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宋)智圆
材料2:“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章句》
材料3:王守仁:“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2)材料2主要体现了朱熹怎样的观点?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3)材料3主要阐述了王守仁的什么观点?
(4)材料1对材料2、3有何影响?
分 析:
第(1)问应依据材料“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可见材料中叙述了儒家、道教和佛教的主张,其论证的结论是“三教之大,其不可遗”这反应了三教合一;第(2)问,材料中反映出的是“格物致知”应紧扣朱熹“格物致知”作答,其目的在于“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第(3)问注意从材料3中获取有效信息“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可知理在心中,人们所要做的是,扩充良知,推挤万物,即“致良知”的观点;第(4)问应归纳“理学”的形成,理学是由于佛道冲击,儒学大师吸收佛道两教的思想,用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考点:
理学出现的背景、含义、理学家主张
点评:
该题考查了涉及宋明理学的基本知识。宋明理学中的常考点有:背景、主张、影响。其中背景,需要注意“三教合一”与“儒学危机”;主张,需要关注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影响,需要从积极消极两方面把握。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绝对值-5的绝对值在数轴上的意义表示()的点与原点(即表示0的点)之间的距离绝对值 2020-04-27 …
古诗中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他们的句数和字数如下:五言绝句四句诗每句5个字七言绝句四句诗每句7个字 2020-06-11 …
材料: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 2020-07-01 …
两道大学热力学思考题“理想气体在恒外压下绝热膨胀,因为恒外压,所以Qp=△H;又因绝热,所以Qp= 2020-07-05 …
一道数学题古诗中,五言绝句是4句诗,每句5个字;七言绝句也是4句诗,但是每句7个字.有一本诗集,其 2020-07-30 …
两个不相等的有理数,绝对值可以是相等的这句话对吗ab为有理数,若a>IbI,则a>b这句话对吗两个有 2020-11-26 …
反物质运动是否产生热量呢?既然物质运动产生热量所以实现不了绝对零度,那反物质运动如果不产生热量那么在 2020-12-20 …
-(+5)的绝对值是(-365)的绝对值的相反数是绝对值最小的有理数是绝对值小于1的有理数有个;绝对 2020-12-31 …
如果两个有理数的积小于0,和大于0,那么这两个有理数[]A.符号相反B.符号相反且绝对值相等C.符号 2021-01-22 …
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有()1,符号相反且绝对值相等的数互为相反数;2,一个数的绝对值越大,表示它的点在 2021-0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