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5分)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5分)
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听听那冷雨》)
小题1:本段主要写到“听雨”,从听觉上来说,作者听出了什么?(2分)
答:                                                                                                              
小题2:作者写到了少年听雨、中年听雨和白头听雨,实际上表明的是什么?(3分)
答: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小题1:首先听出了美感,然后听出了“疏雨滴梧桐”和“骤雨打荷叶”的凄凉、凄清、凄楚。在岛上听雨则多了一层凄迷。
小题2:少年时候,年幼无知,在灯下听着雨声,听着故事,给人一种温馨;中年听雨,一个“客舟”表明了那种漂泊异乡的沧桑;白头听雨在僧庐下,想到了“亡宋之痛”,即想到了祖国的分裂状态,心中多了一种浓浓的伤感。


小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