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崔峒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性情。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题目详情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
崔峒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性情。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释】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因事被贬为潞府功曹任,功曹属于闲官。诗题中“韦使君”指韦应物。庾亮为晋朝太尉,《晋书》卷七十三载:亮都督江荆六州军事,镇武昌。诸佐吏殷浩之徒,乘秋夜共登南楼,亮至,将起避,亮徐曰:诸君少住,尔等于此观月兴致不浅。便据胡床啸咏,其坦率多类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___
A.首句中的“谢”是“拒绝”的意思,诗句是说作者不务政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B.“竹杖纱巾”是隐者的装束,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士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
C.前两联写了作者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
D.颈联运用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渊明,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雅洁。
E.最后一联写作者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到。
(2)诗歌题为“书情”,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诗文解说。
崔峒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性情。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释】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因事被贬为潞府功曹任,功曹属于闲官。诗题中“韦使君”指韦应物。庾亮为晋朝太尉,《晋书》卷七十三载:亮都督江荆六州军事,镇武昌。诸佐吏殷浩之徒,乘秋夜共登南楼,亮至,将起避,亮徐曰:诸君少住,尔等于此观月兴致不浅。便据胡床啸咏,其坦率多类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___
A.首句中的“谢”是“拒绝”的意思,诗句是说作者不务政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B.“竹杖纱巾”是隐者的装束,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士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
C.前两联写了作者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
D.颈联运用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渊明,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雅洁。
E.最后一联写作者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到。
(2)诗歌题为“书情”,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诗文解说。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A“不务政事”错误,根据注释作者因事被贬为潞府功曹任,是作者无政事可做.E对最后一联理解错误,最后一联是说自己能跨越千里上书,但君王却不能赏识自己.
(2)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要答出率意而为的自在闲适之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羡慕之情和自伤不遇,对君王的怨恨之情,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
(1)AE
(2)率意而为的自在闲适之情.“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云外”,即指世俗之外,宦海之外,此指诗人现居的闲散之地,此联诗人自述一切率意而为,有时逢寺即宿,有时日落西山,无事时沿江漫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羡慕之情.颈联崔峒以两位清雅疏放的古人,比喻两位同样雅洁的今人,说他们做官,不说政绩怎样,而说看花、对月,这样写主要是对他们“吏隐”生活的向往,同时稍露自伤不遇之情.ƒ自伤不遇,对君王的怨恨之情.尾联转入满腹牢骚不平,我不远万里,到京城献书,谁知“君之门兮九重”,一片赤诚,难以上达天听,不为君知.这两句并不是“悔献书”,他对献书毫不悔恨,只是怨自己运气不好,怨君王深居禁中,不能赏识自己的才干.(答出情感给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
赏析: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据《唐诗纪事》及崔峒朋友们的诗文记载,崔曾登进士第,大历中任拾遗、补阙等职,后因事贬为潞府(治所在今山西襄垣县北)功曹,终被贬于州刺史,卒于贞元中期.从诗的作年和诗中语气来考察,这首诗可能即作于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且诗人所居之地又远离朝廷,因而诗的上句说数年来漂泊江湖,摒弃做官的虚名,下句“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意思说自己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金圣叹批曰:“‘遂’字妙!妙!言亦既宽然有余,更无欠缺也.不知何一日何一故又要献书,遂又生出无数不称情”(《金圣叹选批唐诗》卷之四上)以“遂”字为中心解这两句诗,一语中地.下一联具体描写潇洒的生活:“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云外”,即指世俗之外,宦海之外,此指诗人现居的闲散之地,此联诗人自述一切率意而为,有时逢寺即宿,有时日落西山,无事时沿江漫行.这两句颇似司空曙《江村即事》中“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一联的意趣.
颈联归结到寄韦李本意.“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上句陶潜指李明府,陶曾为彭泽令,故以陶比李,下句庾亮指韦应物.陶渊明既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李又是崔峒友人,从那首《赠同官李明府》中“流水声中视公事,寒山影里见人家”的句子,可以看出李明府也是一位胸怀磊落的人物;庾亮为晋朝太尉,《晋书》卷七十三载:亮都督江荆六州军事,镇武昌.“诸佐吏殷浩之徒,乘秋夜共登南楼,亮至,将起避,亮徐曰:‘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兴复不浅’.便据胡床啸咏,其坦率多类此.”“楼中对月”疑写此事.韦应物为大历、贞元间著名山水诗人,性格清雅闲静,诗风恬淡,亦非追求功名利禄者.崔峒以两位清雅疏放的古人,比喻两位同样雅洁的今人,说他们做官,不说政绩怎样,而说看花、对月,这样写主要是对他们“吏隐”生活的向往,同时稍露自伤不遇之情.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尾联转入满腹牢骚不平,诗人向两位朋友诉苦:我不远万里,到京城献书,谁知“君之门兮九重”,一片赤诚,难以上达天听,不为君知.这两句并不是“悔献书”,他对献书毫不悔恨,只是怨自己运气不好,怨君王深居禁中,不能赏识自己的才干,使得他不能象韦苏州和李明府那样,既能当官,又过着“潇洒送日月”的生活.“十才子”诗中常交织着“仕”与“隐”的矛盾.他们都是中下层知识分子,对他们来说,最惬意的莫过于“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这样吏、隐两全的生活,崔峒因未得到这种“待遇”而产生怨恨,不过,他的“怨”,是“怨而不怒”,合乎中庸之道的.崔峒的友人王烈有一首《酬崔峒》诗,对他的矛盾心理写得很形象具体:“狥旬世甘长往,逢时忝一官.欲朝青琐去,羞向白云看.荣宠无心易,艰危抗节难”.
(2)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要答出率意而为的自在闲适之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羡慕之情和自伤不遇,对君王的怨恨之情,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
(1)AE
(2)率意而为的自在闲适之情.“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云外”,即指世俗之外,宦海之外,此指诗人现居的闲散之地,此联诗人自述一切率意而为,有时逢寺即宿,有时日落西山,无事时沿江漫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羡慕之情.颈联崔峒以两位清雅疏放的古人,比喻两位同样雅洁的今人,说他们做官,不说政绩怎样,而说看花、对月,这样写主要是对他们“吏隐”生活的向往,同时稍露自伤不遇之情.ƒ自伤不遇,对君王的怨恨之情.尾联转入满腹牢骚不平,我不远万里,到京城献书,谁知“君之门兮九重”,一片赤诚,难以上达天听,不为君知.这两句并不是“悔献书”,他对献书毫不悔恨,只是怨自己运气不好,怨君王深居禁中,不能赏识自己的才干.(答出情感给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
赏析: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据《唐诗纪事》及崔峒朋友们的诗文记载,崔曾登进士第,大历中任拾遗、补阙等职,后因事贬为潞府(治所在今山西襄垣县北)功曹,终被贬于州刺史,卒于贞元中期.从诗的作年和诗中语气来考察,这首诗可能即作于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且诗人所居之地又远离朝廷,因而诗的上句说数年来漂泊江湖,摒弃做官的虚名,下句“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意思说自己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金圣叹批曰:“‘遂’字妙!妙!言亦既宽然有余,更无欠缺也.不知何一日何一故又要献书,遂又生出无数不称情”(《金圣叹选批唐诗》卷之四上)以“遂”字为中心解这两句诗,一语中地.下一联具体描写潇洒的生活:“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云外”,即指世俗之外,宦海之外,此指诗人现居的闲散之地,此联诗人自述一切率意而为,有时逢寺即宿,有时日落西山,无事时沿江漫行.这两句颇似司空曙《江村即事》中“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一联的意趣.
颈联归结到寄韦李本意.“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上句陶潜指李明府,陶曾为彭泽令,故以陶比李,下句庾亮指韦应物.陶渊明既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李又是崔峒友人,从那首《赠同官李明府》中“流水声中视公事,寒山影里见人家”的句子,可以看出李明府也是一位胸怀磊落的人物;庾亮为晋朝太尉,《晋书》卷七十三载:亮都督江荆六州军事,镇武昌.“诸佐吏殷浩之徒,乘秋夜共登南楼,亮至,将起避,亮徐曰:‘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兴复不浅’.便据胡床啸咏,其坦率多类此.”“楼中对月”疑写此事.韦应物为大历、贞元间著名山水诗人,性格清雅闲静,诗风恬淡,亦非追求功名利禄者.崔峒以两位清雅疏放的古人,比喻两位同样雅洁的今人,说他们做官,不说政绩怎样,而说看花、对月,这样写主要是对他们“吏隐”生活的向往,同时稍露自伤不遇之情.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尾联转入满腹牢骚不平,诗人向两位朋友诉苦:我不远万里,到京城献书,谁知“君之门兮九重”,一片赤诚,难以上达天听,不为君知.这两句并不是“悔献书”,他对献书毫不悔恨,只是怨自己运气不好,怨君王深居禁中,不能赏识自己的才干,使得他不能象韦苏州和李明府那样,既能当官,又过着“潇洒送日月”的生活.“十才子”诗中常交织着“仕”与“隐”的矛盾.他们都是中下层知识分子,对他们来说,最惬意的莫过于“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这样吏、隐两全的生活,崔峒因未得到这种“待遇”而产生怨恨,不过,他的“怨”,是“怨而不怒”,合乎中庸之道的.崔峒的友人王烈有一首《酬崔峒》诗,对他的矛盾心理写得很形象具体:“狥旬世甘长往,逢时忝一官.欲朝青琐去,羞向白云看.荣宠无心易,艰危抗节难”.
看了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出自哪里?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出自哪里》 2020-03-30 …
同是写相逢,下面的诗句有什么异同?1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2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异 2020-05-14 …
求诗句以及作者(连线题),1.洛阳亲友如相问落花时节又逢君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正是江南好风 2020-05-22 …
岐王宅里寻常见的见读音岐王宅里寻常见的“见”读音杜甫有一首著名的七绝诗《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 2020-06-09 …
去年花里逢君别,落花时节又逢君作者是谁 2020-07-04 …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2君不见沙场征战苦,3君自故乡来,4去年花里逢君别,5落花时节又逢君.前面 2020-07-04 …
《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1)这首 2020-07-26 …
连一连,读一读洛阳亲友如相问落花时节又逢君王昌龄春风又绿江南岸今日花开又一年刘著去年花里逢君别人在天 2020-12-03 …
弦悲恨戚戚心中似沉吟乱世又逢君天命不佑兮归去复来兮日月参差新剑气浩荡五[弦悲恨戚戚心中似沉吟,乱世又 2020-12-22 …
阅读《江南逢李龟年》完成下列各题。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 2021-02-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