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词之美,美在意境,贵在意境。正所谓“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只有意与境相浑、心与物相契,才能构成美的诗词境界。材料表明()①同一个景物,因作者不同的心胸情怀
中华诗词之美,美在意境,贵在意境。正所谓“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只有意与境相浑、心与物相契,才能构成美的诗词境界。材料表明( )
①同一个景物,因作者不同的心胸情怀,构成了不同的意境
②诗词是作者发挥意识主动创造性,对景物如实的描写
③诗词往往是与作者生命相结合的主体的感悟对客体的呈觋
④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②不够准确,诗词是作者发挥意识主动创造性,不仅是对景物如实的描写,更是意与境相浑、心与物相契的过程;
④不符合题意,题意主旨不涉及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故答案为B.
钢制无缝同心大小头R(C)250*150B-Sch20-20是什么意思 2020-06-14 …
左宗棠给曾国藩送的挽联的下面后半句话是什么意思?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 2020-06-19 …
怎么证明同心圆的角速度相同? 2020-08-01 …
北宋至明朝中期,理学不断发展。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共同点是A.物皆有理,格物致知B.纲常伦纪,即为天 2020-11-05 …
明代心血代表人物王阳明提出“心外无物”,“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 2020-11-05 …
谁会这道题:程朱理学和王阳明的“程朱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的共同点是[]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B.心 2020-12-05 …
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朱熹认为“理在事先”。这两种观点的共同点是A.都承认存在 2020-12-10 …
北宋至明朝中期,理学不断发展。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共同点是()A.物皆有理,格物致知B.纲常伦纪,即 2021-01-12 …
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朱熹认为“理在事先”。这两种观点的共同点是A.都承认存在 2021-01-18 …
南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明朝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两者的共同之处是①都 2021-0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