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如何理解《道德经》中的“故常无欲,以欢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题目详情
如何理解《道德经》中的“故常无欲,以欢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无,无心,让思维静下来.
有,有心,让思维动起来.
道德经全篇就是讲“道”和“道用”的.
开篇第一就讲述“道”的特质----可道非常道,可名非常名.
为什么?
打个比方:“道”是万物运行的平台,亘古不变;万物是平台上转瞬即逝的运行内容,无常变幻,方生方死;何为万物?不只是一切所看到听到感受到的物质世界,还包括能看能听能感受的功能世界.而这一切的展示都离不开“道”这个本体的存在.也就是说一切的存在和不存在都是“道”用,属于内容的范畴.“道”无形象,无内容,连“无”的概念也没有,勉强称之为“道”,是为了表述的方便.从人文的角度来说,作为万物之一的人,忽略了产生万物的本体,关注的是本体上铅华乱坠的内容,比如思维、情感、技术、理论、艺术、政治、名利、地位、金钱、荣誉等等所有的一切“小有所成”.
“道”是本体,是产生和运行万物万象的本体,而道(说)和名(命名)这些活动是思维运行的范畴,而思维运行不过是“道”产生的万物之一,属于内容.内容都是变化的,有事有理,有生有灭,是为无常.而本体不属于任何内容,绝思绝虑,本自如如,无生灭,无高下,无名相,连无得概念也没有.道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凡是内容,都可离(忽略),而道是不可离的,百姓日用而不知.为什么不知?就因为有心,有个攀缘的虚妄心,此心也是内容之一,它执着内容,反而忽略了本体.左摇右摆,片刻不停息,就像坐在一个飞速旋转的风车里,你怎么看清世界的实相呢?所以,常无心,才能触证真心道体,非思量处,识情难测,妙也.道,虽然不属一切内容,但能起恒沙妙用,应眼见色,应耳闻声,应舌知味,应身知触,总之应缘现迹,任物成名.所以,见道之后还要起用,还要产生内容,只是再也不为内容所转.徼,就是边际的意思.有和无是一体两面,都是道用,所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为道日损,损之又损,达于无为.要想体会出老子所说的道,你要不随六根六尘六识的牵引,回光返照,看心中内容,弃无常(内容)而守于真常(本体),语言只能到此,若真会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道就是你自己的心,你是谁?不问你名字.回答不出来的这个,你去体会一下.
看了 如何理解《道德经》中的“故常...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一道公务员数字推理题有书中的解析但我觉得不对还请大神指导谢谢1,5,3,5,7,5,(),13,5  2020-04-26 …

请问谁能帮我解释下这些佛偈?涅盘经本有今无,本无今有.三世有法,无有是处.诞生偈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2020-06-04 …

李鸿章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2020-07-03 …

(1)欲分离出CO、CO2混合气体中的CO.将CO、CO2混合气体通过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并从所得的  2020-07-22 …

找几个成语用后面2句的每个字,都要是在成语里面的第2个字就是说几个成语,要求是中的最后两句中的一个  2020-07-24 …

下列选项中能准确解释如图这张老照片所反映的中国形势是()A.山雨欲来风满楼B.踌躇满志去赶考C.劫后  2020-11-06 …

李鸿章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  2020-11-24 …

关于梦的问题,希望能听到心理学方面的解释有两种人,一种可以感知自己在梦中,并为所欲为(比如我的同学经  2020-11-27 …

(1/4)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2020-12-05 …

阅读材料:李鸿章曾说:中国的文官制度比西方的好,只是军事武器不如他们。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2020-1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