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实用类文本阅读。完成下列各题。院子里的杨绛先生严欣久一初识钱钟书、杨绛先生是在1988年夏。那年,我刚调回北京,院子里的月季花开得正艳,婆婆吴瀚将每种颜色的月季剪下一根

题目详情
实用类文本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院子里的杨绛先生
严欣久

     初识钱钟书、杨绛先生是在1988年夏。那年,我刚调回北京,院子里的月季花开得正艳,婆婆吴瀚将每种颜色的月季剪下一根,扎了一把,要我送给钱钟书、杨绛夫妇。两位老人非常高兴,笑吟吟地把我迎进了屋。钱先生说:“你送我们礼物,我们也要送礼物给你。”说着取出一本《围城》,用毛笔写上“欣久同志览存钱钟书奉”,杨绛先生送了我一本她的译作《小癞子》,是用圆珠笔签的字。我真是喜出望外,连声道了好几声谢谢。见两位老人如此平易近人,我提出有机会想写写他们。这时,钱先生显得有些严肃起来,郑重地说:“不要,我们是朋友,不要搞这套东西。”我这才知道,他们谢绝一切采访,以集中精力做该做的事。
     《我们仨》出版后,引起了读者的关注。出于对杨先生的尊重,有几天杨先生家的电话快打爆了,这位92岁的老人感到很疲惫。7月5日,她本要吃完晚饭散步时顺便到我家,看望一下我婆婆,并取一张她要的报纸,可那晚,她没来。阿姨来取报纸时说,杨先生太累了,一天接了太多的电话,又忙着查出班社要的资料,就不出来了。我们都很理解,也并未在意,谁知第二天晚上,杨先生在阿姨的陪同下真的来看望她的老学友了。我们说她客气,她则说,说了的事一定要做到。两位老人手拉着手坐到了一起,我和婆婆称赞《我们仨》写得好,真挚、感人,特别是第二部分最艺术化,非常打动人心。杨先生连声说:“谢谢,谢谢你们欣赏这本书。”
      《我们仨》面世前,我在报上看来部分摘登,其中写道1949年,钱扬夫妇应聘于清华,杨先生考虑到爱女钱媛身体羸弱,需要恢复,决定让她休学,自己来教她初中的课程。我感到这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杨先生是个文人,数理化也能教得了么?恰好那天看了文章,散步时遇见了杨先生,便问她,“您让钱媛休学,自己给她当老师,您年轻的时候理科一定很好吧?”杨先生笑了,说:“我上学的时候,家里人和老师都认为我是学理科的料呢,后来我选择了文科,老师们都感到很遗憾。”“那您为什么要从文呢?”“因为我喜欢文学,喜欢读书,而我父亲主张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杨先生的父亲杨荫杭就是江南有名的才子,精通音韵学,并是一位著名的律师,思想民主、激进,家传的博学,培养出杨先生这样的才女。“只要我对什么书表示兴趣,我父亲就把那部书放在我书桌上,假如我长期不读,那部书就不见了……”
      杨先生记忆力惊人,对北京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张勋复辟”、“五•四”运动都还有印象,尽管当时她还是个小孩子,由于她的父亲经常在家议论时政,在她幼小的心里也早早地萌发了民主与科学的种子。
      杨先生很注意锻炼,只要天气好,她一定会出来走走。院子里的人说她能活130岁,她听了笑笑说:“活那么久太苦。”可见她对生死的豁达。
      杨先生散步时,遇上人总是笑眯眯地打招呼。她对小孩子尤为喜爱,见了孩子会停下脚步,与他们玩玩,遇上院子里的绿化员工,她也会提个建议,指出哪些树的布局不够合理,相互遮挡阳光,枝叶枯萎了,应该梳理,体力好的时候,杨先生有时也会走出院子,看休闲的老人放风筝,也要亲手放一放。
      我还知道的一件事就是,杨先生全力完成了钱先生的遗著遗稿出版善后之事,就捐出毕生积蓄给清华,设立了“好读书”基金,以激励好读书的年轻人,使好读书的精神永远承传下去。这里,我想引用一段杨先生《回忆我的父亲》的文字,以彰显杨先生的读书精神。“父亲一次问我:‘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我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我说,‘一星期都白活了……’”至今,她依然如此。
(摘自《中国艺术报》,有删节)
(1)下面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___
A.钱钟书夫妇拒绝接受采访,是因为他们认为朋友之间应该以诚相待,搞这套东西太虚伪。
B.《我们仨》出版后,杨绛先生家的电话被打爆了,表明读者对杨绛先生很是尊重。
C.本文介绍杨绛先生的父亲,不进丰富了传记的内容,更主要的是说明了杨先生成功的原因。
D.杨绛先生从小就具有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即使年代很是久远,对北京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记忆犹新。
(2)这篇传记没有介绍传主文学方面的巨大成就,只选取生活中的几件小事来写并以“院子里的杨绛先生”为题,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3)杨绛先生在文中体现的“读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传主的人生及经历;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A项,他们谢绝一切采访,以集中精力做该做的事.B项,不只是尊重,还有对书籍的关注和喜爱.D项,不是记忆犹新而是“对北京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张勋复辟’‘五•四’运动都还有印象”.
(2)此题考查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基本能力能力.该题实际上是考查选材在传记文学中的作用,此类题一般要从材料所表现的传主精神品格、材料给读者的印象等角度分析作答.传记选取的材料虽是一些生活小事,却表现出了杨绛的人格魅力,自然起着以小见大的作用.在传记文本中,选取生活中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小事,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给人以真实感和亲切感.以“院子里的杨绛先生”为题用生活中的细节部分彰显人物独特的性格,结构严谨细致,同时交代了传主的时间、地点,丰满了杨绛先生的人物形象.
(3)此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基本能力.此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可首先从传记文本中概括出杨绛有哪些读书精神,如为了有更多的时间读书,杨绛拒绝采访等.然后根据自己对现实生活中对读书精神的感悟和理解,举出一两个具体事例,并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答案:
(1)C
(2)①以小见大.从杨绛的生活小事中选材,凸显了杨绛的人格魅力;结构严谨,事件真实感人,吸引读者阅读.(2分).②这篇传记的标题是“院子里的杨绛先生”,交代了传主事件的发生地点,点应全文,暗示了传主不计名利、平易近人的性格特征.(2分)
(3)①心无旁骛的读书精神.(2分)为了有更多的时间读书,杨绛拒绝采访.(1分)联系自身实际(2分)②时时刻刻读书,以读书为乐的读书精神.(2分)上学的时候喜欢读书,一星期不读书等于白活(1分)联系自身实际(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