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其他-->
1.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2.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
题目详情
1.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2.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3.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4.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1)用“不料”的地方也可用“但是”,但是“不料”更好。为什么?
(2)第2层作用是什么?
(3)第3层中提到汤恩伯,目的是什么?
(4)第4层中又提到汤恩伯,其目的是什么?
2.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3.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4.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1)用“不料”的地方也可用“但是”,但是“不料”更好。为什么?
(2)第2层作用是什么?
(3)第3层中提到汤恩伯,目的是什么?
(4)第4层中又提到汤恩伯,其目的是什么?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用“不料”的地方也可用“但是”,但是“不料”更好。为什么?
答:因为“不料……又……”一句充满了嘲讽。汤恩伯本来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且全军覆没,狼狈不堪。敌军的“不料”正显出了我军的神勇。
(2)第2层作用是什么?
答:这段文字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两个原因。这种议论既交代了我军胜利、敌军失败的政治是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答:因为“不料……又……”一句充满了嘲讽。汤恩伯本来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且全军覆没,狼狈不堪。敌军的“不料”正显出了我军的神勇。
(2)第2层作用是什么?
答:这段文字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两个原因。这种议论既交代了我军胜利、敌军失败的政治是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看了 1.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已,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胜, 2020-04-26 …
谁来帮忙解释一下这两句话1.皆知敌之仇,而不知为益之尤;皆知敌之害,而不知为益之大2.天之于君,厌 2020-06-15 …
《清议报》(1898年12月创刊)在第16册发表的时政评论中说:“岂不知寡不可敌众,若不可敌强哉! 2020-06-30 …
《清议报》(1898年2月创刊)在第16册发表的时政评论中说:“岂不知寡不可敌众,弱不可敌强哉!然 2020-06-30 …
孙子兵法之困惑一孙子兵法曰:夫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又云:故用兵之法 2020-07-05 …
《清议报》在第16册发表的时政评论中说:“岂不知寡不可敌众,弱不可敌强哉!然处于爱国之心,忍之无可 2020-07-08 …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什么意思 2020-07-08 …
下列句子中加粗、加下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平常)B.恐汝不能敌之(把… 2020-07-08 …
《清议报》(1898年12月创刊)在第16册发表的时政评论中说:“岂不知寡不可敌众,弱不可敌强哉!然 2020-12-17 …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 2020-1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