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曾侯乙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曾侯乙墓,是战国早期曾国君主乙的墓葬,位于湖北省随州市西郊擂鼓墩附近,1978年,出土了大批精美的随葬品。从出土的青铜器铭文可知,曾侯乙

题目详情
曾侯乙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作业搜
材料一:曾侯乙墓,是战国早期曾国君主乙的墓葬,位于湖北省随州市西郊擂鼓墩附近,1978年,出土了大批精美的随葬品。从出土的青铜器铭文可知,曾侯乙下葬的年代为公元前433年或稍后。该墓的年代和墓主身份都很明确,为东周考古的分期断代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标尺。在这个巨大的古墓里,一共埋藏了一万五千多件随葬品,除了乐器、兵器和礼器外,还有许多生活用品,其中青铜器具就有10吨重。在青铜礼器中,有一套被称为“九鼎八簋”,它们是祭祀祖先的祭器,规格很高。按照最初的规定,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国王甚至贵族也开始使用,屡屡出现僭越现象。
材料二:曾侯乙墓中还出土了一套64件青铜编钟,它是我国目前出土数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堪称“编钟之王”。钟及架、钩上共有铭文3千多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合理的金属成份配比和规范的外形尺寸,以及工艺上的特殊处理,使编钟达到了令人赞叹的音响效果,至今仍能演奏。
材料三:根据文献材料,东周时期随州主要为随国据有,不见有曾国的记载。由于曾侯乙墓的发现,加上随州及其邻近的襄阳、枣阳、安陆、京山以及河南新野等地,曾多次出土曾国有铭铜器,因此有人认为这里的曾国即史籍上的随国;也有人以为曾、随是两个国家,不可等同。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7期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你认为可以佐证周朝的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的具体内容及作用是什么?
(2)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像曾侯乙墓中的诸侯僭越的现象?
(3)根据材料三,你认为要破解“曾随之谜”,应该可以采用哪些研究方法?查阅哪些文献材料?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第一小问的制度,依据材料一、二的描述和图片可知,可以佐证周朝的礼乐制度.第二小问的内容及作用,结合所学可知,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以显示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的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以音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礼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本小问的原因,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从政治、经济、阶级等方面进行说明,即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铁器和犁耕技术的推广,分封制崩溃,新兴阶层力量壮大,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等.
(3)第一小问的研究方法,依据材料三,结合史学研究方法可以得出考古发掘,文献研究,文献与考古相印证的方法等.第二小问的文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春秋》、《史记》、《资治通鉴》等.
故答案为:
(1)制度:礼乐制度.
内容与作用: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以显示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的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以音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礼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铁器和犁耕技术的推广,分封制崩溃,新兴阶层力量壮大,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等.
(3)研究方法:考古发掘,文献研究,文献与考古相印证的方法等.
文献材料:《春秋》、《史记》、《资治通鉴》等.
看了 曾侯乙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