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斯人独憔悴迟子建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每个人都有独具个性的生命存在方式,每个人都尽可能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比

题目详情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斯人独憔悴
迟子建
    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独具个性的生命存在方式,每个人都尽可能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比较充分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我当然也未能免俗。
    细细算来,从我开始小说创作至今所发表的三十万字作品,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写下层人的生活的。这一回顾连我自己也略为吃惊。
    我出生在北极村漠河,在那里度过了我孤独寂寞的童年时光。那里有我的外婆和外祖父,他们曾经给我讲过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我现在还常常回忆起当年讲故事的情景来。
    晚饭过后,农人家里忙过了该忙的事情,就要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生活太单调,他们疲惫的呵欠声常常同日头一起落山。而且,那里一年难得看上一场电影,那么,晚饭之后的茶水和故事就是生活中最好的消遣了。每逢这个时刻,我就带着我心爱的狗(它叫傻子,后来我把它写入第一部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和这条狗一起挤入听故事的人中,直听得心儿不知飞到哪里,仿佛魂都丢了似的。
    那便是我最早的启蒙文学。它不是唐诗宋词,而是来源于民间的那种质朴而又奇诡、光怪陆离的故事。
    于是,我在十九岁那年坐在夕阳西下的窗前,看着天边飞涌的那一团团金色的晚霞的时候,我仿佛在绚丽的晚霞中又看到了童年生活的每一个片段,我的心难以平静,我开始断断续续地记载我的童年生活,二十岁那年把它整理成中篇小说,发表在一九八六年第二期的《人民文学》上。
    从此,我真正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这实在不是一条坦途,这实在不是一个美差。
    我需要读大量的书来丰富自己的心灵,我需要走南闯北去看世界,而时间和日常琐事又常常打乱我的计划。
    因而我的创作有它不可否认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它还没有达到从一个宏观领域的高度去把握和观照生活的那种让人叹服的洞察力。
    必须承认,我将来如果不超越自己,只是在我的童话世界里流连忘返,那么我的艺术生命也就终止了。而超越自己是多么艰难。它要养精蓄锐几时、苦苦求索几时,才能获得一个瞬间的辉煌。
    但我仍要孜孜以求那辉煌。不管它最终实现与否。
    今年五月,在泉州附近的静峰寺山上,我看见了弘一法师的手书遗言:“悲欣交集”四个字。据说,他的出家一直是个谜,他出家后他的妻子曾跪在寺门外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他也不动一丝恻隐之情。我以为他伟大。而他临终的遗言却使我对他的伟大产生了怀疑。因为真正的出家人,无所谓悲,无所谓喜,而他生命之终极之时,仍能感受到“悲欣交集”,可见凡心难泯,他未能来一个彻底的超脱留与后人传说。但我左思右想,仍然认为他是伟大的。
    他的伟大便在于他把自己难以超拔的心态毫不保留地馈予人间,还给人间一个真实。他便是不朽的了。
    我又想起了一个故事,是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写作的故事。巴尔扎克作为现实主义艺术大师,留给人间的十部不朽的作品,早已闻名世界。他一生中唯独喜欢咖啡。每逢写作之时,他总要把咖啡壶放在写字桌旁,一杯一杯地饮下去。他创作的欲望和情绪在膨胀,而他的身体却在一天天地垮下去。丰富的精神生活把他推到一个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可渐渐衰竭的体力却把一个血肉之躯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 
    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销蚀的过程。
    我们要完善自己,因而不怕销蚀。
(选自《姹紫嫣红开遍》,有删改)(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___
A.作者在偏远的山村长大,熟悉下层人民的生活,这为她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激发了她创作的灵感。
B.“直听得心儿不知飞到哪里,仿佛魂都丢了似的”,生动地写出了质朴的民间故事动人心脾的艺术感染力。
C.时间的缺失和琐事的干扰使作者没有办法全身心地投入创作前的准备,无法超越自己,作者对自己的创作感到失望。
D.弘一法师的临终遗言表明他尚且无法超越自己,更何况一般人,作者借弘一法师的例子旨在宽慰苦闷的自己。
E.本文回顾了自己文学创作的经历,认为文学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与销蚀的过程,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2)文中写道:“丰富的精神生活把他推到一个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可渐渐衰竭的体力却把一个血肉之躯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3)文章为什么以“斯人独憔悴”为题目?请结合文本加以探析。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C.“作者对自己的创作感到失望”理解错误,于文无据;D.“旨在宽慰苦闷的自己”不当,弘一法师之例强调即使不能自我超越,真实展现人生也是伟大的.
(2)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一定要注意前后文的语境.本题要注意的相关信息为“他创作的欲望和情绪在膨胀,而他的身体却在一天天地垮下去”、“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销蚀的过程”以及“我们要完善自己,因而不怕销蚀”.答题时先指出句子采用的手法,这里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句子的本意,也就是“巴尔扎克在创作中获得精神生活的富足与丰盈,同时也渐渐失去了健康的身体”,最后点明作者的观点态度“不惧自我销蚀也要追求自我超越的精神”.
(3)作答本题注意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分析.
从内容的角度看:“斯人独憔悴”的意思是“文学创作者非常艰辛,文学创作是自我销蚀的过程”,文章也正是以此为主要内容.因此,标题具有统领全文的作用;“独”又体现了“我”不畏“销蚀”的情怀,体现了文章的主旨;“斯人”为不定代词,在文中可以指“我”也可以指“弘一大师”“巴尔扎克”,这几个人都“独憔悴”,又起到了贯穿全文的作用.
从形式看:题目具有意蕴和文采,为文章增添了文学色彩.

答案:
(1)C、D
(2)作者以“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比喻“精神生活”的富足与丰盈(1分),以“一个血肉之躯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比喻体力的“渐渐衰竭”(1分),写出了巴尔扎克在创作中获得精神生活的富足与丰盈,同时也渐渐失去了健康的身体(1分).借此表现出“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和自我销蚀的过程”的看法,表达了作者不惧自我销蚀也要追求自我超越的精神.(1分)
(3)内容上:统领全文内容.“斯人”指文学创作者,“憔悴”指文学创作的艰辛与自我销蚀;揭示文章主题.表现出文学创作是自我超越也是自我销蚀,但“我”依然要自我超越的情思.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斯人”既可以指“我”也可以指“弘一大师”“巴尔扎克”,这几个人都“独憔悴”.(4分)(答对任意两点即给4分)
形式上:独具意蕴和文采,能够为文章增添色彩.(1分)
看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