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雪

题目详情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 )雪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全诗写得十分壮美.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使人产生这里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这首诗在艺术上善于映衬与妙用指代.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试想,如果是在风和日丽、山明水净的条件下行军,又怎能见出士气的昂扬坚强呢?适应氛围描写的需要,在押韵上采用了入声的韵脚,一、二、四句末一字入韵,“裂”、“折”、“雪”都是入声“屑”韵字,韵尾为舌尖音,收音短促,适宜于抒写或悲或壮的诗情.
  前两句的氛围描写与入声韵的选用,为抒写壮美的诗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映衬毕竟是陪宾,描写的成败,关键在于作为主体的三、四两句.后两句意在写人,却不正面写出,更不和盘托出,而只是拈出与人相关的二物——“横笛”、“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这种指代手法的运用,既节省了笔墨,又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的空间.军中物品无数,只写笛、旗二者,不仅出于只有笛声、红旗才会被远处发现,还因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见行军将士的精神.在写法上,先写“横笛闻声”,后写“红旗直上”,符合人们对远处事物的注意往往“先声后形”的一般习惯.特别巧妙的是“不见人”三字的嵌入.“闻声”而寻人,寻而“不见”,从而形成文势的跌宕,使末句的动人景象更为显豁地突入人们的眼帘之中.
  《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
看了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全场800米的环形运动场地,原来每隔5米一面彩旗,现在改为每隔8米插一面彩旗,不需要重新插的彩旗有  2020-04-26 …

为什么男人都希望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呢居然还有人认为外面么有彩旗就是没有面子,呵呵,我真的不  2020-05-13 …

公园有一排彩旗按三面黄旗两面红旗四面粉旗的顺序排小红看到这排旗的尽头是粉旗已知这彩旗不超过两百  2020-05-24 …

选出下列各项中字形有误的一项()A牢不可破老当益壮老调重弹老奸巨猾B老泪纵横老马识途老谋深算老少皆  2020-06-18 …

在一段公路的一侧插红旗.这段公路全长96米,原来每4米插一面红旗(两头都插),现在要改写成每6米插  2020-06-19 …

求这些诗句的作者和出处碧玉妆成一树高羌笛何须怨杨柳青海长云暗雪山日出江花红胜火银烛秋光冷画屏还有醉  2020-06-21 …

公倍数和公因数的思考题,在800米的环岛上,每隔50米插一面旗,后来有加了一些旗,就把旗的间距缩短  2020-07-06 …

公园里有一排彩旗,按2面红旗、3面黄旗、4面绿旗的顺序依次排列,小红看到这排旗子的最后1面是黄旗,  2020-07-06 …

(2011•漳州)公园里有一排彩旗,按2面红旗、3面黄旗、4面绿旗的顺序依次排列,小红看到这排旗子  2020-07-06 …

男人红旗不倒,彩旗飘飘,这样的说法对吗?男人红旗不倒,彩旗飘飘,这样的说法对吗?呵呵,都说男人有钱就  2020-1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