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的“天寒白屋贫”是什么意思?
题目详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的“天寒白屋贫”是什么意思?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日暮苍山远”,“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白屋”,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历来解释不同,主要分歧是在对“归”的理解上.一种意见认为“归”是诗人的来到,诗人在迷漫风雪中忽然找到投宿处,如“宾至如归”一般.另一种意见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关键是诗人的立足点在哪里.前者,诗人是在“白屋”外,在风雪途中;后者,诗人在“白屋”内,或前两句在屋外,后两句在屋内.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诗的开端,以“日暮苍山远”五个字勾画出一个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面.诗句中并没有明写人物,直抒情思,但使读者感到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现纸上.这里,点活画面、托出诗境的是一个“远”字.它给人以暗示,引人去想象.从这一个字,读者自会想见有人在暮色来临的山路上行进,并推知他的孤寂劳顿的旅况和急于投宿的心情.接下来,诗的次句使读者的视线跟随这位行人,沿着这条山路投向借宿人家.“天寒白屋贫”是对这户人家的写照;而一个“贫”字,应当是从遥遥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成的印象.上句在“苍山远”前先写“日暮”,这句则在“白屋贫”前先写“天寒”,都是增多诗句层次、加重诗句分量的写法.漫长的山路,本来已经使人感到行程遥远,又眼看日暮,就更觉得遥远;简陋的茅屋,本来已经使人感到境况贫穷,再时逢寒冬,就更显出贫穷.而联系上下句看,这一句里的“天寒”两字,还有其承上启下作用.承上,是进一步渲染日暮路遥的行色;启下,是作为夜来风雪的伏笔.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只用了十个字,已经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写得神完气足了.后两句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的是借宿山家以后的事.在用字上,“柴门”上承“白屋”,“风雪”遥承“天寒”,而“夜”则与“日暮”衔接.这样,从整首诗来说,虽然下半首另外开辟了一个诗境,却又与上半首紧紧相扣,不使读者感到上下脱节.但这里,在承接中又有跳越.看来,“闻犬吠”既在夜间,山行劳累的旅人多半已经就寝;而从暮色苍茫到黑夜来临,从寒气侵人到风雪交作,从进入茅屋到安顿就寝,中间有一段时间,也应当有一些可以描写的事物,可是诗笔跳过了这段时间,略去了一些情节,即使诗篇显得格外精炼,也使承接显得更加紧凑.诗人在取舍之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如果不下这番剪裁的功夫,也许下半首诗应当进一步描写借宿人家境况的萧条,写山居的荒凉和环境的静寂,或写夜间风雪的来临,再不然,也可以写自己的孤寂旅况和投宿后静夜所思.但诗人撇开这些不去写,出人意外地展现了一个在万籁俱寂中忽见喧闹的犬吠人归的场面.这就在尺幅中显示变化,给人以平地上突现奇峰之感.
就写作角度而言,前半首诗是从所见之景着墨,后半首诗则是从所闻之声下笔的.因为,既然夜已来临,人已就寝,就不可能再写所见,只可能写所闻了.“柴门”句写的应是黑夜中、卧榻上听到的院内动静:“风雪”句应也不是眼见,而是耳闻,是因听到各种声音而知道风雪中有人归来.这里,只写“闻犬吠”,可能因为这是最先打破静夜之声,也是最先入耳之声,而实际听到的当然不只是犬吠声,应当还有风雪声、叩门声、柴门启闭声、家人回答声,等等.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
诗写到这里,含意不伸,戛然而止,没有多费笔墨去说明倾听这些声音、构想这幅画面的借宿之人的感想,但从中透露的山居荒寒之感,由此触发的旅人静夜之情,都不言自见,可想而知了.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历来解释不同,主要分歧是在对“归”的理解上.一种意见认为“归”是诗人的来到,诗人在迷漫风雪中忽然找到投宿处,如“宾至如归”一般.另一种意见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关键是诗人的立足点在哪里.前者,诗人是在“白屋”外,在风雪途中;后者,诗人在“白屋”内,或前两句在屋外,后两句在屋内.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诗的开端,以“日暮苍山远”五个字勾画出一个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面.诗句中并没有明写人物,直抒情思,但使读者感到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现纸上.这里,点活画面、托出诗境的是一个“远”字.它给人以暗示,引人去想象.从这一个字,读者自会想见有人在暮色来临的山路上行进,并推知他的孤寂劳顿的旅况和急于投宿的心情.接下来,诗的次句使读者的视线跟随这位行人,沿着这条山路投向借宿人家.“天寒白屋贫”是对这户人家的写照;而一个“贫”字,应当是从遥遥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成的印象.上句在“苍山远”前先写“日暮”,这句则在“白屋贫”前先写“天寒”,都是增多诗句层次、加重诗句分量的写法.漫长的山路,本来已经使人感到行程遥远,又眼看日暮,就更觉得遥远;简陋的茅屋,本来已经使人感到境况贫穷,再时逢寒冬,就更显出贫穷.而联系上下句看,这一句里的“天寒”两字,还有其承上启下作用.承上,是进一步渲染日暮路遥的行色;启下,是作为夜来风雪的伏笔.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只用了十个字,已经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写得神完气足了.后两句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的是借宿山家以后的事.在用字上,“柴门”上承“白屋”,“风雪”遥承“天寒”,而“夜”则与“日暮”衔接.这样,从整首诗来说,虽然下半首另外开辟了一个诗境,却又与上半首紧紧相扣,不使读者感到上下脱节.但这里,在承接中又有跳越.看来,“闻犬吠”既在夜间,山行劳累的旅人多半已经就寝;而从暮色苍茫到黑夜来临,从寒气侵人到风雪交作,从进入茅屋到安顿就寝,中间有一段时间,也应当有一些可以描写的事物,可是诗笔跳过了这段时间,略去了一些情节,即使诗篇显得格外精炼,也使承接显得更加紧凑.诗人在取舍之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如果不下这番剪裁的功夫,也许下半首诗应当进一步描写借宿人家境况的萧条,写山居的荒凉和环境的静寂,或写夜间风雪的来临,再不然,也可以写自己的孤寂旅况和投宿后静夜所思.但诗人撇开这些不去写,出人意外地展现了一个在万籁俱寂中忽见喧闹的犬吠人归的场面.这就在尺幅中显示变化,给人以平地上突现奇峰之感.
就写作角度而言,前半首诗是从所见之景着墨,后半首诗则是从所闻之声下笔的.因为,既然夜已来临,人已就寝,就不可能再写所见,只可能写所闻了.“柴门”句写的应是黑夜中、卧榻上听到的院内动静:“风雪”句应也不是眼见,而是耳闻,是因听到各种声音而知道风雪中有人归来.这里,只写“闻犬吠”,可能因为这是最先打破静夜之声,也是最先入耳之声,而实际听到的当然不只是犬吠声,应当还有风雪声、叩门声、柴门启闭声、家人回答声,等等.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
诗写到这里,含意不伸,戛然而止,没有多费笔墨去说明倾听这些声音、构想这幅画面的借宿之人的感想,但从中透露的山居荒寒之感,由此触发的旅人静夜之情,都不言自见,可想而知了.
看了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的“天寒白...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雪是什么形状的雪是白色.但是它是什么形状.是圆的吗》? 2020-05-13 …
雪真的是水的固体形态吗雪如果和冰一样是水的固体形态,为什么冰是无色,而雪是白色的呢? 2020-05-17 …
敬重卑微1、请把文中的的设问句用“——”划出2、蚂蚁是黑的、雪是白的,在第4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把 2020-06-13 …
蚂蚁是黑的,雪是白的,在第④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把“抱成黑团”的蚂蚁比作“雪球”?①我偶然读到一篇 2020-06-22 …
一、(从四个答案中选取唯一的正确答案填到右边空格内,每题2分,1.下列语句中是真命题的为()A.我 2020-07-04 …
1."与净化了的大自然喁喁对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雪是白的.我们经常用”白雪“来描写一些很白的 2020-11-20 …
如果有人问:“雪是什么颜色的?”你一定会不加思索地回答:“雪是白色的.”其实并不尽然.例如,我国西 2020-11-29 …
我是说在燃烧东西的时候的白烟.还有为什么会有黑烟1.为什么雪是白的(我觉得是雪把阳光全部反射回太空. 2021-01-17 …
雪的含义雪是白色的,而一旦被温暖融化了就是透明的了谁能跟我说下雪象征着什么,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2021-01-17 …
仿写:我心存感激,因为让我知道山是绿的,海是蓝的,雪是白的,太阳是红的. 2021-0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