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哲理是什么?

题目详情
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哲理是什么?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第四十章 “德(得)”的“道”性


《道德经》第四十章原文: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本章有意思,很多朋友会提出:既然这里是《德经》部分,这里又怎么说起“道”来了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展开了一些不成熟的探讨.其实,“道”和“德”是分不开的.“道”中含有“德”性,“德”中也含有“道”性,如果把本章理解为“德(得)”的“道”性,就好理解了.“德(得)”的道性是什么呢?
“德(得)”的“道”性一:反者道之动.
“道”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是不断运动发展的.然而他的运动规律却是向相反的方向发展的,所以对于“德”的追求,也要有个限度,要始终保持在一种冲而不盈的状态,才能永远地持有“德(得)”.否则,便会物极必反,既“德(得)”也变得无“德(得)”.掌握了了“反”这一“道”性的人,便会功成身遂,真有所“德(得)”;不能掌握这一“道”性的人,就会身败名裂,终无所“德(得)”.战国时期范蠡和文种两兄弟,不就是因为对这一“德(得)”的“道”性的理解不同,一个泛舟五湖,潇洒自得;一个却兔死狗烹,自刎亡身的吗?
“德(得)”的“道”性二:弱者道之用.
事物的发展如同一个人的生长过程,经历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小到强壮的过程.一切循环相生,弱必转强,强必转弱,弱是强的成长基础.西晋的杜预写过一部有名的著作《守弱学》,全文从敬强、保愚、守卑、示缺、忍辱等方面,很好的阐释了“弱”的功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看.汉武帝也曾对弱做过这么一个比喻:这地面上,最柔弱者为水,碰到小的阻碍便会改变形状和方向;放在圆的盛器里则圆,放在方的盛器里则方,似乎没有自己的主张,一旦蓄成洪水则再大的岩石都难以阻挡.诚然,随着时间的发展,原先的弱者会转为强者.但随后问题又来了,变强以后,它又可能趋于弱.如何使自己永不转弱,永处于一种“德(得)”的境界呢?老子主张“守弱”.“守弱”的要诀在于谦下,在于虚怀若谷,永远努力找出自己的弱点,便可以维持住“转强”之势.不让刚强之气显出来,反而可以长久维持住内部的强韧.
“德(得)”的“道”性三: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无”应该是求“德(得)”的最基本的原则.在第一章中我们知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地万物都是从“有”中而生,而“有”的来源又归结于“无”.“无”才是万物的本源.就像我们物理世界中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大爆炸前是无,能量总和为0.大爆炸后生成的各种基本粒子为正,表现在其质量及势能上;而万有引力的能量及负(暗)物质为负.虽然总能量仍然为0,但在表现形势上,却有了千千万万的物质.这便是有生于无.
回过头来,“德(得)”既然是万物的一部分,那么,他的本源当然也应该是“无”.,明白了这一点,“德(得)”的追求便有了标准.既不刻意追求,也不过度追求,净化心灵,把持住自己的欲望,便会减少许多琐屑的痛苦和烦恼,活得更加潇洒从容.
看了 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翻译句子: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  2020-06-08 …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  2020-06-16 …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  2020-06-20 …

翻译:不如乡人之善者,其不善者恶之.盖以君子小人意相反,其在小人之恶君子亦如君子恶小人.将察其情,  2020-06-22 …

英语翻译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日:“嘻!晏子之  2020-06-30 …

的一些题目和译文.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  2020-06-30 …

翻译几则《论语》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士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2020-07-02 …

英语翻译晏子辞千金.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  2020-07-10 …

《史记•平淮书》记载:“杜周治之,狱之反者。乃分谴御史、廷尉、正监分曹往,即治理郡国缗钱;得民账务  2020-07-16 …

举一反三子曰:“德之不修,字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子曰:“不愤不启,不排不发,  2020-1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