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唐。岑参①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②苍生应未休。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

题目详情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
唐。岑参①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②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注]①大历四年(769),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此时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②其那:怎奈。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___
A.首联“三度为郎”“一从出守”两句自叙平生,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这里说“三”是言其为多数,且与下文“五”字不重复。
B.颔联承首联诉平生感慨,“长不用”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流露出作者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
C.颈联“客舍秋风今又起”,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写出了诗人寄居成都客舍的情景,融凄凉的情感于萧瑟的秋景之中。
D.尾联“江上蝉鸣空满耳”,以景结情,动静结合,“空满耳”与杜甫《蜀相》“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空”都是“白白的,徒然”之意。
E.本诗为诗人在成都客舍向幕中诸公倾诉情怀之作,叙事抒情,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读来不禁令人唏嘘长叹。
(2)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___。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B 项“流露出作者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说法错误,不是“不敢抱怨”,而是不必要抱怨,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苍生未休”,诗人不安.D项“动静结合”说法错误,“上蝉鸣”写动,没有静.
(2)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本题作答时要抓住 “三度为郎”“一从出守”“长不用”“便白头”“岁月如流水”“秋风今又起”“心事向谁论”“蝉鸣空满耳”等关键词句.

答案:
(1)BD
(2)①抒发了诗人有济世之志,却壮志难酬的悲愤.“三度为郎”“一从出守”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饱含“生平未得意”的感叹.②体现了诗人不能得到“圣主”的重用,却能关心“苍生”的忧国忧民的情怀.“长不用”指长期未被重用,但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百姓未能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诗人不安.③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年老体衰的悲叹.“便白头”“岁月如流水”“秋风今又起”三句悲叹时光流逝,也是悲叹自己年老体衰.④表现了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心事向谁论”“蝉鸣空满耳”表现了诗人有满腹心事,却无处倾诉的凄凉.

参考译文:
作过几任郎官便已白头,自从来到州县已过五秋.
别说圣明君主长不任用,怎奈天下百姓令人生忧!
看那人间岁月好似流水,客舍之中又见秋风飕飕.
不知满腹心事向谁倾诉,空听江上蝉声吵嚷不休!

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自叙平生.“三度为郎”,“一从出守”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诗人本有济世之志,“为郎”和“出守”在诗人看来是难以施展抱负的.“便白头”说时光之快,有“功业悲后时,光阴叹虚掷”的意思.其中包含“生平未得意”的感叹.以沉重的叹息引起全诗.
诗的次二句承首联倾诉平生感慨.“长不用”不仅指嘉州刺史秩满后未受叙用,更主要的还是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从未被重用过.但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苍生未休”,诗人不安.“四海犹未安,一身无所适”,对“圣主”,诗人不能无怨,对“苍生”,诗人不能不忧,格调更为沉重.
第五、六句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则是“悲秋”.对春光而兴叹,见秋风而生悲,看似悲叹时光流逝,实则悲叹壮志未酬、平生失意,从而转出正意.
诗的最后两句为诗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时至暮年,处境维艰.“穷苍草转深,闭门日将夕”(同上),满腹心事,无处倾诉,虽有江上蝉声满耳,却不仅不能排遣思绪,倒反更引出无穷愁烦,恰烘托出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诗歌遂在这种更为凄切沉重的情调中结束.
这首诗向故友倾诉情怀,概括了诗人的一生,尤其突出了晚景的凄凉,实为追悼平生之作,写得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真实地传达出一个关心国事却有志难展的封建文人暮年的沉重悲哀.
看了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