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两首“咏竹”诗,完成下列各题。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两首“咏竹”诗,完成下列各题。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白居易
(1)请分别概括两首诗中“竹”的形象特点。
(2)为表现“竹”的形象特点,两首诗中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白居易
(1)请分别概括两首诗中“竹”的形象特点。
(2)为表现“竹”的形象特点,两首诗中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分析形象,需要抓住诗歌中咏物的句子.“咬定青山不放松”“千磨万击还坚劲”写出竹子的顽强坚劲、坚定执着.(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写出竹子的卓然不群,傲视风雪.(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2)分析表现手法,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点明表达效果.第一首中“咬”运用了拟人;第二首中“不用”,“不须”,“留向”,构成对比.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这两种手法的运用.
答案:
(1)第一首:顽强坚劲、坚定执着.(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第二首:卓然不群,傲视风雪.(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2)第一首:拟人.将“竹”人格化,赋予它“咬”的动作及人的情态(坚劲、任尔).通过拟人,突出竹的特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第二首:对比.全诗有三个词非常关键, “不用”,“不须”,“留向”,前两个词所表达的情感倾向和价值观念与后一个词所表达的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竹的特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参考译文:
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
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笔直的竹子,不用把它栽来做声音优美如凤鸣的笛子,它也不需要用来做钓鱼竿,只要看到在那冬日严寒,千花百草均已凋零之后,唯有窗前的竹子,仍然青翠碧绿;在大雪纷飞的时候去看,白茫茫中仅有的绿意,别具一番凌雪傲寒的情调.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这首诗在赞美岩竹的坚韧顽强中,隐寓了作者藐视俗见的刚劲风骨.
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风昨夜渡潇湘”这几句,又如:“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在这首诗中同样竹子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什么样的风都对它无可奈何.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诗人正是这样一种与下层百姓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嫉恶如仇、不畏权贵的岩竹.作者郑板桥的题画诗如同其画一样有着很强的立体感,可作画来欣赏.这首诗正是这样,无论是竹还是石在诗人笔下都形象鲜明,若在眼前.那没有实体的风也被描绘得如同拂面而过一样.但诗人追求的并不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进了自己的人格,从而使这竹石透露出一种畜外的深意和内在的神韵.
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全诗语言简易明快,执著有力.
《题李次云窗竹》是一首借竹言志,别具情韵的咏竹诗.
白居易这首诗,乍看之下似乎平淡无奇,开头的两句,用词平淡,无新奇,只是简单地交待了竹子不用,不须.但也由此设下了悬念,为什么不用?为什么不须?连串的设问,让人情不自禁往下看,原来亮点在后面,一个“看”字,点亮了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所以这首诗须仔细品读方能发现其中回味无穷,妙不可言.
诗的开头就是的一连串比喻描写,这是一种比较创新的方式,前三句的比喻都是为了最后一句做铺垫,一个“看”字点明了诗的主旨,激发了诗的灵魂,让人无限遐想.“留向纷纷雪里看”看什么?洁白的雪里,唯剩下竹而已.从竹孤立于雪里看到竹的高洁本质,一种孤立于世俗的孤傲,也是从中衬托出诗人自已高洁的情怀.历代的士人君子之所以醉心于林,流连忘返,并非仅仅为了逃避现实社会,而是为了寻找一种精神寄托.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操.足见诗人对竹子的喜爱及对竹子品格的赞誉.
竹的生存环境,总是猗猗静谧幽雅,醉心在竹的世界里,可以弥补人的心理缺陷和远离凡尘的愉悦、超脱!可以获得暂时的心理平衡.
此诗巧用对比,略形显神,托竹寓意,象征显旨.全诗有三个词非常关键,“不用”,“不须”,“留向”,前两个词所表达的情感倾向和价值观念与后一个词所表达的形成鲜明的对比,实际上是竹的功利实用的品格与精神品格的对比.先看鸣凤管,据《列仙传》记载,春秋时萧史善吹箫,能作凤声引凤凰止于其屋,故称“箫”为“鸣凤管”.由竹子加工制成的箫,其声感人肺腑,动人心魄.王褒《洞箫赋》云:“故听其巨音,则周流汜滥,并包吐含,若慈父之畜子也.其妙声,则清静厌瘱,顺叙卑达,若孝子之事父也.
科条譬类,诚应义理,澎濞慷慨,一何壮士,优柔温润,又似君子.故其武声,则若雷霆輘輷,佚豫以沸.其仁声,则若颽风纷披,容与而施惠.”由此可见箫声丰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杜牧有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写出竹子的卓然不群,傲视风雪.(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2)分析表现手法,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点明表达效果.第一首中“咬”运用了拟人;第二首中“不用”,“不须”,“留向”,构成对比.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这两种手法的运用.
答案:
(1)第一首:顽强坚劲、坚定执着.(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第二首:卓然不群,傲视风雪.(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2)第一首:拟人.将“竹”人格化,赋予它“咬”的动作及人的情态(坚劲、任尔).通过拟人,突出竹的特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第二首:对比.全诗有三个词非常关键, “不用”,“不须”,“留向”,前两个词所表达的情感倾向和价值观念与后一个词所表达的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竹的特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参考译文:
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
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笔直的竹子,不用把它栽来做声音优美如凤鸣的笛子,它也不需要用来做钓鱼竿,只要看到在那冬日严寒,千花百草均已凋零之后,唯有窗前的竹子,仍然青翠碧绿;在大雪纷飞的时候去看,白茫茫中仅有的绿意,别具一番凌雪傲寒的情调.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这首诗在赞美岩竹的坚韧顽强中,隐寓了作者藐视俗见的刚劲风骨.
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风昨夜渡潇湘”这几句,又如:“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在这首诗中同样竹子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什么样的风都对它无可奈何.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诗人正是这样一种与下层百姓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嫉恶如仇、不畏权贵的岩竹.作者郑板桥的题画诗如同其画一样有着很强的立体感,可作画来欣赏.这首诗正是这样,无论是竹还是石在诗人笔下都形象鲜明,若在眼前.那没有实体的风也被描绘得如同拂面而过一样.但诗人追求的并不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进了自己的人格,从而使这竹石透露出一种畜外的深意和内在的神韵.
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全诗语言简易明快,执著有力.
《题李次云窗竹》是一首借竹言志,别具情韵的咏竹诗.
白居易这首诗,乍看之下似乎平淡无奇,开头的两句,用词平淡,无新奇,只是简单地交待了竹子不用,不须.但也由此设下了悬念,为什么不用?为什么不须?连串的设问,让人情不自禁往下看,原来亮点在后面,一个“看”字,点亮了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所以这首诗须仔细品读方能发现其中回味无穷,妙不可言.
诗的开头就是的一连串比喻描写,这是一种比较创新的方式,前三句的比喻都是为了最后一句做铺垫,一个“看”字点明了诗的主旨,激发了诗的灵魂,让人无限遐想.“留向纷纷雪里看”看什么?洁白的雪里,唯剩下竹而已.从竹孤立于雪里看到竹的高洁本质,一种孤立于世俗的孤傲,也是从中衬托出诗人自已高洁的情怀.历代的士人君子之所以醉心于林,流连忘返,并非仅仅为了逃避现实社会,而是为了寻找一种精神寄托.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操.足见诗人对竹子的喜爱及对竹子品格的赞誉.
竹的生存环境,总是猗猗静谧幽雅,醉心在竹的世界里,可以弥补人的心理缺陷和远离凡尘的愉悦、超脱!可以获得暂时的心理平衡.
此诗巧用对比,略形显神,托竹寓意,象征显旨.全诗有三个词非常关键,“不用”,“不须”,“留向”,前两个词所表达的情感倾向和价值观念与后一个词所表达的形成鲜明的对比,实际上是竹的功利实用的品格与精神品格的对比.先看鸣凤管,据《列仙传》记载,春秋时萧史善吹箫,能作凤声引凤凰止于其屋,故称“箫”为“鸣凤管”.由竹子加工制成的箫,其声感人肺腑,动人心魄.王褒《洞箫赋》云:“故听其巨音,则周流汜滥,并包吐含,若慈父之畜子也.其妙声,则清静厌瘱,顺叙卑达,若孝子之事父也.
科条譬类,诚应义理,澎濞慷慨,一何壮士,优柔温润,又似君子.故其武声,则若雷霆輘輷,佚豫以沸.其仁声,则若颽风纷披,容与而施惠.”由此可见箫声丰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杜牧有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
看了 阅读下面两首“咏竹”诗,完成...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在一个长345米、宽240米的长方形草坪四周等距离地裁一些松树,要求四个顶点和每边中点都正好栽一棵 2020-04-06 …
在括号中写出下面诗句分别写的是什么植物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020-05-17 …
长方形的纸长32dm宽12dm要把它裁成面积最大的小正方形纸且不能剩余裁成的小正方形的纸片的面积是 2020-05-17 …
长方形的纸长32dm宽12dm要把它裁成面积最大的小正方形纸且不能剩余裁成的小正方形的纸片的面积是 2020-05-17 …
下列各项中,符合《仲裁法》规定的有.A.仲裁实行自愿原则B.仲裁一律公开进行C.仲裁不实行级别管辖 2020-06-17 …
阅读下面两首“咏竹”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 2020-06-20 …
一张长方形纸长32分米宽12分米要把它裁成面积最大的小正方形纸片,不留剩余,裁成的小正方形的面积是 2020-06-27 …
阅读下面两首“咏竹”诗,完成下列各题。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 2020-07-11 …
经济法问题多选题下列各项中,符合我国《仲裁法》规定的有()。A.仲裁实行自愿原则B.仲裁一律公开进行 2020-11-03 …
节日里,我们可以和家人团聚;节日里,我们可以放松身心出去游玩;……请以“过节”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 2020-1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