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物理-->
科学家利用光与微粒(100毫米左右)发生相互作用的特性,发明了一种用激光来操纵微粒的工具---光镊子.其原理是:当一束会聚的激光束从光疏媒质进入光密媒质时发生折射(如图题1所示
题目详情
科学家利用光与微粒(100毫米左右)发生相互作用的特性,发明了一种用激光来操纵微粒的工具---光镊子.其原理是:当一束会聚的激光束从光疏媒质进入光密媒质时发生折射(如图题1所示),光束的会聚程度将减弱,光束在界面受到向下的力;当一束会聚的激光束从光密媒质进入光疏媒质时发生折射(如图题2所示),光束的会聚程度将增强,光束在界面受到向上的力.
(1)现有一束向某点会聚的激光束射向折射率大于周围介质的小球,试分析图3所示情况下,小球受到激光束的总作用力方向.
(2)用光镊子捕获和移动水中的玻璃小球十分方便.图4是利用光镊子把水中玻璃小球排成“人”字形或“口”字形的照片.实验时,将混有直径为2.5微米的玻璃小球的水溶液滴在载玻片上,然后利用光镊子将玻璃小球提离载玻片,并在水中移动.设光镊子的捕获力与激光的功率成正比.已知玻璃小球的密度ρ=2.0×103千克/米3,激光的最大功率为Pmax=30毫瓦,球体的体积V=
πr3.实验发现当激光功率为P=16毫瓦时,恰好能将玻璃小球提离载玻片.求该光镊子能产生的最大捕获力.
(1)现有一束向某点会聚的激光束射向折射率大于周围介质的小球,试分析图3所示情况下,小球受到激光束的总作用力方向.
(2)用光镊子捕获和移动水中的玻璃小球十分方便.图4是利用光镊子把水中玻璃小球排成“人”字形或“口”字形的照片.实验时,将混有直径为2.5微米的玻璃小球的水溶液滴在载玻片上,然后利用光镊子将玻璃小球提离载玻片,并在水中移动.设光镊子的捕获力与激光的功率成正比.已知玻璃小球的密度ρ=2.0×103千克/米3,激光的最大功率为Pmax=30毫瓦,球体的体积V=
| 4 |
| 3 |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由图可知,光线经两次折射折向上方,即光束经过(玻璃)介质球受到的总作用力的效果为向上,所以玻璃(介质)球受到的激光束的总作用力方向向下.

(2)由激光功率为P=16毫瓦时,恰好能将玻璃小球提离载玻片,可得:
G球=
+F浮,
则
=G球-F浮=ρ球gV球-ρ水gV排,
∵V排=V球,玻璃小球的密度ρ=2.0×103千克/米3,体积V=
πr3,r=
μm=1.25×10-6m,
∴
=1.0×103kg/m3×
×π×(1.25×10-6m)3×9.8N/kg≈8.0135×10-14N,
∵光镊子的捕获力与激光的功率成正比.
∴
=
,
∴F捕=1.5×10-13N.
答:该光镊子能产生的最大捕获力为1.5×10-13N.

(2)由激光功率为P=16毫瓦时,恰好能将玻璃小球提离载玻片,可得:
G球=
| F | ′ 捕 |
则
| F | ′ 捕 |
∵V排=V球,玻璃小球的密度ρ=2.0×103千克/米3,体积V=
| 4 |
| 3 |
| 2.5 |
| 2 |
∴
| F | ′ 捕 |
| 4 |
| 3 |
∵光镊子的捕获力与激光的功率成正比.
∴
| F捕 |
| 30max |
| ||
| 16max |
∴F捕=1.5×10-13N.
答:该光镊子能产生的最大捕获力为1.5×10-13N.
看了 科学家利用光与微粒(100毫...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可以检查如图装置的气密性.当缓慢拉动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可观察到的现 2020-04-26 …
15.某些稀土合金晶体结构中,原子排列十分紧密,具有良好的贮氢功能,常用作贮氢材料.目前,贮氢合金 2020-05-13 …
在空气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当属氧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能够复燃,说明氧 2020-06-04 …
机关、单位确定、变更和解除本机关、单位的国家秘密时,应当由承办人提出具体意见,并经谁审核批准 2020-06-07 …
如图所示,下面的瓶子里装有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它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当抽去玻璃片后,过一段时间, 2020-06-30 …
(2得得6•无锡)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可以检查如图装置的气密性.当缓慢拉动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 2020-11-12 …
数学问题为确保信息安全,信息需要加密传输,发送方式由明文—密文(加密),接受方由密文—明文(解密). 2020-12-02 …
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可以检查如图装置的气密性.当缓缓推进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能观察到的现象 2020-12-28 …
政府行使权力时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外,应当公开其行政管理的内容.同时要严格遵循法定 2021-01-05 …
故事影片所展现的楼房倒塌场面中.砸在人们身上的“混凝土块”是由密度很的材料制成的道具.当温度升高时“ 2021-0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