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点绛唇周邦彦台上披襟,快风一瞬收残雨。柳丝轻举,蛛网黏飞絮。极目平芜,应是春归处。愁凝伫,楚歌声苦,村落黄昏鼓。(1)上片
题目详情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点绛唇
周邦彦
台上披襟,快风一瞬收残雨。柳丝轻举,蛛网黏飞絮。
极目平芜,应是春归处。愁凝伫,楚歌声苦,村落黄昏鼓。(1)上片“柳丝轻举,蛛网黏飞絮”一句绝佳,请简要赏析。
(2)请简析,全词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点绛唇
周邦彦
台上披襟,快风一瞬收残雨。柳丝轻举,蛛网黏飞絮。
极目平芜,应是春归处。愁凝伫,楚歌声苦,村落黄昏鼓。(1)上片“柳丝轻举,蛛网黏飞絮”一句绝佳,请简要赏析。
(2)请简析,全词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赏析句子,首先理解句子的内容,然后分析其表达技巧及体现的情感.这两句写景,又体现了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答题时结合诗句的内容具体分析景和情的关系.也可从炼字炼句、意象意境等角度赏析.
(2)分析主人公形象,先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人物形象特点,然后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体现的人物特点以及情感.注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台上披襟”“极目平芜”“愁凝伫”.
答案:
(1)两句集中写景.柳丝飞舞飘荡,蛛网黏住了空中飘浮的游絮.词人借景抒情,以景显情,又以“柳丝”“飞絮”自喻,抒发了自己羁滞他乡的愁苦心情.(内容分析(1分)、手法(2分)、感情(2分),也可从炼字炼句、意象意境等角度赏析)
(2)全词塑造了一个谪宦楚地、凝伫望归、愁苦郁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暮春时节,词人登台远望,“披襟”台上、“极目平芜”、长久“凝伫”,词人看到快风残雨、柳丝飞絮的凄凉景象,听到黄昏村落歌鼓之声,内心不禁产生凄苦的情绪.(内容概括(1分),手法分析(2分),形象概括3分)
赏析:
此词和《少年游》当系同时.清真从庐州教授转荆州,次年三十五岁.《少年游》词云:“南都石黛扫晴山,衣薄耐朝寒.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而今丽日明如洗,南陌煖雕鞍.旧赏园林,喜无风雨,春鸟报平安”.龙沐勋《清真词叙论》称他“教授庐州,旋复流转荆州,佗傺无聊,稍捐绮思,词境亦渐由软媚而入于凄惋.例如《少年游》(荆州作)…看似清丽,而弦外多凄抑之音.”这里,实际上是清真词风在到荆州之后有了改变,从绮艳变为清丽.这首词表现得更为突出.词一起即有人物出现,“台上披襟”,当系作者自已.这时是“快风一瞬收残雨”,眼前风光就是如此.风而言“快”,雨而称“残”,一眨眼间换了景象,是快镜头.但是这一刹那间过后,触目是“柳丝轻举”,这是一般春景写法,而“蛛网黏飞絮”,则细致入微.春天晴空中常有游丝飘浮,柳絮则似飞舞雪花,这两件景物都是捉摸不定的,同样飘荡的,而 “蛛网黏飞絮”,两个飘荡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了.非细心人观察不到,非有心人不能知其别有怀抱.周邦彦曾叹息“荆江留滞最久”(《齐天乐》),这当然是借蛛网(也即游丝)、飞絮来隐喻己身之漂泊不定的.上片是起一句写动作,三句写景,景中皆有情.下片首句“极目平芜”,是承上片首句“台上披襟”而来,是纵目遥望,是真景,然后设想着春之归处,则是虚象,一实一虚,兴意无穷.但漂泊之人再也忍受不住了,点出“愁”字,而又呆呆地站着、望着,是“愁凝伫”.词意陡转,而笔力千钧.站着、望着还没有完,又加上听着,从愁到苦,是“楚歌声苦,村落黄昏鼓.”听歌本为作乐,而是闻楚声不乐而苦,是反衬写法.犹未完了,再添上一句“村落黄昏鼓”,这句写景物色声,是单纯写景吗?当然不是.村落本是静境,黄昏点明令人愁苦的时光,一“鼓”字,又是音响动人,当然更延续了“楚歌声苦”.
这首词,有时明快,有时凝重,而意绪之翻腾,声情之转折,实具有沉郁顿挫之妙,周邦彦的词风当是以在荆州时为转折点的.
(2)分析主人公形象,先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人物形象特点,然后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体现的人物特点以及情感.注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台上披襟”“极目平芜”“愁凝伫”.
答案:
(1)两句集中写景.柳丝飞舞飘荡,蛛网黏住了空中飘浮的游絮.词人借景抒情,以景显情,又以“柳丝”“飞絮”自喻,抒发了自己羁滞他乡的愁苦心情.(内容分析(1分)、手法(2分)、感情(2分),也可从炼字炼句、意象意境等角度赏析)
(2)全词塑造了一个谪宦楚地、凝伫望归、愁苦郁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暮春时节,词人登台远望,“披襟”台上、“极目平芜”、长久“凝伫”,词人看到快风残雨、柳丝飞絮的凄凉景象,听到黄昏村落歌鼓之声,内心不禁产生凄苦的情绪.(内容概括(1分),手法分析(2分),形象概括3分)
赏析:
此词和《少年游》当系同时.清真从庐州教授转荆州,次年三十五岁.《少年游》词云:“南都石黛扫晴山,衣薄耐朝寒.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而今丽日明如洗,南陌煖雕鞍.旧赏园林,喜无风雨,春鸟报平安”.龙沐勋《清真词叙论》称他“教授庐州,旋复流转荆州,佗傺无聊,稍捐绮思,词境亦渐由软媚而入于凄惋.例如《少年游》(荆州作)…看似清丽,而弦外多凄抑之音.”这里,实际上是清真词风在到荆州之后有了改变,从绮艳变为清丽.这首词表现得更为突出.词一起即有人物出现,“台上披襟”,当系作者自已.这时是“快风一瞬收残雨”,眼前风光就是如此.风而言“快”,雨而称“残”,一眨眼间换了景象,是快镜头.但是这一刹那间过后,触目是“柳丝轻举”,这是一般春景写法,而“蛛网黏飞絮”,则细致入微.春天晴空中常有游丝飘浮,柳絮则似飞舞雪花,这两件景物都是捉摸不定的,同样飘荡的,而 “蛛网黏飞絮”,两个飘荡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了.非细心人观察不到,非有心人不能知其别有怀抱.周邦彦曾叹息“荆江留滞最久”(《齐天乐》),这当然是借蛛网(也即游丝)、飞絮来隐喻己身之漂泊不定的.上片是起一句写动作,三句写景,景中皆有情.下片首句“极目平芜”,是承上片首句“台上披襟”而来,是纵目遥望,是真景,然后设想着春之归处,则是虚象,一实一虚,兴意无穷.但漂泊之人再也忍受不住了,点出“愁”字,而又呆呆地站着、望着,是“愁凝伫”.词意陡转,而笔力千钧.站着、望着还没有完,又加上听着,从愁到苦,是“楚歌声苦,村落黄昏鼓.”听歌本为作乐,而是闻楚声不乐而苦,是反衬写法.犹未完了,再添上一句“村落黄昏鼓”,这句写景物色声,是单纯写景吗?当然不是.村落本是静境,黄昏点明令人愁苦的时光,一“鼓”字,又是音响动人,当然更延续了“楚歌声苦”.
这首词,有时明快,有时凝重,而意绪之翻腾,声情之转折,实具有沉郁顿挫之妙,周邦彦的词风当是以在荆州时为转折点的.
看了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天气真好晴朗一丝风也没有.的作者是谁天气真好,晴朗,一丝风也没有,干冷干冷的.那是个没有月亮的夜晚 2020-05-12 …
仿写语段...哥哥姐姐帮忙啊..急...深夜,浮风,雨点.夜里,我被敲打的雨点惊醒.望四周,伸手不 2020-05-16 …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题目。[南吕]一枝花·春日送别刘庭信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雨随花瓣落, 2020-06-09 …
对《水调歌头》一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上阙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对《水调歌 2020-06-10 …
解析古诗文《双调·沉醉东风·归田双调·沉醉东风·归田远城市人稠物穰①,近村居水色山光.熏陶成野叟情 2020-07-07 …
如图(甲),有一个正方体的铁丝架,把它的侧棱中点I,J,K,L也用铁丝依次连上,现有一只蚂蚁想沿着 2020-07-15 …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题目。[南吕]一枝花·春日送别刘庭信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雨随花瓣落, 2020-07-26 …
如图所示,有一个正方体形的铁丝架,把它的侧棱中点I、J、K、L也用铁丝连上.(1)现在一个蚂蚁想沿 2020-07-31 …
水调歌头里的一点疑惑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作者怕自己在乘风到了月宫 2020-11-22 …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题目。[南吕]一枝花·春日送别刘庭信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雨随花瓣落,风 2020-1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