,其奴皆亡,独与一骑归.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夫创少瘳,又复请将军曰:“吾益知吴壁中曲折,请复往.”将军壮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乃固止之.吴已破,灌夫以此名闻天下.
颍阴侯言之上,上以夫为中郎将.数月,坐法去.后家居长安,长安中诸公莫弗称之.孝景时,至代相.孝景崩,今上初即位,以为淮阳乃天下屯劲兵处,故徙夫为淮阳太守.建元元年,入为太仆.二年,夫与长乐卫尉窦甫饮,轻重不得,夫醉,搏甫.甫,窦太后昆弟也.上恐太后诛夫,徙为燕相.数岁,坐法去官,家居长安.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稠人广众,荐宠下辈.士亦以此多之.
夫不喜文学,好任侠,重然诺.所与交通者无非豪杰大猾其家累数千万食客日数十百人宗族宾客广占陂池田园横于颍川颍川儿乃歌之曰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
灌将军夫者,颍阴人也.夫父张孟,尝为颍阴侯灌婴舍人,得幸,因进至二千石,后以灌氏姓为灌孟.吴楚反时,颍阴侯灌何为将军,属太尉,请灌孟为校尉.夫率千人与父俱.灌孟年老,颍阴侯强请之,郁郁不得意,故战常陷坚,遂死吴军中.军法:“父子俱从军,有死事,得与丧归.”灌夫不肯随丧归,奋曰:“愿取吴王或将军头,以报父之仇.”于是灌夫被甲持戟,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及出壁门,莫敢前.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骑驰入吴军,至吴将麾下,所杀伤数十人.不得前,复驰还,走入汉壁,其奴皆亡,独与一骑归.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夫创少瘳,又复请将军曰:“吾益知吴壁中曲折,请复往.”将军壮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乃固止之.吴已破,灌夫以此名闻天下.
颍阴侯言之上,上以夫为中郎将.数月,坐法去.后家居长安,长安中诸公莫弗称之.孝景时,至代相.孝景崩,今上初即位,以为淮阳乃天下屯劲兵处,故徙夫为淮阳太守.建元元年,入为太仆.二年,夫与长乐卫尉窦甫饮,轻重不得,夫醉,搏甫.甫,窦太后昆弟也.上恐太后诛夫,徙为燕相.数岁,坐法去官,家居长安.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稠人广众,荐宠下辈.士亦以此多之.
夫不喜文学,好任侠,重然诺.所与交通者无非豪杰大猾其家累数千万食客日数十百人宗族宾客广占陂池田园横于颍川颍川儿乃歌之曰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原文】凡人臣之所道成奸者有八术:一曰在“同床”.何谓“同床”?曰:贵夫人,爱孺子1,便僻2好色,此人主之所惑也.托于燕处之虞,乘醉饱之时,而求其所欲,此必听之术也.为人臣者内事之以金玉,使惑其主,此之谓“同床”.二曰“在旁”.何谓“在旁”?曰:优笑侏儒,左右近习,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先意承旨、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此皆俱进俱退、皆应皆对、一辞同轨以移主心者也.为人臣者内事之以金玉玩好,外为之行不法,使之化其主,此之谓“在旁”.三曰“父兄”.何谓“父兄”?曰:侧室公子,人主之所亲爱也;大臣廷吏,人主之所与度计也.此皆尽力毕议、人主之所必听也.为人臣者事公子侧室以音声子女,收大臣廷吏以辞言,处约言事,事成则进爵益禄,以劝其心,使犯其主,此之谓“父兄”.四曰“养殃”.何谓“养殃”.曰:人主乐美宫室台池,好饰子女狗马以娱其心,此人主之殃也.为人臣者尽民心,从其所欲,而树私利其间,此谓“养殃”.五曰“民萌”.何谓“民萌”?曰:为人臣者散公财以说人民,行小惠以取百姓,使朝廷市井皆劝誉己,以塞其主而成其所欲,此之谓“民萌”.六曰“流行”.何谓“流行”?曰:人主者,固壅其言谈,希于听论议,易移以辩说.为人臣者求诸侯之辩士,养国中之能说者,使之以语其私——为巧文之言、流行之辞,示之以利势,惧之以患害,施属虚辞以坏其主,此之谓“流行”.七曰“威强”.何谓“威强”?曰:君人者,以群臣百姓为威强者也.群臣百姓之所善,则君善之;非群臣百姓之所善,则君不善之.为人臣者,聚带剑之客,养必死之士,以彰其威,明为己者必利,不为己者必死,以恐其群臣百姓而行其私,此之谓“威强”.八曰“四方”.何谓“四方”?曰:君人者,国小则事大国,兵弱则畏强兵.大国之所索,小国必听;强兵之所加,弱兵必服.为人臣者,重赋敛,尽府库,虚其国以事大国,而用其威求诱其君;甚者举兵以聚边境而制敛于内,薄者数内大使以震其君,使之恐惧,此之谓“四方”.凡此八者,人臣之所以道成奸,世主所以壅劫,失其所有也,不可不察焉.
【注释】1.孺子:(rú如)古代太子及高官的妾的名目.《汉书·外戚传上》:“太子有妃,有良娣,有孺子,妻妾凡三等.
2.便:《论语·季氏》:“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这里用为善于之意.
3.僻:(pì辟)通“嬖”.嬖(bi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叔孙还,纳其女于灵公,嬖,生景公.”《左传·定公十年》:“宋公子地嬖蘧富猎.”《左传·隐公三年》:“嬖人之子也.”《国语·郑语》:“而嬖是女也.”《礼记·缁衣》:“毋以嬖御人疾庄后.”《孟子·梁惠王下》:“鲁平公将出,嬖人臧仓者请曰.”《说文》:“便嬖,爱也.”《韩非子·八奸》:“贵夫人,爱孺子,便僻好色.”这里用为宠爱之意.
4.燕:通“安”.《诗·邶风·新台》:“燕婉之求,籧篨不鲜.”《诗·小雅·南有嘉鱼》:“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诗·小雅·蓼萧》:“燕笑语兮.”《诗·小雅·六月》:“吉甫燕喜.”《诗·大雅·文王有声》:“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武王烝哉.”这里用为安逸、安乐之意.
5.虞:(yu于)《易·中孚·初九》:“虞,吉;有它不燕.”《国语·周语下》:“虞於湛乐.”《吕氏春秋·忠廉》:“利不足以虞其意矣.”清洪颐煊《读书丛录》:“虞与娱同.”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豫部》:“虞,假借为娱.”《文选·杨雄(羽猎赋)》:“弘仁惠之虞.”李善注:“虞与娱,古字通.”这里用为欢娱之意.
6.优:古代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宋元以后,亦泛称戏曲艺人、演员.《左传·襄公二十八年》:“陈氏鲍氏之圉人为优.”《国语·晋语》:“公之优曰施.”《国语·越语》:“信谗喜优.”《国语·齐语》:“优笑在前.”《史记·滑稽列传》:“优孟.《说文》:“优,饶也.一曰倡也.”《汉书·灌夫传》:“所爱倡优巧匠之属.”
7.习:《韩非子·孤愤》:“凡当涂者之于人主也,希不信爱也,又且习故.”《吕氏春秋·任数》:“习者曰.”高诱注:“习,近也.”《汉书·五行志中之下》:“亲近习,长同类.”颜师古注:“习,狎也.”《后汉书·孝质帝纪》:“匪砥匪革,终沦嬖习.”这里用为亲信之意.
【译文】大凡为人臣属之所以成奸道者有八种手段:第一种叫“同床”.什么叫“同床”呢?回答是:重视夫人,溺爱姬妾,善于宠爱好色,这是君主经常被迷惑的.寄希望于君主安闲欢娱之时,趁君主酒醉饭饱之时,来求取他们所想要的,这是使君主一定能听从的手段.作为人之臣属内中用金银财宝来奉承贿赂,使她们去蛊惑君主,这就称之为“同床”.第二种叫“在旁”.什么叫“在旁”呢?回答是:艺人滑稽人和矮人,左右侍卫亲信,这是君主还没有下令就说是是是、还没有使唤就说好好好、在君主的意思还没有表达出来就能奉承君主的意图、能察言观色事先摸到君主心意的人啊.这些都是一同进退、共同应诺回答、统一口径统一行为来改变君主心意的人啊.作为人之臣属内中用金银财宝珍贵玩物,在外面干非法的事,然后让他们教化其主上,这就称之为“在旁”.第三种叫“父兄”.什么叫“父兄”呢?回答是:君主的叔伯兄弟,是君主亲近宠爱的人;权贵大臣及朝廷官吏,是君主必须要与之谋划计度事情的人.这些都是竭尽全力和君主一起议论、而君主一定能听从的人.作为人之臣属侍奉君主的叔伯兄弟以美乐和美女,用花言巧语来笼络收买权贵大臣及朝廷官吏,与之订盟约谈事情,事成之后就给他们进级加薪,用这些来劝诱他们的心,使他们去侵犯君主的权益,这就称之为“父兄”.第四种叫“养殃”.什么叫“养殃”呢?回答是:君主喜好美丽的宫殿和亭台池榭,喜好打扮子女及狗马来愉快自己的心情,这就是君主的灾殃.作为人之臣属竭尽民众力量来修建美化宫殿和亭台池榭,收取重税来为君主打扮子女及狗马,以讨好君主而迷惑君主的心意,顺从君主的欲望,而将自己的私利夹杂在其中,这就称之为“养殃”.第五种叫“民盟”.什么叫“民盟”呢?回答是:作为人之臣属挥霍公家的财物来取悦于民众,施行小恩小惠来讨好百姓,使朝廷内外城郊上下的人都来称赞自己,用这种办法来壅塞君主而成就自己的欲望,这就称之为“民盟”.第六种叫“流行”.什么叫“流行”呢?回答是:做君主的,本来就壅塞于言论,很少听到别人的议论,所以很容易被动听的言说打动而改变主意.作为人之臣属到处寻求各诸侯国的能言善辩之人,供养一些国内的说客,派他们为自己的私利去进说——用巧妙文饰的语言、用社会上流行的言词,表现出各种利害关系,使人害怕祸患,杜撰虚假的言辞来损害君主,这就称之为“流行”.第七种叫“威强”.什么叫“威强”呢?回答是:领导人民的人,是靠群臣百姓来形成强大的威势.群臣百姓认为是好的,那么君主也认为它好;不是群臣百姓认为好的,那么君主也认为不好.作为人之臣属,聚集携带刀剑的侠客,豢养亡命之徒,来显示自己的威势,彰明为自己服务有好处,不为自己服务就要被杀死,用这些来恐吓群臣百姓而谋求自己的私利,这就称之为“威强”.第八种叫“四方”.什么叫“四方”呢?回答是:领导人民的人,自己国家小就要侍奉大国,兵力弱小就要害怕强大的军队.大国所索要的东西,小国一定要听从;强大的军队压境,弱小的军队一定要服从.作为人之臣属,加重税收,耗尽国库,挖空自己的国家去侍奉大国,而且利用大国的威势来诱惑自己的君主;厉害的还发动大国的军队聚集在边境来制约国内,稍轻点的便屡次招引大国的使者来恐吓自己的君主,使君主害怕,这就称之为“四方”.大凡这八种手段,是人之臣属之所以成奸道,当代君主之所以被蒙蔽胁迫,以致丧失所有的原因,不可不仔细审察呀.
【说明】这八种手段从古到今都有,而且还不止这些,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手段来侵害君主及有关领导人呢?原因很简单,即为了自己的私利.“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确实道出了很多人的心思.是,人都要活着,人都想活着,既然活着,就不应该比别人差,别人有的我也应该有,别人没有的我也可以有.既然想要拥有,就不得不使用手段.韩非之所以列出这些手段,并不是叫人学,而是让人知道,有这些手段在身旁,不可不谨防啊.怎么防呢?学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想要成就一番事业,想要自己生活得更好,就必须要与更多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会给你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帮助,而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就会使你没有困难;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尊重对方,尊重他的社会行为规范,因为只有尊重他的社会行为规范,他才能接受你;而只有遵守了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后,才能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使用最佳行为方式后才能与更多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需要智慧,智慧就来自于学习;在所有为人处事中,保持事物发展的本来面目,就会得到诚信.这就是“仁义礼智信”.
【原文】明君之于内也,娱其色而不行其谒,不使私请.其于左右也,使其身必责其言,不使益辞.其于父兄大臣也,听其言也必使以罚任于后,不令妄举.其于观乐玩好,必令之有所出,不使擅进、不使擅退、群臣虞其意.其于德施也,纵禁财、发坟1仓、利于民者,必出于君,不使人臣私其德.其于说议也,称誉者所善,毁疵者所恶,必实其能,察其过,不使群臣相为语.其于勇力之士也,军旅之功无逾赏,邑斗之勇无赦罚,不使群臣行私财.其于诸侯之求索也,法则听之,不法则距2之.所谓亡君者,非莫有其国也,而有之者皆非己有也.令臣以外为制于内,则是君人者亡也.听大国为救亡也,而亡亟于不听,故不听.群臣知不听,则不外诸侯;诸侯之不听,则不受之臣诬其君矣.
【注释】1.坟:《诗·小雅·苕之华》:“牂羊坟首.”《周礼·司烜氏》:“共坟烛庭燎.”这里用为大之意.
2.距:古同“拒”.《诗·大雅·皇矣》:“密人不恭,敢距大邦.”《墨子·公输》:“墨子九距之.”《荀子·仲尼》:“与之书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距也.”《荀子·君道》:“断足以距难.”《史记·高祖本纪》:“楚闻之,发兵距之阳夏,不得前.”这里用为抗拒、抵御之意.
【译文】明智的君主对于内宫妻妾姬妃,欢娱其美色而不行为于她们的请谒,不允许她们的私自请求.他对于身边左右侍从亲信,使用他们之身必严格他们的言论,不让他们夸大其词.他对于叔伯兄弟及权贵大臣,听取意见后也必然使他们承担法律责任,不会让他们轻举妄动.他对于观赏娱乐珍贵玩物,一定让它们有正当的出处,不会使人擅自进献、擅自裁减、不会让群臣拿来讨自己欢心.他对于品德的施行,比如发放和禁止发放财物,打开大的粮仓,有利于民众的,必然是出于君主,不会使为人臣者作为私人的恩德来施行.他对于各种言论,不论是称赞者所喜好,或者是诋毁者所厌恶的,必然会核实其才能,审查其过错,不会让群臣在下面相互议论.他对于勇敢的斗士,即使他在军队中立了功也不格外奖赏,但他在乡间里私自斗殴也不会赦免处罚,不会让群臣私下使用财物来求情.他对于各诸侯国的要求与勒索,合法的就听从,不合法的就拒绝抵制.所谓亡国的君主,并不是没有了他的国家,而是虽然有但不属于自己掌管.让臣下利用外国势力对国内实行控制,那么这统治者就是亡国之君了.听从大国来挽救自己的灭亡,那灭亡比不听从还要快,所以不能听.群臣知道君主不会听,那么就不会向外勾结诸侯了;诸侯们不被听从,那就不会接受其群臣诬陷他们的君主的意见了.
【说明】本节紧接上节,群臣中有八种奸邪的手段,但只要遇上明智的君主,他们任何奸邪的手段都没有用,只有老老实实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换得应有的地位和俸禄,干得好的还会有奖赏.而所谓的明智的君主,其实也和普通明白人一样,只要好好学习,就能做个明白人.这些道理都明白了,谁还敢使用奸邪的手段?
【原文】明主之为官职爵禄也,所以进贤材劝有功也.故曰:贤材者处厚禄,任大官;功大者有尊爵,受重赏.官贤者量其能,赋禄者称其功.是以贤者不诬能以事其主,有功者乐进其业,故事成功立.今则不然,不课1贤不肖,论有功劳,用诸侯之重,听左右之谒,父兄大臣上请爵禄于上,而下卖之以收财利及树私党.故财利多者买官以为贵,有左右之交者请谒以成重.功劳之臣不论,官职之迁失谬.是以吏2偷官而外交,弃事而财亲.是以贤者懈怠而不劝3,有功者隳4而简其业,此亡国之风也.
【注释】1.课:(kè客)《管子·七发》:“成器不课不用,不试不藏.”《韩非子·定法》:“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说文》:“课,试也.”苏洵《上皇帝书》:“有官而无课,是无官也;有课而无赏罚,是无课也.”这里用为考核之意.
2.吏:(lì丽)《左传·成公二年》:“王使委于三吏.”《国语·周语》:“百吏庶民.”《战国策·齐策》:“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管子·朋法》:“吏者,民之所悬命也.”《说文》:“吏,治人者也.”《汉书·景帝纪》:“吏者,名之师也.”《汉书·惠帝纪》:“吏所以治民也.”古代指低级官员或吏卒.吏实指官府办事人员.官,则是指管理者.
3.劝:《左传·宣公四年》:“子文无后,何以劝善?”《左传·成公二年》:“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周礼·丧祝》:“劝防之事.”《战国策·秦策》:“则楚之应之也,必劝.”《庄子·天地》:“昔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礼记·中庸》:“子庶民,则百姓劝.”《史记·货殖列传》:“各劝其业.”《说文》:“劝,勉也.”这里用为勉励之意.
4.隳:(hui灰)通“惰”.《老子·二十九章》:“或强或羸;或载或隳.”《韩非子·六反》:“凡人之生也,财用足则隳于用力,上治懦则肆于为非.”这里用为怠惰之意.如:隳惰(懈怠);隳慢(怠惰,怠慢).
【译文】明智的君主对于官职和爵禄的安排,是用来选拔贤人和劝勉有功劳的人的.所以说,有贤能的人能得到丰厚俸禄,能任大的官职;功劳大的人能得到尊贵的爵位,能接受大的封赏.贤能的人当官会衡量他们的才能,接受俸禄的人会称量他们的功劳.因此贤能的人不会捏造有才能来侍奉君主,有功劳的人会乐于再干能建功立业的事,所以事业就会成功而且功劳就会建立.如今则不是这样,不考核是否贤或不屑、不评定是否有功劳,而是任用各国诸侯器重的人,听从左右近臣的请求,叔伯兄弟及权贵大臣上朝请求加官进爵,而下面的人出卖官职爵位来收括财利并靠它来结党营私.所以财产多的人就靠买官以成富贵,同君主左右近臣有交往的人靠着请求而成了重要官员.有功劳的臣子得不到评定,官职的升迁又失误错乱.因此小吏得以偷偷变成官员而对外交往,放弃正常事务而去亲近财物.因此贤能的人由此而松懈懒惰而不再勉励自己及他人,有功劳的人由此而怠惰而简慢自己从事的功业,这就是亡国的风气呀!
【说明】本节亦是紧接上节,明白人明白什么样事情应该怎么办,所以下属也就玩不出手段.所以,当领导的,做管理的人,不论再怎么辛苦,一定要学习,当一个明明白白的人.否则,下属把你卖了,你还在帮他数钱.这里说明一下,“官”“吏”二字历来混用,讲“官”也是称官吏,讲“吏”也是同称官吏,官吏不分.先秦以前可不是这样,官是官,吏是吏;官是指在君主手下任职的人,且职位有规定.吏则是在官员手下工作的人,虽然也有职位,但不能与官员相提并论.两千多年前韩非就这样告诫过我们,可是我们现代的官员还远远不如古人,什么事情都让秘书、助理、助手、下属去干,自己高跷二郎脚优哉游哉,还自鸣得意,美其名曰:“会管理”!且不知,这些秘书、助理、助手、下属已经掌握了本来属于你的权力,在下面不知干了多少你不知道的事情,你却还被蒙在鼓里.这样,专属于你的权力不再是你的专利,你很快就会倒台!信不信由
【注释】1.孺子:(rú如)古代太子及高官的妾的名目.《汉书·外戚传上》:“太子有妃,有良娣,有孺子,妻妾凡三等.
2.便:《论语·季氏》:“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这里用为善于之意.
3.僻:(pì辟)通“嬖”.嬖(bi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叔孙还,纳其女于灵公,嬖,生景公.”《左传·定公十年》:“宋公子地嬖蘧富猎.”《左传·隐公三年》:“嬖人之子也.”《国语·郑语》:“而嬖是女也.”《礼记·缁衣》:“毋以嬖御人疾庄后.”《孟子·梁惠王下》:“鲁平公将出,嬖人臧仓者请曰.”《说文》:“便嬖,爱也.”《韩非子·八奸》:“贵夫人,爱孺子,便僻好色.”这里用为宠爱之意.
4.燕:通“安”.《诗·邶风·新台》:“燕婉之求,籧篨不鲜.”《诗·小雅·南有嘉鱼》:“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诗·小雅·蓼萧》:“燕笑语兮.”《诗·小雅·六月》:“吉甫燕喜.”《诗·大雅·文王有声》:“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武王烝哉.”这里用为安逸、安乐之意.
5.虞:(yu于)《易·中孚·初九》:“虞,吉;有它不燕.”《国语·周语下》:“虞於湛乐.”《吕氏春秋·忠廉》:“利不足以虞其意矣.”清洪颐煊《读书丛录》:“虞与娱同.”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豫部》:“虞,假借为娱.”《文选·杨雄(羽猎赋)》:“弘仁惠之虞.”李善注:“虞与娱,古字通.”这里用为欢娱之意.
6.优:古代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宋元以后,亦泛称戏曲艺人、演员.《左传·襄公二十八年》:“陈氏鲍氏之圉人为优.”《国语·晋语》:“公之优曰施.”《国语·越语》:“信谗喜优.”《国语·齐语》:“优笑在前.”《史记·滑稽列传》:“优孟.《说文》:“优,饶也.一曰倡也.”《汉书·灌夫传》:“所爱倡优巧匠之属.”
7.习:《韩非子·孤愤》:“凡当涂者之于人主也,希不信爱也,又且习故.”《吕氏春秋·任数》:“习者曰.”高诱注:“习,近也.”《汉书·五行志中之下》:“亲近习,长同类.”颜师古注:“习,狎也.”《后汉书·孝质帝纪》:“匪砥匪革,终沦嬖习.”这里用为亲信之意.
【译文】大凡为人臣属之所以成奸道者有八种手段:第一种叫“同床”.什么叫“同床”呢?回答是:重视夫人,溺爱姬妾,善于宠爱好色,这是君主经常被迷惑的.寄希望于君主安闲欢娱之时,趁君主酒醉饭饱之时,来求取他们所想要的,这是使君主一定能听从的手段.作为人之臣属内中用金银财宝来奉承贿赂,使她们去蛊惑君主,这就称之为“同床”.第二种叫“在旁”.什么叫“在旁”呢?回答是:艺人滑稽人和矮人,左右侍卫亲信,这是君主还没有下令就说是是是、还没有使唤就说好好好、在君主的意思还没有表达出来就能奉承君主的意图、能察言观色事先摸到君主心意的人啊.这些都是一同进退、共同应诺回答、统一口径统一行为来改变君主心意的人啊.作为人之臣属内中用金银财宝珍贵玩物,在外面干非法的事,然后让他们教化其主上,这就称之为“在旁”.第三种叫“父兄”.什么叫“父兄”呢?回答是:君主的叔伯兄弟,是君主亲近宠爱的人;权贵大臣及朝廷官吏,是君主必须要与之谋划计度事情的人.这些都是竭尽全力和君主一起议论、而君主一定能听从的人.作为人之臣属侍奉君主的叔伯兄弟以美乐和美女,用花言巧语来笼络收买权贵大臣及朝廷官吏,与之订盟约谈事情,事成之后就给他们进级加薪,用这些来劝诱他们的心,使他们去侵犯君主的权益,这就称之为“父兄”.第四种叫“养殃”.什么叫“养殃”呢?回答是:君主喜好美丽的宫殿和亭台池榭,喜好打扮子女及狗马来愉快自己的心情,这就是君主的灾殃.作为人之臣属竭尽民众力量来修建美化宫殿和亭台池榭,收取重税来为君主打扮子女及狗马,以讨好君主而迷惑君主的心意,顺从君主的欲望,而将自己的私利夹杂在其中,这就称之为“养殃”.第五种叫“民盟”.什么叫“民盟”呢?回答是:作为人之臣属挥霍公家的财物来取悦于民众,施行小恩小惠来讨好百姓,使朝廷内外城郊上下的人都来称赞自己,用这种办法来壅塞君主而成就自己的欲望,这就称之为“民盟”.第六种叫“流行”.什么叫“流行”呢?回答是:做君主的,本来就壅塞于言论,很少听到别人的议论,所以很容易被动听的言说打动而改变主意.作为人之臣属到处寻求各诸侯国的能言善辩之人,供养一些国内的说客,派他们为自己的私利去进说——用巧妙文饰的语言、用社会上流行的言词,表现出各种利害关系,使人害怕祸患,杜撰虚假的言辞来损害君主,这就称之为“流行”.第七种叫“威强”.什么叫“威强”呢?回答是:领导人民的人,是靠群臣百姓来形成强大的威势.群臣百姓认为是好的,那么君主也认为它好;不是群臣百姓认为好的,那么君主也认为不好.作为人之臣属,聚集携带刀剑的侠客,豢养亡命之徒,来显示自己的威势,彰明为自己服务有好处,不为自己服务就要被杀死,用这些来恐吓群臣百姓而谋求自己的私利,这就称之为“威强”.第八种叫“四方”.什么叫“四方”呢?回答是:领导人民的人,自己国家小就要侍奉大国,兵力弱小就要害怕强大的军队.大国所索要的东西,小国一定要听从;强大的军队压境,弱小的军队一定要服从.作为人之臣属,加重税收,耗尽国库,挖空自己的国家去侍奉大国,而且利用大国的威势来诱惑自己的君主;厉害的还发动大国的军队聚集在边境来制约国内,稍轻点的便屡次招引大国的使者来恐吓自己的君主,使君主害怕,这就称之为“四方”.大凡这八种手段,是人之臣属之所以成奸道,当代君主之所以被蒙蔽胁迫,以致丧失所有的原因,不可不仔细审察呀.
【说明】这八种手段从古到今都有,而且还不止这些,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手段来侵害君主及有关领导人呢?原因很简单,即为了自己的私利.“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确实道出了很多人的心思.是,人都要活着,人都想活着,既然活着,就不应该比别人差,别人有的我也应该有,别人没有的我也可以有.既然想要拥有,就不得不使用手段.韩非之所以列出这些手段,并不是叫人学,而是让人知道,有这些手段在身旁,不可不谨防啊.怎么防呢?学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想要成就一番事业,想要自己生活得更好,就必须要与更多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会给你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帮助,而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就会使你没有困难;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尊重对方,尊重他的社会行为规范,因为只有尊重他的社会行为规范,他才能接受你;而只有遵守了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后,才能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使用最佳行为方式后才能与更多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需要智慧,智慧就来自于学习;在所有为人处事中,保持事物发展的本来面目,就会得到诚信.这就是“仁义礼智信”.
【原文】明君之于内也,娱其色而不行其谒,不使私请.其于左右也,使其身必责其言,不使益辞.其于父兄大臣也,听其言也必使以罚任于后,不令妄举.其于观乐玩好,必令之有所出,不使擅进、不使擅退、群臣虞其意.其于德施也,纵禁财、发坟1仓、利于民者,必出于君,不使人臣私其德.其于说议也,称誉者所善,毁疵者所恶,必实其能,察其过,不使群臣相为语.其于勇力之士也,军旅之功无逾赏,邑斗之勇无赦罚,不使群臣行私财.其于诸侯之求索也,法则听之,不法则距2之.所谓亡君者,非莫有其国也,而有之者皆非己有也.令臣以外为制于内,则是君人者亡也.听大国为救亡也,而亡亟于不听,故不听.群臣知不听,则不外诸侯;诸侯之不听,则不受之臣诬其君矣.
【注释】1.坟:《诗·小雅·苕之华》:“牂羊坟首.”《周礼·司烜氏》:“共坟烛庭燎.”这里用为大之意.
2.距:古同“拒”.《诗·大雅·皇矣》:“密人不恭,敢距大邦.”《墨子·公输》:“墨子九距之.”《荀子·仲尼》:“与之书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距也.”《荀子·君道》:“断足以距难.”《史记·高祖本纪》:“楚闻之,发兵距之阳夏,不得前.”这里用为抗拒、抵御之意.
【译文】明智的君主对于内宫妻妾姬妃,欢娱其美色而不行为于她们的请谒,不允许她们的私自请求.他对于身边左右侍从亲信,使用他们之身必严格他们的言论,不让他们夸大其词.他对于叔伯兄弟及权贵大臣,听取意见后也必然使他们承担法律责任,不会让他们轻举妄动.他对于观赏娱乐珍贵玩物,一定让它们有正当的出处,不会使人擅自进献、擅自裁减、不会让群臣拿来讨自己欢心.他对于品德的施行,比如发放和禁止发放财物,打开大的粮仓,有利于民众的,必然是出于君主,不会使为人臣者作为私人的恩德来施行.他对于各种言论,不论是称赞者所喜好,或者是诋毁者所厌恶的,必然会核实其才能,审查其过错,不会让群臣在下面相互议论.他对于勇敢的斗士,即使他在军队中立了功也不格外奖赏,但他在乡间里私自斗殴也不会赦免处罚,不会让群臣私下使用财物来求情.他对于各诸侯国的要求与勒索,合法的就听从,不合法的就拒绝抵制.所谓亡国的君主,并不是没有了他的国家,而是虽然有但不属于自己掌管.让臣下利用外国势力对国内实行控制,那么这统治者就是亡国之君了.听从大国来挽救自己的灭亡,那灭亡比不听从还要快,所以不能听.群臣知道君主不会听,那么就不会向外勾结诸侯了;诸侯们不被听从,那就不会接受其群臣诬陷他们的君主的意见了.
【说明】本节紧接上节,群臣中有八种奸邪的手段,但只要遇上明智的君主,他们任何奸邪的手段都没有用,只有老老实实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换得应有的地位和俸禄,干得好的还会有奖赏.而所谓的明智的君主,其实也和普通明白人一样,只要好好学习,就能做个明白人.这些道理都明白了,谁还敢使用奸邪的手段?
【原文】明主之为官职爵禄也,所以进贤材劝有功也.故曰:贤材者处厚禄,任大官;功大者有尊爵,受重赏.官贤者量其能,赋禄者称其功.是以贤者不诬能以事其主,有功者乐进其业,故事成功立.今则不然,不课1贤不肖,论有功劳,用诸侯之重,听左右之谒,父兄大臣上请爵禄于上,而下卖之以收财利及树私党.故财利多者买官以为贵,有左右之交者请谒以成重.功劳之臣不论,官职之迁失谬.是以吏2偷官而外交,弃事而财亲.是以贤者懈怠而不劝3,有功者隳4而简其业,此亡国之风也.
【注释】1.课:(kè客)《管子·七发》:“成器不课不用,不试不藏.”《韩非子·定法》:“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说文》:“课,试也.”苏洵《上皇帝书》:“有官而无课,是无官也;有课而无赏罚,是无课也.”这里用为考核之意.
2.吏:(lì丽)《左传·成公二年》:“王使委于三吏.”《国语·周语》:“百吏庶民.”《战国策·齐策》:“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管子·朋法》:“吏者,民之所悬命也.”《说文》:“吏,治人者也.”《汉书·景帝纪》:“吏者,名之师也.”《汉书·惠帝纪》:“吏所以治民也.”古代指低级官员或吏卒.吏实指官府办事人员.官,则是指管理者.
3.劝:《左传·宣公四年》:“子文无后,何以劝善?”《左传·成公二年》:“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周礼·丧祝》:“劝防之事.”《战国策·秦策》:“则楚之应之也,必劝.”《庄子·天地》:“昔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礼记·中庸》:“子庶民,则百姓劝.”《史记·货殖列传》:“各劝其业.”《说文》:“劝,勉也.”这里用为勉励之意.
4.隳:(hui灰)通“惰”.《老子·二十九章》:“或强或羸;或载或隳.”《韩非子·六反》:“凡人之生也,财用足则隳于用力,上治懦则肆于为非.”这里用为怠惰之意.如:隳惰(懈怠);隳慢(怠惰,怠慢).
【译文】明智的君主对于官职和爵禄的安排,是用来选拔贤人和劝勉有功劳的人的.所以说,有贤能的人能得到丰厚俸禄,能任大的官职;功劳大的人能得到尊贵的爵位,能接受大的封赏.贤能的人当官会衡量他们的才能,接受俸禄的人会称量他们的功劳.因此贤能的人不会捏造有才能来侍奉君主,有功劳的人会乐于再干能建功立业的事,所以事业就会成功而且功劳就会建立.如今则不是这样,不考核是否贤或不屑、不评定是否有功劳,而是任用各国诸侯器重的人,听从左右近臣的请求,叔伯兄弟及权贵大臣上朝请求加官进爵,而下面的人出卖官职爵位来收括财利并靠它来结党营私.所以财产多的人就靠买官以成富贵,同君主左右近臣有交往的人靠着请求而成了重要官员.有功劳的臣子得不到评定,官职的升迁又失误错乱.因此小吏得以偷偷变成官员而对外交往,放弃正常事务而去亲近财物.因此贤能的人由此而松懈懒惰而不再勉励自己及他人,有功劳的人由此而怠惰而简慢自己从事的功业,这就是亡国的风气呀!
【说明】本节亦是紧接上节,明白人明白什么样事情应该怎么办,所以下属也就玩不出手段.所以,当领导的,做管理的人,不论再怎么辛苦,一定要学习,当一个明明白白的人.否则,下属把你卖了,你还在帮他数钱.这里说明一下,“官”“吏”二字历来混用,讲“官”也是称官吏,讲“吏”也是同称官吏,官吏不分.先秦以前可不是这样,官是官,吏是吏;官是指在君主手下任职的人,且职位有规定.吏则是在官员手下工作的人,虽然也有职位,但不能与官员相提并论.两千多年前韩非就这样告诫过我们,可是我们现代的官员还远远不如古人,什么事情都让秘书、助理、助手、下属去干,自己高跷二郎脚优哉游哉,还自鸣得意,美其名曰:“会管理”!且不知,这些秘书、助理、助手、下属已经掌握了本来属于你的权力,在下面不知干了多少你不知道的事情,你却还被蒙在鼓里.这样,专属于你的权力不再是你的专利,你很快就会倒台!信不信由
看了 《灌夫传》灌将军夫者,…灌将...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姓氏吴的读音姓氏能不能读作kure?貌似比读go好听 2020-05-16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2分)许氏吴兴溪亭记权德舆①溪亭者何?在吴兴东部,主人许氏所由作也。亭制约 2020-05-17 …
英语翻译王荆公知制诏,吴夫人为买一妾,荆公见之,曰:“何物也?”女子曰:“夫人令执事左右.”安石曰 2020-06-12 …
将“和氏壁”一文翻译成白话文和氏壁楚人卞和,得璞于楚山中,奉而献之于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 2020-06-16 …
《永公学书》永公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永 2020-07-03 …
(一)廉夫人吴芝瑛传(有删节)严复廉夫人氏吴,名芝瑛,以慈善爱国称中外女子间。父宝三,官山东州县数十 2020-11-02 …
南人相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娶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 2020-11-23 …
南人相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娶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 2020-12-12 …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小题。(19分)南人祖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取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 2020-12-23 …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文后各题。南人相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取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 2020-1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