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芍药的意象及其意蕴异常丰富。芍药的文学形象,最早出现于《诗经》中。在先秦乃至秦汉,因为古代先民对散发香味的花草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芍药的意象及其意蕴异常丰富。
芍药的文学形象,最早出现于《诗经》中。在先秦乃至秦汉,因为古代先民对散发香味的花草枝叶存有特殊的崇敬与钟爱之情,它的主要意象是“香草”。《诗经·郑风·溱洧》有记载:“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关于“赠之以勺药”这一行为的含义,目前公认最传统也最合理的是“结恩情”之说。
既以“结恩情”的意象出现于诗经中,后世作品中芍药也就成了“别离”和“多情”的象征。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韩说曰:芍药,离草也;言将别离赠此草也”,因此芍药又有“将离”、“可离”的别名。在诗人的笔下,就有“多情红药待君看”(韩元吉《浪淘沙》)等句。同时,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也使芍药意象着上了一层悲情色彩。唐代诗人钱起写下“芍药花开出旧栏,春衫掩泪再来看。主人不在花长在,更胜青松守岁寒”,令人顿生物是人非之感。
魏晋南北朝可以说是芍药文学意象的另一个源起,开始出现芍药的色彩、风姿等意象。后世历代咏赞芍药姿态、神韵的诗词,大多描写芍药的美好不凡,未脱“绰约”、“殿春”的范畴。其中李清照的《庆清朝慢》充分体现了芍药的“独占残春”、“绰约天真”的动人意象:“禁幄低张,彤栏巧护,就中独占残春。容华淡,绰约俱见天真。”词人更是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和拟人化的手法,将芍药喻作风情万种的丽人。以致后人用“芍药笼烟”(明·许仲琳《封神演义》)来形容美人的娇媚。
而多情芍药的“绝艳奇芳”,往往又成为落寞、凄凉之境的反衬,令人感慨昔日美好时光的不再。姜夔在《扬州慢》中所寄托的“黍离之悲”,则更加令人扼腕。“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素以红芍药闻名,但在这里,娇艳的“桥边红药”却反衬出扬州空城里寒水自碧、景物萧条,颇合“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之意。今人描写台儿庄战役,也同样是以开放的芍药来衬托战争的惨烈:“三千人家十里街,连日烽火化尘埃。伤心几株红芍药,犹傍瓦砾惨淡开。”
解读芍药意象及其历史嬗变,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芍药的栽培历史乃至社会风俗,也可以感受诗人们的人生遭际与心路历程。
(节选自王晓春《论传统文化中芍药花的文化意象》,有删改)
3.下列关于传统文化的意象“芍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早在《诗经》中就有记载,在先秦乃至秦汉,芍药的主要意象是“香草”。
B.南宋词人姜夔借娇艳的“桥边红药”“为谁生”表达了对心上人的相思之情。
C.芍药这一意象在《诗经》后又衍化为“别离”“多情”“绰约”等的象征。
D.魏晋以来,在文学作品中,娇艳多情的芍药往往又成为女性形象的化身。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芍药象征“别离”和“多情”,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使芍药意象着上了一层悲情色彩。
B.因王韩说的话,“芍药,离草也;言将别离赠此草也”,所以芍药就成了“别离”和“多情”的象征。
C.李清照将芍药喻作风情万种的丽人,充分体现了芍药的“独占残春”、“绰约天真”的动人意象。
D.今人描写台儿庄战役时,以开放的芍药来衬托战争的惨烈,正是对芍药成为落寞、凄凉之境的反衬这一文学传统的传承。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赠之以芍药”之行为有“结恩情”最合理的解释,若今天在“七夕”情人间送芍药,可能大家就是用其来表达爱情。
B.李清照在《庆清朝慢》中说“禁幄低张,彤栏巧护,就中独占残春。容华淡竚,绰约俱见天真”,可见芍药的花期可能是在暮春初夏时节。
C.芍药的意象及其意蕴异常丰富,透过芍药意象的嬗变过程,我们还可以从一个侧面感受诗人们的人生遭际与心路历程。
D.芍药由最初的“香草”意象,到象征着“别离”“多情”,再到后来的“寂寞”“凄凉”,这个意象变化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灰暗。
3.B
4.B
5.D
【解析】
3.
试题分析:B项,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往往又成为落寞凄凉之境的反衬”和“寄托的‘黍离之悲’”,可见并不是表达对心上人的相思之情。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B项,理解有误。原文说“因此芍药又有‘将离’‘可离’的别名”,而不是象征“别离”和“多情”。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的辨析能力,D项,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灰暗”无中生有,原文无据。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著阅读。名著阅读学习小组在阅读《西游记》后,有位同学对书中主要人物这样评价:“悟空可颂,悟净可敬 2020-06-09 …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无意中向2mL10%的氯化钙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出现了白色沉淀。提出问题观 2020-07-26 …
学习小组在阅读《西游记》后,有位同学对书中主要人物这样评价:“悟空可颂,悟净可敬,悟能可气,唐僧可憎 2020-11-03 …
目前快餐读物越来越多,名著越来越远离学生的生活。针对这种情况,某中学对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了调 2020-11-05 …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老师设计了一系列通关游戏。某同学对于中国皇帝曾被尊称为“天可汗”,日本等国派遣留学 2020-12-17 …
有10道选择题,每道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评分标准如下:答对一题得3分,答错一题倒扣1 2021-01-02 …
今年3月份,我市教育局倡导中小学开展“4312”(“4312”,即“四操”、“三球”、“一跑”、“二 2021-01-09 …
今年3月份,我市教育局倡导中小学开展“4312”(“4312”,即“四操”、“三球”、“一跑”、“二 2021-01-09 …
创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某中学小明同学对家中的太阳能热水器进行了改造, 2021-01-21 …
语文综合实践探究题某校初三(1)班同学对初中全体同学的课外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00份, 2021-0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