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14题。黠鼠赋苏轼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①,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 阅读下文,完成1 黠鼠赋 苏 轼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①,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②伐蛟③,登龟①狩麟⑤,役万物而君之⑥,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⑦。乌在其为智也?” 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惟多学而识⑧之,望道而未见也。不一⑨于汝,而二于物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 注①嘐(ji1o交)嘐聱(2o熬)聱:象声词,鼠咬物声。②扰龙:驯服龙。《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古代有董父,能“扰畜龙,以服事帝舜”。杜预注:“扰,驯服之也”③伐蛟:擒蛟。④登龟:古以为龟有灵,取以决吉凶,入宗庙,故曰“登”。《礼记·月令》:“季夏之月,命渔师伐蛟,取 1.鼠“黠”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寓言式的赋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三段,联系全文简要回答:①作者认为万物之灵的人会陷入黠鼠的圈套,主要原因是什么?②作者从中悟出的道理是什么?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10字内);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30字内)。 4.下列对这篇赋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是一篇寓言式的咏物小赋。首段叙述黠鼠装死脱逃的故事,次段写作者悟出黠鼠狡猾,感叹为其所骗,末段写了作者入睡后所做的与这件小事有关的一场梦,以及梦醒后的惭愧之情。 B.本文所叙故事极其简单,但情节却曲折有趣。黠鼠的作声引入、假死骗人、乘机逃脱,童子的发现、困惑、惊怪与措手不及,都写得简洁逼真,有声有色,幽默风趣。 C.本章末段借睡意蒙眬中“余”与“告余者”的对话,来昭示为鼠所骗的原因,从而导出带有普通意义的结论,这一表现手法与《赤壁赋》中的主客对答手法完全相同,是赋这种文体特有的、传统表现手法,即作者的真正思想是寄托在“苏子”与“余”话语中的,而“客”与“告余者”的话,并不代表作者的真正思想。 D.这篇赋论事明理,因物见意,人物、情节、对话与理性思维相融合,行文寓庄于谐,独出心裁,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E.本文题为“黠鼠赋”,全文始终紧扣一个“黠”字而展开:故事的曲折性重在突出“黠”字;对这件小事的分析,先点明“黠”字与题目照应,然后再剖析“黠”的表现;以下写有生之物“莫智于人”,却“见使于一鼠”堕其计中,仍在渲染“黠”字;最后推想为“黠鼠”所骗的原因,并得出普遍性的结论,同样未离“黠”字。 |
公文中“特此批复如下,盼遵照执行”的正确表述应该是( )。A.特此批复,希遵照执行 B.特此批复,望 2020-06-05 …
曹植的《铜雀台赋》是什么时候写的?赤壁之战时是建安十三年,小说里孔明引用了此赋中的“揽二乔于东南今 2020-06-09 …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晏殊初仕晏元献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之阙下①,适值御试 2020-06-10 …
阅读《晏殊初仕》一文,完成文后题目。(14分)晏元献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之阙下①,适值 2020-06-10 …
阅读下面一篇古文,完成小题。(共19分)晏元献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之阙下,适值御试进士 2020-06-10 …
晏元献公①为童生②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适值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公见试题,曰:“臣十日 2020-06-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11题。晏元献公为童子时,张文节①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适值御试进士, 2020-06-10 …
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具原文):晏元献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於朝廷,召至阙下,适值御试进 2020-06-10 …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晏元献⑴公为童生⑵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⑶。适值帝 2020-06-10 …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 2020-06-22 …
4题。
: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余俛而笑,仰而觉。使童子执笔,记余之怍
。
(tu$),登龟,取
。”⑤狩麟:《春秋·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⑥君之:谓做它们的主宰。⑦“惊脱兔”句:《孙子·九地》形容用兵之法:“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谓开始像处女一般沉静,使敌人不注意防备,然后像逃走的兔子一样突然行动,使敌人来不及抵抗。⑧识(zh@志):通“志”记。⑨一:专心。⑩二于物:受外物干扰、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