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甲、乙两位同学分别做了如下实验:学生甲: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1)提出问题:馒头变甜是否与牙的咀嚼、舌的搅拌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2)作出假设:馒头变甜是因为牙的

题目详情
甲、乙两位同学分别做了如下实验:
作业搜
学生甲: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1)提出问题:馒头变甜是否与牙的咀嚼、舌的搅拌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2)作出假设:馒头变甜是因为牙的咀嚼、舌的搅拌使其与唾液混合,并被唾液中的淀粉酶分解成了麦芽糖.
(3)制定并实施计划:
①取3块大小相同的馒头块;
②取唾液;
③将馒头块按图示进行处理.
思考:为什么3个馒头块大小要相同?___.
如图1三支试管中,只模拟牙的咀嚼和舌的搅拌的作用的试管是___.
④在37℃的温水中水浴10分钟;
⑤分别向冷却后的3支试管滴加2滴碘液,摇匀,观察.
(4)分析结果:
A试管中出现的现象是___,原因是___;
B试管中出现的现象是___,C试管中出现的现象是___.
得出结论:馒头变甜与牙的咀嚼、舌的搅拌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学生乙:研究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时,设计如图2所示的实验:
他把上述四支试管放在盛有37℃温水的烧杯内保温10分钟,取出冷却后,向每支试管滴入两滴碘液.
①4号试管中的液体变蓝色,这是因为___.
②比较2、3两支试管,可知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受___影响.
③上述两个实验在37℃的温水中,原因是___,水浴5-10分钟的原因是___.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3)对照试验要求除控制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均相同,所以馒头块大小要相同,保证变量的唯一.B试管加入的是馒头碎屑及清水混合,没有唾液,所以只模拟了牙的咀嚼和舌的搅拌的作用.
(4)A试管注入的是馒头碎屑和唾液,温度适宜,淀粉被分解了,所以滴加碘液不变蓝;B试管加入的是清水,没有唾液淀粉酶,淀粉未被分解,滴加碘液变蓝;C试管是馒头块,只有部分淀粉被消化,所以滴加碘液后变蓝.
①4号试管中的液体变蓝色,因为试管内加入了稀盐酸,抑制了酶的活性.
②2号、3号两只试管唯一的不同是:2毫升唾液的温度.3号试管是煮沸的唾液,淀粉酶失去了活性,所以滴加碘液后液体变蓝,由此可知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的影响.
③实验要放在37℃的温水中,模拟人的口腔温度,在此温度下酶的催化作用最强;水浴5-10分钟,使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充分分解.
故答案为:(3)③保证变量的唯一;B
(4)A试管:不变蓝,淀粉被唾液分解了;B试管:变蓝;C试管:变蓝
①盐酸抑制了酶的活性
②温度
③在此温度下酶的催化作用最强;使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充分分解
看了 甲、乙两位同学分别做了如下实...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