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张籍秋思的诗意
题目详情
张籍秋思的诗意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张籍《秋思》的诗意:这是表达思乡情怀的作品.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思念之深.
附:
《秋思》【唐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译文】:
洛阳城中又刮起了秋风, 那凉丝丝的秋风似乎在催“我”写一封家书, 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向亲人诉说. 心事仿佛永远说不尽, 无奈太匆匆,捎信人即将要出发, “我”又拆开了合上的信封, 看看有没有诉说完自己所有的心事.
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以下三句是描写作书前、作书后的心理活动.作书前是“意万重”,作书后是“复恐说不尽”.“临发开封”这个细节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
【赏析】:《秋思》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 当然以家书为题材的作品,在唐诗中也不乏佳作.像岑参的《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写作者戎马倥偬,路遇使者,托传口信以慰家人.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作者身陷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来书以慰远情.他们都用独特的技巧表达了思家的心情.这首诗与众不同的是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诗词意境】:
“欲作家书意万重”,其中的“欲”字紧承“见秋风”.原来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像一泓清水.秋风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漪.行文顺畅自如,一气流贯,然而句末“意万重”三字,忽又来一个逆折,犹如书法上的无垂不缩.因此这里诗人的感情并未顺流而下,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去开掘.这种手法,看似寻常,实极高超.我们细玩诗意:诗人因见秋风而生乡思,于是欲作家书,可是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写起.“意万重”,乃是以虚带实.刘禹锡《视刀环歌》云:“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万重心”、“万重意”,俱是极言思想感情的复杂.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意,每一个有生活经验的读者,都能体会得到.因为是“意万重”,这家书怎么写呢?写了没有?作者没有明言,让读者去想象,这就叫做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作品评价: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此评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三昧.这首极本色、极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其实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由于此诗艺术上取得如此杰出的成就,因此前人给予极高的评价.林昌彝《射鹰楼诗话》说:“文昌(张籍字)‘洛阳城里见秋风’一绝,七绝之绝境,盛唐人到此者亦罕,不独乐府古淡足与盛唐争衡也.”一般论者以为诗到中唐,不足与盛唐争衡.但就此诗来看,截取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段,挖掘到人物感情的深处,以淡语写至情,发纤浓于简古,诗风质朴,意境浑成,称之曰“七绝之绝境”,决不为过;与盛唐名家(如前举之岑参)同类之作相比,也是毫不逊色的.
作者简介
张籍(约767-约830),唐诗人.字文昌,原籍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少时迁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十五年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国子监助教、秘书郎、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主客郎中,仕终国子司业,故世称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因家境贫困,眼疾严重,孟郊戏称“穷瞎张太祝”.他对文学社会作用的认识,与白居易相近.与韩愈、白居易、孟郊、王建交厚.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得白居易推重,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有《张司业集》.张籍诗歌创作大致有3个时期.40岁前为早期.40-50岁为中期,其优秀乐府歌行作品多作于此期.50岁后为晚期.这时生活逐渐安定,除仍写乐府歌行外,多作近体诗.他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其乐府诗颇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之作,表现了对人民的同情.其诗作的特点是语言凝练而平易自然.和当时的王建齐名,世称“张王”.诗中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各种社会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塞下曲》、《征妇怨》,另一类描绘农村风俗和生活画面,如《采莲曲》、《江南曲》.著有《张籍诗集》.
附:
《秋思》【唐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译文】:
洛阳城中又刮起了秋风, 那凉丝丝的秋风似乎在催“我”写一封家书, 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向亲人诉说. 心事仿佛永远说不尽, 无奈太匆匆,捎信人即将要出发, “我”又拆开了合上的信封, 看看有没有诉说完自己所有的心事.
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以下三句是描写作书前、作书后的心理活动.作书前是“意万重”,作书后是“复恐说不尽”.“临发开封”这个细节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
【赏析】:《秋思》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 当然以家书为题材的作品,在唐诗中也不乏佳作.像岑参的《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写作者戎马倥偬,路遇使者,托传口信以慰家人.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作者身陷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来书以慰远情.他们都用独特的技巧表达了思家的心情.这首诗与众不同的是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诗词意境】:
“欲作家书意万重”,其中的“欲”字紧承“见秋风”.原来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像一泓清水.秋风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漪.行文顺畅自如,一气流贯,然而句末“意万重”三字,忽又来一个逆折,犹如书法上的无垂不缩.因此这里诗人的感情并未顺流而下,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去开掘.这种手法,看似寻常,实极高超.我们细玩诗意:诗人因见秋风而生乡思,于是欲作家书,可是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写起.“意万重”,乃是以虚带实.刘禹锡《视刀环歌》云:“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万重心”、“万重意”,俱是极言思想感情的复杂.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意,每一个有生活经验的读者,都能体会得到.因为是“意万重”,这家书怎么写呢?写了没有?作者没有明言,让读者去想象,这就叫做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作品评价: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此评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三昧.这首极本色、极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其实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由于此诗艺术上取得如此杰出的成就,因此前人给予极高的评价.林昌彝《射鹰楼诗话》说:“文昌(张籍字)‘洛阳城里见秋风’一绝,七绝之绝境,盛唐人到此者亦罕,不独乐府古淡足与盛唐争衡也.”一般论者以为诗到中唐,不足与盛唐争衡.但就此诗来看,截取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段,挖掘到人物感情的深处,以淡语写至情,发纤浓于简古,诗风质朴,意境浑成,称之曰“七绝之绝境”,决不为过;与盛唐名家(如前举之岑参)同类之作相比,也是毫不逊色的.
作者简介
张籍(约767-约830),唐诗人.字文昌,原籍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少时迁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十五年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国子监助教、秘书郎、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主客郎中,仕终国子司业,故世称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因家境贫困,眼疾严重,孟郊戏称“穷瞎张太祝”.他对文学社会作用的认识,与白居易相近.与韩愈、白居易、孟郊、王建交厚.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得白居易推重,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有《张司业集》.张籍诗歌创作大致有3个时期.40岁前为早期.40-50岁为中期,其优秀乐府歌行作品多作于此期.50岁后为晚期.这时生活逐渐安定,除仍写乐府歌行外,多作近体诗.他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其乐府诗颇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之作,表现了对人民的同情.其诗作的特点是语言凝练而平易自然.和当时的王建齐名,世称“张王”.诗中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各种社会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塞下曲》、《征妇怨》,另一类描绘农村风俗和生活画面,如《采莲曲》、《江南曲》.著有《张籍诗集》.
看了 张籍秋思的诗意...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九日巴丘杨公台上宴集唐张继凄凄霜日上高台,水国秋凉客思哀。万叠银山 2020-05-16 …
孔子 春秋时期 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创始人,屈原 战国时期 文学家 诗人 楚辞 司马迁 西汉 史孔 2020-05-17 …
有关写秋的诗句及其表达的思想最好是:“秋风”,有关诗句,诗句意思及思想.有条理些最好了,急求,谢谢 2020-06-08 …
《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中,无一"秋"字,诗人马致远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秋《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 2020-06-09 …
5.下列诗句中划线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来圣贤皆寂寞寂寞:这里是被世人冷落的意思。B.吴 2020-07-15 …
读诗书不论春秋请帮忙对出下联,注:诗书,可以指书籍,也可指《诗经》《尚书》;春秋,可以指季节,也可 2020-07-25 …
对《山居秋暝》诗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山居秋暝”中“暝”字“日暮”“傍晚”的意思,与“奄奄日 2021-01-01 …
下列对古诗《天净沙秋思》这首曲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 2021-01-15 …
有没有描写秋夜思念的诗?就是在秋夜,特别是秋雨夜,思念家乡或朋友的诗,要整首 2021-01-17 …
下列对古诗《天净沙秋思》这首曲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 2021-02-03 …
相关搜索:张籍秋思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