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为何说天下柔者莫过于水,而能攻坚者又莫胜于水?这是一个十分值得思考的问题
题目详情
为何说天下柔者莫过于水,而能攻坚者又莫胜于水?
这是一个十分值得思考的问题
这是一个十分值得思考的问题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因之,老子守柔为了刚强和“处上”,“至柔”为了“至坚”,为了“攻坚强”;“无为”为了“无不为”,庄子同之.庄子的“柔”,更以无限的力量和冲天的气势为内蕴,以俯视宇内为高度,所以《庄子》第一篇谈的是“逍遥游”,其游固逍遥,然“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背“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庄,敢于“非汤武而薄周孔”,敢于嘲弄贵公子锺会至遭杀身之祸而不惜.阮籍学老、庄,敢于装醉酒而拒绝帝王的拉拢,敢于长叹“时无英雄,而使竖子成名”.直到唐代李白学老、庄,仍不失为豪迈气概和傲岸作风,他们的作品都不曾有过软弱柔媚之气.唐人之前的画,线条虽然是柔而圆的,但却内含至大至刚之气,包蕴着蓬勃的生命力量.宋元人学老、庄,外柔已向内渗透,但内在的生命律动仍跃跃欲试.而明清人学老、庄,早已失去了老、庄的内在本质,只见柔媚而不见刚强了,这在董其昌和“四王”的画中皆可见到.正是时代精神使然.
即使不刚强、不反抗,仍然动辄被腰斩、杀头、批颊、掼死,召之即来,驱之又必须即去,叹一口气都有文字狱等待.为了生存,如前所述,士人们既失去了刚性,又失去了韧性,因而形之于“态”(文学艺术作品),何来刚强?所以,早期的“柔”和后期的“柔”大为不同:早期的“柔”是柔中见刚,后期的“柔”则是柔软无骨而萎靡了.
淡:老、庄的“淡”固然指自然无所饰,也就是“朴”,朴而不能巧,《庄子》云:“吾师乎,吾师乎……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外,《庄子》的“淡”还有纯、静、明白之意,《庄子》云:“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明白入素,无为复朴.”则早期的“淡”都有自然无饰、纯、静、明白之意.金人元好问说陶渊明的诗“老翁岂作诗,真写胸中天”.黄山谷《题子瞻画竹石》云“东坡老人翰林公,醉时吐出胸中墨”.这在早期的文学作品和绘画作品中触目可见.但后期的“淡”虽然看上去似自然无饰,然而刻意追求的“淡”却无法掩饰,完全靠技巧刻画而成.前期的“淡”,犹如大自然中的真山真水;后期的“淡”,却如花园中的假山假水,固然也追求和真山真水相同,而人们在相同中却能看出不同.当然,后者的技巧比前者要高得多.董其昌、“四王”的画技巧皆高于前人,但人们在其画中仅见技巧,而见不到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如果说后者有精神状态,那只是一种萎靡的精神状态.像恽南田算是真正的隐士了,他的画以“淡”为特色,但却可以看出是高度的技巧而成就的“淡”,非自然而然的淡.
远:逸士之所以成为隐士,是因为他们远离政权,远离官场,他们或不愿爬上高处,或从高处退下来,都立在“远”处,“心远地自偏”,心远,其诗其画也自有“远”的感觉.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王维的“开门雪满山”,都给人“远”的感觉.我曾写过《诗有“三远”》一文,说:“陶渊明‘悠然见南山’是平远,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是高远,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是深远.”而隐士们的“远”只是“平远”,鲜有“高远”和“深远”.具有隐逸思想的画家画山水也只求“平远”一种.元明清的画家甚至视“高远”和“深远”为压抑和险危,几乎所有的山水画都是“平远”之景.黄公望、吴镇、倪云林等尤甚.影响所至,无隐逸思想的画家也都向“平远”方面发展了.其实,“高远”和“深远”更有气势,而隐士们(包括隐于朝、市的“隐士”)“百年心事归平淡”,只在“平淡”上着眼,“平远”更近于“平淡”.他们还要“化刚劲为柔和,变雄浑为潇洒”,连“刚劲”和“雄浑”都要反对,因为这和“平远”、“平淡”不合,平远给人以“冲融”、“冲淡”的感觉,不会给人的精神带来任何压迫和刺激.一般说来,“平远”的用墨较淡,只画中景和远景,鲜画近景,淡而远,平而和,在平和、淡远中把人的情绪思维也引向“远”和“淡”的境界,这更符合隐逸之士的精神状态,也是山水画在艺术上更成熟的境界.
最后还要谈一个问题.历来学者对隐士都是持反对态度的,认为隐士逃避现实,应负国家衰亡之责.当然,隐逸不宜提倡,年轻人隐逸不仅不宜提倡,还应加以反对.但隐逸者所创造出灿烂丰富的文化却不容否定.而且,隐逸的根源在政治浑浊和强权统治,应该鞭挞的正是这一批独夫民贼和卑鄙之徒.《南史·隐逸》有云:“夫独往之人,皆禀偏介之性,不能摧志屈道,借誉期通.若使夫遇见信之主,逢时来之运,岂其放情江海,取逸丘樊?不得已而然故也.”天下事,能努力的,当然应该努力,但有时是努力而无济于事的.苏东坡《大臣论》有云:“天下之势,在于小人,君子之欲击之,不亡其身,则亡其君.”结论曰:“非才有不同,所居之势然也.”
即使不刚强、不反抗,仍然动辄被腰斩、杀头、批颊、掼死,召之即来,驱之又必须即去,叹一口气都有文字狱等待.为了生存,如前所述,士人们既失去了刚性,又失去了韧性,因而形之于“态”(文学艺术作品),何来刚强?所以,早期的“柔”和后期的“柔”大为不同:早期的“柔”是柔中见刚,后期的“柔”则是柔软无骨而萎靡了.
淡:老、庄的“淡”固然指自然无所饰,也就是“朴”,朴而不能巧,《庄子》云:“吾师乎,吾师乎……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外,《庄子》的“淡”还有纯、静、明白之意,《庄子》云:“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明白入素,无为复朴.”则早期的“淡”都有自然无饰、纯、静、明白之意.金人元好问说陶渊明的诗“老翁岂作诗,真写胸中天”.黄山谷《题子瞻画竹石》云“东坡老人翰林公,醉时吐出胸中墨”.这在早期的文学作品和绘画作品中触目可见.但后期的“淡”虽然看上去似自然无饰,然而刻意追求的“淡”却无法掩饰,完全靠技巧刻画而成.前期的“淡”,犹如大自然中的真山真水;后期的“淡”,却如花园中的假山假水,固然也追求和真山真水相同,而人们在相同中却能看出不同.当然,后者的技巧比前者要高得多.董其昌、“四王”的画技巧皆高于前人,但人们在其画中仅见技巧,而见不到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如果说后者有精神状态,那只是一种萎靡的精神状态.像恽南田算是真正的隐士了,他的画以“淡”为特色,但却可以看出是高度的技巧而成就的“淡”,非自然而然的淡.
远:逸士之所以成为隐士,是因为他们远离政权,远离官场,他们或不愿爬上高处,或从高处退下来,都立在“远”处,“心远地自偏”,心远,其诗其画也自有“远”的感觉.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王维的“开门雪满山”,都给人“远”的感觉.我曾写过《诗有“三远”》一文,说:“陶渊明‘悠然见南山’是平远,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是高远,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是深远.”而隐士们的“远”只是“平远”,鲜有“高远”和“深远”.具有隐逸思想的画家画山水也只求“平远”一种.元明清的画家甚至视“高远”和“深远”为压抑和险危,几乎所有的山水画都是“平远”之景.黄公望、吴镇、倪云林等尤甚.影响所至,无隐逸思想的画家也都向“平远”方面发展了.其实,“高远”和“深远”更有气势,而隐士们(包括隐于朝、市的“隐士”)“百年心事归平淡”,只在“平淡”上着眼,“平远”更近于“平淡”.他们还要“化刚劲为柔和,变雄浑为潇洒”,连“刚劲”和“雄浑”都要反对,因为这和“平远”、“平淡”不合,平远给人以“冲融”、“冲淡”的感觉,不会给人的精神带来任何压迫和刺激.一般说来,“平远”的用墨较淡,只画中景和远景,鲜画近景,淡而远,平而和,在平和、淡远中把人的情绪思维也引向“远”和“淡”的境界,这更符合隐逸之士的精神状态,也是山水画在艺术上更成熟的境界.
最后还要谈一个问题.历来学者对隐士都是持反对态度的,认为隐士逃避现实,应负国家衰亡之责.当然,隐逸不宜提倡,年轻人隐逸不仅不宜提倡,还应加以反对.但隐逸者所创造出灿烂丰富的文化却不容否定.而且,隐逸的根源在政治浑浊和强权统治,应该鞭挞的正是这一批独夫民贼和卑鄙之徒.《南史·隐逸》有云:“夫独往之人,皆禀偏介之性,不能摧志屈道,借誉期通.若使夫遇见信之主,逢时来之运,岂其放情江海,取逸丘樊?不得已而然故也.”天下事,能努力的,当然应该努力,但有时是努力而无济于事的.苏东坡《大臣论》有云:“天下之势,在于小人,君子之欲击之,不亡其身,则亡其君.”结论曰:“非才有不同,所居之势然也.”
看了 为何说天下柔者莫过于水,而能...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爱莲说中考题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 2020-06-23 …
水中加盐能看见光路?为什么?水中加一点牛奶当然能看见光路。可是盐溶解在水中了,能显出光路?这是20 2020-06-23 …
持力层位于地下水以下,那么地勘给的承载力特征值是考虑水的影响了吗?计算地基反力的时候,如果不考虑地 2020-07-06 …
我要一些题目难度适中考基本例如绝对值a=3绝对值b=5绝对值a-b=b-a求a+b=多少这类的问题另 2020-12-03 …
房地产估价师考题求解答.考试某估价报告中采用收益法评估估价对象价值,估价结果偏高,其原因可能(单选题 2020-12-13 …
(2013•溧水县一模)在去年的实验操作及理论考试中,小林同学抽签选中的两道考题是:考题Ⅰ:用给定的 2020-12-23 …
历史唯物主义达人进.1.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句话是不是对的,不是说人生的价值是贡献和索取的 2020-12-31 …
图1示意某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 2021-01-08 …
试卷上的思考题水果店运来两筐苹果共60千克,如果将甲筐苹果的3/7装入乙筐,这是甲乙两筐苹果的重量比 2021-01-21 …
这是我今天的中考题,觉得怪别扭的烧10kg水,温度从20℃到80℃,时间六分钟,煤炉烧了2kg的煤, 2021-0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