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崔峒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性情。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题目详情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
崔峒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性情。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释】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因事被贬为潞府功曹任,功曹属于闲官。诗题中“韦使君”指韦应物。庾亮为晋朝太尉,《晋书》卷七十三载:亮都督江荆六州军事,镇武昌。诸佐吏殷浩之徒,乘秋夜共登南楼,亮至,将起避,亮徐曰:诸君少住,尔等于此观月兴致不浅。便据胡床啸咏,其坦率多类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___
A.首句中的“谢”是“拒绝”的意思,诗句是说作者不务政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B.“竹杖纱巾”是隐者的装束,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士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
C.前两联写了作者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
D.颈联运用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渊明,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雅洁。
E.最后一联写作者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到。
(2)诗歌题为“书情”,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诗文解说。
崔峒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性情。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释】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因事被贬为潞府功曹任,功曹属于闲官。诗题中“韦使君”指韦应物。庾亮为晋朝太尉,《晋书》卷七十三载:亮都督江荆六州军事,镇武昌。诸佐吏殷浩之徒,乘秋夜共登南楼,亮至,将起避,亮徐曰:诸君少住,尔等于此观月兴致不浅。便据胡床啸咏,其坦率多类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___
A.首句中的“谢”是“拒绝”的意思,诗句是说作者不务政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B.“竹杖纱巾”是隐者的装束,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士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
C.前两联写了作者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
D.颈联运用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渊明,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雅洁。
E.最后一联写作者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到。
(2)诗歌题为“书情”,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诗文解说。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A“不务政事”错误,根据注释作者因事被贬为潞府功曹任,是作者无政事可做.E对最后一联理解错误,最后一联是说自己能跨越千里上书,但君王却不能赏识自己.
(2)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要答出率意而为的自在闲适之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羡慕之情和自伤不遇,对君王的怨恨之情,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
(1)AE
(2)率意而为的自在闲适之情.“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云外”,即指世俗之外,宦海之外,此指诗人现居的闲散之地,此联诗人自述一切率意而为,有时逢寺即宿,有时日落西山,无事时沿江漫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羡慕之情.颈联崔峒以两位清雅疏放的古人,比喻两位同样雅洁的今人,说他们做官,不说政绩怎样,而说看花、对月,这样写主要是对他们“吏隐”生活的向往,同时稍露自伤不遇之情.ƒ自伤不遇,对君王的怨恨之情.尾联转入满腹牢骚不平,我不远万里,到京城献书,谁知“君之门兮九重”,一片赤诚,难以上达天听,不为君知.这两句并不是“悔献书”,他对献书毫不悔恨,只是怨自己运气不好,怨君王深居禁中,不能赏识自己的才干.(答出情感给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
赏析: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据《唐诗纪事》及崔峒朋友们的诗文记载,崔曾登进士第,大历中任拾遗、补阙等职,后因事贬为潞府(治所在今山西襄垣县北)功曹,终被贬于州刺史,卒于贞元中期.从诗的作年和诗中语气来考察,这首诗可能即作于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且诗人所居之地又远离朝廷,因而诗的上句说数年来漂泊江湖,摒弃做官的虚名,下句“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意思说自己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金圣叹批曰:“‘遂’字妙!妙!言亦既宽然有余,更无欠缺也.不知何一日何一故又要献书,遂又生出无数不称情”(《金圣叹选批唐诗》卷之四上)以“遂”字为中心解这两句诗,一语中地.下一联具体描写潇洒的生活:“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云外”,即指世俗之外,宦海之外,此指诗人现居的闲散之地,此联诗人自述一切率意而为,有时逢寺即宿,有时日落西山,无事时沿江漫行.这两句颇似司空曙《江村即事》中“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一联的意趣.
颈联归结到寄韦李本意.“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上句陶潜指李明府,陶曾为彭泽令,故以陶比李,下句庾亮指韦应物.陶渊明既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李又是崔峒友人,从那首《赠同官李明府》中“流水声中视公事,寒山影里见人家”的句子,可以看出李明府也是一位胸怀磊落的人物;庾亮为晋朝太尉,《晋书》卷七十三载:亮都督江荆六州军事,镇武昌.“诸佐吏殷浩之徒,乘秋夜共登南楼,亮至,将起避,亮徐曰:‘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兴复不浅’.便据胡床啸咏,其坦率多类此.”“楼中对月”疑写此事.韦应物为大历、贞元间著名山水诗人,性格清雅闲静,诗风恬淡,亦非追求功名利禄者.崔峒以两位清雅疏放的古人,比喻两位同样雅洁的今人,说他们做官,不说政绩怎样,而说看花、对月,这样写主要是对他们“吏隐”生活的向往,同时稍露自伤不遇之情.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尾联转入满腹牢骚不平,诗人向两位朋友诉苦:我不远万里,到京城献书,谁知“君之门兮九重”,一片赤诚,难以上达天听,不为君知.这两句并不是“悔献书”,他对献书毫不悔恨,只是怨自己运气不好,怨君王深居禁中,不能赏识自己的才干,使得他不能象韦苏州和李明府那样,既能当官,又过着“潇洒送日月”的生活.“十才子”诗中常交织着“仕”与“隐”的矛盾.他们都是中下层知识分子,对他们来说,最惬意的莫过于“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这样吏、隐两全的生活,崔峒因未得到这种“待遇”而产生怨恨,不过,他的“怨”,是“怨而不怒”,合乎中庸之道的.崔峒的友人王烈有一首《酬崔峒》诗,对他的矛盾心理写得很形象具体:“狥旬世甘长往,逢时忝一官.欲朝青琐去,羞向白云看.荣宠无心易,艰危抗节难”.
(2)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要答出率意而为的自在闲适之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羡慕之情和自伤不遇,对君王的怨恨之情,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
(1)AE
(2)率意而为的自在闲适之情.“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云外”,即指世俗之外,宦海之外,此指诗人现居的闲散之地,此联诗人自述一切率意而为,有时逢寺即宿,有时日落西山,无事时沿江漫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羡慕之情.颈联崔峒以两位清雅疏放的古人,比喻两位同样雅洁的今人,说他们做官,不说政绩怎样,而说看花、对月,这样写主要是对他们“吏隐”生活的向往,同时稍露自伤不遇之情.ƒ自伤不遇,对君王的怨恨之情.尾联转入满腹牢骚不平,我不远万里,到京城献书,谁知“君之门兮九重”,一片赤诚,难以上达天听,不为君知.这两句并不是“悔献书”,他对献书毫不悔恨,只是怨自己运气不好,怨君王深居禁中,不能赏识自己的才干.(答出情感给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
赏析: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据《唐诗纪事》及崔峒朋友们的诗文记载,崔曾登进士第,大历中任拾遗、补阙等职,后因事贬为潞府(治所在今山西襄垣县北)功曹,终被贬于州刺史,卒于贞元中期.从诗的作年和诗中语气来考察,这首诗可能即作于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且诗人所居之地又远离朝廷,因而诗的上句说数年来漂泊江湖,摒弃做官的虚名,下句“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意思说自己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金圣叹批曰:“‘遂’字妙!妙!言亦既宽然有余,更无欠缺也.不知何一日何一故又要献书,遂又生出无数不称情”(《金圣叹选批唐诗》卷之四上)以“遂”字为中心解这两句诗,一语中地.下一联具体描写潇洒的生活:“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云外”,即指世俗之外,宦海之外,此指诗人现居的闲散之地,此联诗人自述一切率意而为,有时逢寺即宿,有时日落西山,无事时沿江漫行.这两句颇似司空曙《江村即事》中“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一联的意趣.
颈联归结到寄韦李本意.“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上句陶潜指李明府,陶曾为彭泽令,故以陶比李,下句庾亮指韦应物.陶渊明既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李又是崔峒友人,从那首《赠同官李明府》中“流水声中视公事,寒山影里见人家”的句子,可以看出李明府也是一位胸怀磊落的人物;庾亮为晋朝太尉,《晋书》卷七十三载:亮都督江荆六州军事,镇武昌.“诸佐吏殷浩之徒,乘秋夜共登南楼,亮至,将起避,亮徐曰:‘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兴复不浅’.便据胡床啸咏,其坦率多类此.”“楼中对月”疑写此事.韦应物为大历、贞元间著名山水诗人,性格清雅闲静,诗风恬淡,亦非追求功名利禄者.崔峒以两位清雅疏放的古人,比喻两位同样雅洁的今人,说他们做官,不说政绩怎样,而说看花、对月,这样写主要是对他们“吏隐”生活的向往,同时稍露自伤不遇之情.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尾联转入满腹牢骚不平,诗人向两位朋友诉苦:我不远万里,到京城献书,谁知“君之门兮九重”,一片赤诚,难以上达天听,不为君知.这两句并不是“悔献书”,他对献书毫不悔恨,只是怨自己运气不好,怨君王深居禁中,不能赏识自己的才干,使得他不能象韦苏州和李明府那样,既能当官,又过着“潇洒送日月”的生活.“十才子”诗中常交织着“仕”与“隐”的矛盾.他们都是中下层知识分子,对他们来说,最惬意的莫过于“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这样吏、隐两全的生活,崔峒因未得到这种“待遇”而产生怨恨,不过,他的“怨”,是“怨而不怒”,合乎中庸之道的.崔峒的友人王烈有一首《酬崔峒》诗,对他的矛盾心理写得很形象具体:“狥旬世甘长往,逢时忝一官.欲朝青琐去,羞向白云看.荣宠无心易,艰危抗节难”.
看了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关于浮力的难题甲乙两个实心球浸入到某液体中,松开手后,已知甲乙分别受到的浮力比是2:5,两球的密度 2020-04-26 …
自古多情空余恨全诗意思自古多情空余恨,此处难觅有情天.情到尽时转无情,无情更比多情累.君为我谱无声 2020-05-17 …
表面涂蜡的细木棍,一端绕着适量的铁丝.把它放到水里呈漂浮状态,如果从齐水面处削去细木棍上部,那么剩 2020-05-19 …
无什么无什么的成语无穷无尽,无惊无险,无惊无喜,无尽无休,无忧无虑,无影无踪,无缘无故,无言无辜, 2020-06-16 …
悬浮列车是一种没有车轮的陆上无接触式有轨交通工具,时速可达500km/h.它是利用常导或超导电磁铁 2020-06-16 …
如图所示,将苹果放在水中,静止后会漂浮在水面上.若将苹果露出水面的部分切掉,余下部分重新放入水中, 2020-07-04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读了这个诗句,把看似无情无言的()当做有情有言的来写,表达了诗人独特的感 2020-11-05 …
已知ρ铜>ρ铁>ρ铝,等体积的铜、铁、铝球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A.F铜浮>F铁浮>F铝浮B.F 2020-11-20 …
《红楼梦》第三十五回“无情无尽却情多,情到无多得尽么?解到多情情尽处,月中无树影无波。”怎么解? 2021-01-19 …
古诗词--填空此情无计可消除,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 2021-0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