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
题目详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1)概括材料一中董仲舒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代儒法两家地位的变化趋势.
材料二 问:“小学、大学如何?”曰:“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实其理也.”“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所以.”“小学是直理会那事;大学是穷究那理因甚恁地.”
--《朱子语类》
(2)根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小学”与“大学”的主要区别(不得照抄原文)和其理学修养论的核心命题.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明理学兴起的思想文化背景.
材料三
1663年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670年 顾炎武《日知录》
1690年 洛克《政府论》
1691年 王夫之《宋论》
1734年 伏尔泰《哲学通信》
1748年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思想家共同的思想内涵.有人认为明清之际的思想活跃局面“是中国版的启蒙运动”,也有人认为它只是“儒学思想的新发展”,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只有观点,没有理由不给分.)
材料一“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1)概括材料一中董仲舒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代儒法两家地位的变化趋势.
材料二 问:“小学、大学如何?”曰:“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实其理也.”“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所以.”“小学是直理会那事;大学是穷究那理因甚恁地.”
--《朱子语类》
(2)根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小学”与“大学”的主要区别(不得照抄原文)和其理学修养论的核心命题.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明理学兴起的思想文化背景.
材料三
1663年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670年 顾炎武《日知录》
1690年 洛克《政府论》
1691年 王夫之《宋论》
1734年 伏尔泰《哲学通信》
1748年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思想家共同的思想内涵.有人认为明清之际的思想活跃局面“是中国版的启蒙运动”,也有人认为它只是“儒学思想的新发展”,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只有观点,没有理由不给分.)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第一小问的主张,依据材料一“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可以得出三纲;依据材料一“可求于天”可以得出天人感应;依据材料一“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以得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依据材料一“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可以得出大一统.
第二小问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董仲舒思想的影响角度进行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思想使得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2)第一小问的区别,依据材料二“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实其理也”、“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所以”、“小学是直理会那事;大学是穷究那理因甚恁地”可以得出区别是“小学”求知养性;“大学”穷理究因.
第二小问的核心命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学”核心命题是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第三小问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兴起的思想文化背景是佛教道教的发展,削弱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儒学复兴运动的兴起.
(3)第一小问的内涵,依据材料三的信息不难看出,这些思想家的共同点在于都批判君主专制,都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第二小问是一道阐述见解题.首先明确观点,题干有两种观点,可任选一种.其次对观点进行阐述说明.如选明清之际的思想活跃局面“是中国版的启蒙运动”,阐述时可从黄宗羲、顾炎武等反封建专制思想及影响方面进行说明;如选明清之际的思想活跃局面只是“儒学思想的新发展”,阐述时可从李贽、黄宗羲等继承儒家思想内容和局限性进行说明.
故答案为:
(1)主张:三纲;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
趋势: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2)区别:“小学”求知养性;“大学”穷理究因.(言之有理可给分,如“小学”强调让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到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大学”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为国家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核心命题: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背景:佛教道教的发展,削弱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儒学复兴运动的兴起.
(3)同:批判君主专制;思想启蒙.
观点一:中国版的启蒙运动:黄宗羲提出君臣平等、限制君权;顾炎武提出“众治”,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王夫之主张“循天下之公”(3分).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冲击了儒学正统,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观点二:儒学思想的新发展:李贽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发扬孟子的“民贵君轻”说;王夫之“六经责我开生面”,
把中国传统哲学发展到顶峰.但是,这些思想没有提出新的社会方案,只是通过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等思想来修补封建制度.不具有近代“民权”意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的统治地位.
第二小问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董仲舒思想的影响角度进行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思想使得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2)第一小问的区别,依据材料二“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实其理也”、“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所以”、“小学是直理会那事;大学是穷究那理因甚恁地”可以得出区别是“小学”求知养性;“大学”穷理究因.
第二小问的核心命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学”核心命题是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第三小问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兴起的思想文化背景是佛教道教的发展,削弱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儒学复兴运动的兴起.
(3)第一小问的内涵,依据材料三的信息不难看出,这些思想家的共同点在于都批判君主专制,都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第二小问是一道阐述见解题.首先明确观点,题干有两种观点,可任选一种.其次对观点进行阐述说明.如选明清之际的思想活跃局面“是中国版的启蒙运动”,阐述时可从黄宗羲、顾炎武等反封建专制思想及影响方面进行说明;如选明清之际的思想活跃局面只是“儒学思想的新发展”,阐述时可从李贽、黄宗羲等继承儒家思想内容和局限性进行说明.
故答案为:
(1)主张:三纲;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
趋势: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2)区别:“小学”求知养性;“大学”穷理究因.(言之有理可给分,如“小学”强调让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到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大学”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为国家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核心命题: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背景:佛教道教的发展,削弱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儒学复兴运动的兴起.
(3)同:批判君主专制;思想启蒙.
观点一:中国版的启蒙运动:黄宗羲提出君臣平等、限制君权;顾炎武提出“众治”,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王夫之主张“循天下之公”(3分).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冲击了儒学正统,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观点二:儒学思想的新发展:李贽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发扬孟子的“民贵君轻”说;王夫之“六经责我开生面”,
把中国传统哲学发展到顶峰.但是,这些思想没有提出新的社会方案,只是通过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等思想来修补封建制度.不具有近代“民权”意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的统治地位.
看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 2020-04-09 …
(1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2020-04-09 …
(19分)儒家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2020-04-0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马六甲海峡是东南亚的一条重要海峡,全长1080千米,水深在25-150米 2020-05-16 …
废先王之道是秦亡的原因吗?这是一道历史材料题.及至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收天下之 2020-05-21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材料二:鉴真盲目航东海, 2020-06-11 …
文言文求翻译:材声言大军数道至以疑贼,而返故道迎击,材声言大军数道至以疑贼,而返故道迎击,尽杀之. 2020-06-17 …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子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 2020-06-23 …
《大器之材》中的一道题:“我”从一个四年级男孩身上看到的,由此判断他“可为天《大器之材》中“我”从 2020-07-08 …
第一题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 2020-07-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