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薄昭十年冬,上行幸甘泉,将军薄昭杀汉使者,帝不忍加诛,使公卿从之饮酒,欲令自引分;昭不肯,使群臣丧服往哭之,乃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薄 昭
十年冬,上行幸甘泉,将军薄昭杀汉使者,帝不忍加诛,使公卿从之饮酒,欲令自引分;昭不肯,使群臣丧服往哭之,乃自杀。
臣光曰:“李德裕以为汉文帝诛薄昭,断则明矣,于义则未安也。秦康送晋文,兴如存之感。况太后尚存,唯一弟薄昭,断之不疑,非所以慰母氏之心也。臣愚以为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无所不行,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夫薄昭虽素称长者,文帝不为置贤师傅而用之典兵,骄而犯上,至于杀汉使者,非有恃而然乎。若又从而赦之,则与成、哀之世何异哉!魏文帝尝称汉文帝之美,而不取其杀薄昭,曰:“舅后之家,但当养育以恩而不当假借以权,既触罪,法又不得不害。”讥文帝之始不防闲昭也,斯言得之矣。然则欲慰母心者,将慎之于始乎。
(《资治通鉴》卷十三)
1.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唯一 弟薄昭
B.文帝不为置贤 师傅
C. 至于 杀汉使者
D.臣愚 以为 法者天下之公器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横线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汉文帝 诛 薄昭
法又不得不 害
使公卿 从 之饮酒
若又 从 而赦之
A.“诛”和“害”相同,两个“从”不同
B.“诛”和“害”相同,两个“从”也相同
C.“诛”和“害”不同,两个“从”相同
D.“诛”和“害”不同,两个“从”也不同
3.“斯言得之矣”一句中的“之”所指代的内容,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文帝始不防闲昭
B.法者天下之公器
C.文帝不为置贤师傅而用典兵
D.但当养育以恩不当假借以权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①讽文帝之始不防闲昭
②若又从而赦之,则与成、哀之世何异哉?
A.①讽刺汉文帝起初没有防备和限制薄昭。
②薄昭若一错再错,前代的悲剧就将重演。
B.①讽刺汉文帝起初没有防备和限制薄昭。
②汉文帝若一错再错,前代的悲剧就将重演。
C.①批评汉文帝起初没有防备和限制薄昭
②薄昭若一错再错,前代的悲剧就将重演。
D.①批评汉文帝起初没有防备和限制薄昭
②汉文帝若一错再错,前代的悲剧就将重演。
5.汉文帝诛薄昭。李德裕和司马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以下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德裕援古证今,认为汉文帝诛薄昭,处理正确;司马光认为李德裕观点不正确,同时指出:薄昭被杀,主要责任在于汉文帝授权失误。
B.李德裕援古证今,认为汉文帝诛薄昭,处理正确;司马光认为李德裕观点正确,同时指出:薄昭被杀,原因在于他自以为是太后之弟,有恃无恐。
C.李德裕援古证今,认为汉文帝诛薄昭,处理失当;司马光认为李德裕观点不正确,同时指出:薄昭被杀,主要责任在于汉文帝授权失误。
D.李德裕援古证今,认为汉文帝诛薄昭,处理失当;司马光认为李德裕观点正确,同时指出:薄昭被杀,主要原因在于他自以为是太后之弟,有恃无恐。
6.魏文帝曹丕对薄昭被诛一事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以下分析 错误 的一项是 ( )
A.魏文帝认为汉文帝诛薄昭,处理正确,这和李德裕观点不同。
B.魏文帝认为薄昭被杀,主要责任还在文帝,这和司马光看法一致。
C.魏文帝钦佩汉文帝其人,但并不欣赏处理薄昭一事,这和司马光看法一致。
D.魏文帝钦佩汉文帝其人,并认为薄昭被杀主要责任在他自己,这和李德裕观点不同。
阅读题《诺言》答案诺言信守和尊重一个诺言,或许要比登一座山更难.我一直记得以前读过的一则故事:在一座 2020-03-30 …
《白马湖之冬》阅读答案1.作者写白马湖的冬天,突出了它的什么特征?2.作者是如何突出这一特征的?3 2020-05-13 …
《白马湖之冬》阅读答案《白马湖之冬》1、作者写白马湖的冬天,突出了它的什么特征?2、作者是如何突出 2020-05-14 …
语言运用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寒冬腊月,山里的蜡梅相继开放。它们虽然生长在贫瘠的岩缝间 2020-05-17 …
朱自清 冬天 阅读答案(今晚前要有答案,)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 2020-05-17 …
江南的冬景阅读回答问题原文:凡是北国…去湖上散散步罢!”1、文中显示了哪些江南的冬景?这些景物表达 2020-07-12 …
江南的冬景阅读答案1、第三段用白描手法简略地写出江南冬雨中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2、作者 2020-07-22 …
求作业答案: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林道人①诣谢公②.东阳③时始总角④,新病起 2020-11-14 …
求老师解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是年冬,余为友人作中保所累,家庭失欢 2020-12-04 …
冬云阅读答案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全文围绕“冬云”二字行文的思路,每空必须有冬云二字.选择一处描写冬云 2021-0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