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语段,完成题目。凌虚台记苏轼①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

题目详情

阅读语段,完成题目。

凌虚台记 苏轼

①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②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③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露露之所蒙翳,抓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④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14.正确解释加点字。

特百倍于台而已哉                  ②不足恃以长久

15.将下列文句断开并加上标点符号:

夫 台 犹 不 足 恃 以 长 久 而 况 于 人 事 之 得 丧 忽 往 而 忽 来 者 欤

16.对“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但是或者却想借此炫耀以求得心理上的满足,那就太过分了。

B.但有的人却想借此炫耀以求得心理上的满足,那就太过分了。

C.但有的人却想借此炫耀以求得心理上的满足,那就是罪过了。

D.但是或者却想借此炫耀以求得心理上的满足,那就是罪过了。

17.联系第①、第②段,说说太守在此筑台的原因:

①                                      ②

18.“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作者是怎样阐释这一观点的?

19.简析本文与《游褒禅山记》在叙议结合方面的特点。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4.特:只。    恃:依赖,依靠

15.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 (断句、标点各1分)

16.C

17.①太守住在最靠近终南山的地方,却不能观山,这于情理不合;筑台是为了观山。

②太守认为此处一定有奇异的地方(“是必有异”),所以在此筑台。

18.先由此台说起:此处荒芜时,无人知道日后会筑台;筑台之后是否荒芜也不得而知。(1分)再由此展开:台的四周曾有历代的宏伟宫殿,如今却成了断壁残垣。(1分)最后得出结论:人事如台,其得失成毁确实难以料定;(1分)如果有人想借此炫耀以求满足,那就太过分了。(1分)

19.两文均采用了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表达方式。(1分)前者借筑台一事阐发事理,后者就一次失败的游历感悟人生;(1分)叙事为作文缘起,为议论作依据、作铺垫;(1分)为文的重心在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1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理解文言实词应结合其语境考虑,“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的意思是“岂只超过土台一百倍呢”;“不足恃以长久”的意思是“这座土台尚且不能凭着他的坚固与长久保留下来”。因此可以推断“特”与“恃”的意思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文言文断句首先要理解该段的大致意思,根据文意来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这座土台尚且不能凭着他的坚固与长久保留下来,何况人事方面的得失,官职的变迁呢?”也可以利用一些标志词来判断,会事半功倍,其中标志词应抓住:“而”表示转折,其前应断开;“欤”表反问,最后应用问号。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解答时注意其中的重点词语的理解,如“或”的意思是“有的人”,可以排除AD两项;“过”的意思是“罪过”而不是“过分”,因此可以排除B项。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应当结合文中的句子考虑,如根据“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一句的意思,可以提炼出第一点,根据“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一句的意思,可以提炼出第二点,注意应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8.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应当结合原文的第三段综合考虑,可以分析第三段的结构层次,然后根据具体内容进行概括。根据“昔者荒草野田,露露之所蒙翳,抓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总结第一点;根据“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总结第二点;根据“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 在乎台之存亡也。”总结第三点。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比较分析题,要求将本文与《游褒禅山记》一文进行比较,分析的方向为“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因此首先要明确本文与《游褒禅山记》一文是否运用了叙议结合这一表达方式,然后具体分析它们的叙述部分体现在哪里,议论部分体现在哪里,叙述和议论的关系是什么等等,作答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译文】

在终南山下修建州城,住在城里的人,似乎饮食起居都与山分不开。四面的山,没有比终南山更高的;而靠近终南山的城郭,也没有比扶风更近的了。在最靠近山的扶风城来望最高的终南山,按照地势来说,是一定可以望到的。但是扶风太守居住在这里,却不曾知道有山。虽说事实不会因此而受影响,但情理上说是不应该这样的。这就是建筑凌虚台的原因。

当它(凌虚台)还没有建筑的时候,扶风太守陈公拄着手杖,穿着鞋,在山下逍遥散步,看着树林上露出的山影,重重叠叠的好像行人们排队在墙外行走,而在墙内只能看到他们的发髻一样。陈公说:“这里一定有奇异的地方。”就派工匠在山前开凿一个方池,用挖出来的土筑成高台,(台)高于屋檐为止。这样一来,登上高台的人,恍惚不知道是台的高,倒以为是山峦跳跃着快速奔腾涌现。陈公说:“这个高台应该称为‘凌虚'台。”他把这个意思告诉了他的下属苏轼,请他写文章记下建台的事情。

我答复陈公说:“事物的破败或兴盛、完成或毁坏,是不能预料到的。从前,这里一片荒草野地,霜露遮盖,狐狸、毒蛇出没无常。在那时,哪里知道会有今天的一座凌虚台呢?破败或兴盛、完成或毁坏是交相更替以至无穷无尽的,那么,这个高台将来是否再变成荒草野地,也是不能预知的。我曾经与您登台远望,台的东面是秦穆公时修建的祈年宫、橐泉宫;南面是汉武帝时修建的长杨宫和五柞宫;北面就是隋代修建的仁寿宫、唐代修建的九成宫。猜想它们当时的盛况,那种宏伟奇丽的景象,和坚固而不可动摇的气势,岂只超过土台一百倍呢?但是,经过数代以后,想要看看它们大致的样子,却连破瓦断墙都不存在了,那些宏伟的建筑已经变成长满庄稼的田地和荆棘丛生的荒丘了,何况是这座土台呢?这座土台尚且不能凭着他的坚固与长久保留下来,何况人事方面的得失,官职的变迁呢?如果有的人想要以此向世人夸耀而且感到自足,那就错了。因为世上有足以依靠的东西,而不在于土台的存在或消失。”我向陈公说过之后,回来就写了这篇记文。

看了 阅读语段,完成题目。凌虚台记...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①号奋为万石君②子孙为小吏,来归谒,必朝服见之,不名③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在上前④乃  2020-04-06 …

1983年属猪的人2015年运程1983年的属猪人今年行正食神,大利表现,不要祈求收成.属猪女行正  2020-04-26 …

自择良方而食之,求出处吾表兄,人也.年三十而赴童子试,不中.逐改习拳脚,演武场上展一翎,中堂鼓.众  2020-06-10 …

狐假虎威(荆宣王问群臣曰..)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1.群臣莫对(对)2.虎求百兽而食之(求)3,子无  2020-06-13 …

李渔《闲情偶寄》饮馔部:谷食第二,求白话文翻译下面整段食之养人,全赖五谷.使天止生五谷而不产他物,  2020-06-18 …

食凫雁以秕邹穆公有令:食凫雁①必以秕,无得以粟②。于是仓无秕③而求易于民,二石粟而得一石秕。吏以为  2020-06-21 …

丰事母,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饮食必亲视,然后进.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之息,资遣之归  2020-06-26 …

翻译选自腐帛而火焚者,人闻之,必递相惊曰:“家之何处烧衣耶?”委余食而弃地者,人见之,必递相骇曰:  2020-07-03 …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求翻译求翻译,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驱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  2020-12-17 …

求英语介绍中国美食!楼主英语渣渣一个,但是毕业必须要修外教的英语课,不得不求助万能百度,求一篇英文介  2021-0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