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母亲张书超母亲死时我已5岁,5岁的我对母亲的记忆非常模糊,几乎是空白。父亲娶了我的母亲后的1960年,“大食堂”已演变成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母亲

张书超

  母亲死时我已5岁,5岁的我对母亲的记忆非常模糊,几乎是空白。

  父亲娶了我的母亲后的1960年,“大食堂”已演变成了饥荒大灾难,小小的镇上竟有16人死于饥饿。同院的一个老人,整夜喊饿不止,黎明就断了气。父亲帮助整理遗体,发现口中还有未咽下的棉絮。父亲害怕了,就动员母亲:“宁可病死了,不能饿死了。”于是一家人经过几次搬迁,终于又回到了乡下。

  家乡永远是荒凉的,但那时的荒凉却有幸成了政治上的“真空”。“大食堂”是一种形式,每个家庭还有各种名目的补贴,因此没有一个人死于饥饿。在这相对平静的日子里,我们一家四口照了唯一的一张全家福。早春的一天,阳光很好,摄影师扛着笨拙的照相机到村子上门服务。机会难得,人们兴奋异常,纷纷携家人孩子去照相。母亲把我们每个人梳洗打扮一番,换上干净的衣服,拉一家人坐到了照相机前。这一瞬是难得的,更是珍贵的。我们都是第一次照相,也是唯一的一次合影。这张照片上,父亲和母亲坐在长凳子上,姐姐站在后面,我站在前面。我穿着花棉袄,头发绑成了蒜苗。这是一个幸福温馨的家。母亲身材高挑,眼睛奇大,从缠裹的双足可以看出,她是出生于有一定社会地位和文化伦理的家庭。是的,母亲是地主的女儿,而父亲是他们家的长工。父亲勤劳又诚实,赢得东家的好感,终于成就了这门亲事。但社会动荡,命运不济,这个家庭过早地破碎了。先是我大病一场,接着母亲病死,接着姐姐又死于难产。

  母亲病重期间,我们暂时搬回小城,那里的就医条件稍好些。那个时期,母亲舍不得让我离开半步,她每天都要在火盆里给我烧鸡蛋吃。鸡蛋快烧熟时往往容易爆裂,母亲就先在鸡蛋的外面缠几匝白线。母亲一边给我剥鸡蛋一边问我:“孩子,妈妈的病能好吗?”

  我接过鸡蛋,却结实地说:“不能!”

  母亲就一声长叹。有亲戚给我糖吃,劝我改口说妈妈的病能好。我就不耐烦地说:“不能好就是不能好!”弄得一圈人很尴尬。母亲无声地哭了。

  果然,3个月后,母亲死了。父亲说:“你妈应了你的话。”

  童口无忌,母亲是多么希望她的儿子能给她一个宽慰的好的预兆啊!而我却没有。母亲只能生我却不能养我,缺失母爱是命中注定,而没有母亲的孩子又是多么可怜。寒夜里,孤灯冷月,我多么想念母亲!当小伙伴们叙说妈妈长妈妈短时,我酸楚无比;看到别人的孩子被母亲引着赶庙会逛大街,我才知道我是多么孤独啊!9岁时,学着做饭,个子太小,只好踩着小板凳擀面条。衣服烂了,不好意思求人,就用胶布从里面粘住。冬天没有棉鞋,只好在鞋帮里塞一些棉絮御寒……

  父亲说:“我儿命苦。”

  亲戚邻居说:“这孩子好可怜。”

  但我老是想着我的母亲。好可怜,好命苦,当是我的母亲!乱军流寇,颠沛流离,天灾人祸,重重苦难过早地夺去了母亲的生命。唉,母亲!

  母亲长眠了,长眠的她永远安宁。母亲还活着,活在我们头顶的上天,佑护她的儿孙。

(节选自《散文选刊》2008第11期,有删改)

1.请你从作者的叙述中,把“我”模糊记忆中有关母亲的形象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

2.丧母之后,父亲为什么说“我”是个“命苦”的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

3.在文章开头,作者说“对母亲的记忆非常模糊,几乎是空白”,接着又满怀深情地描述了记忆中母亲的形象以及自己丧母之后的凄凉,在文末却又说“母亲还活着……”,你怎样理解作者的这种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答案:
解析:
  1.母亲从旧时代走来,她懂得相夫教子的家庭伦理,关爱子女,是个心地善良的家庭妇女。   2.因为“我”在小小年纪就经历了天灾人祸,失去了母爱,饱尝了丧母之后的凄凉。父亲说“我”命苦,从侧面烘托出了母亲在世时操持家务的勤劳和妥帖。这样写,对全文情感的自然流露和文章主题的升华起到了重要作用。   3.示例:在文章开头,作者说“对母亲的记忆非常模糊,几乎是空白”,是因为当时作者的年龄很小,对生活琐事的记忆有些模糊。虽然“对母亲的记忆非常模糊,几乎是空白”,是“几乎”而不是“完全”,接下来作者描述了唯一的“全家福”和病痛中母亲的神情,这是有关母亲的深刻的记忆。饱尝了丧母的艰辛,现在的作者更加思念自己的母亲,母亲永远活在作者的心中。
看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母...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