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的(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什么哲理意义
题目详情
鲍照 拟行路难其四中的(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什么哲理意义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篇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泻水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这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人间社会的某种哲理.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正如沈确士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而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然而,“举杯销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了.这口吻,这笔调,反倒愈加透露出那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这就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诗的结穴,才逼出真情的吐露.“心非木石岂无感”,是呵,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岂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应当说,此刻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成最大密度,似乎达到了随时都可能爆炸的程度.不尽情渲泻,不放声歌唱,已不足以倾吐满怀的愁苦了.然而,出人意料,下面出现的竟是一声低沉的哀叹:“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的灵魂.不难想见,对于寒微士人的压抑,已经到了敢怒而不敢言,令人道路以目的地步!人们要呼不能呼,要喊不得喊,只能忍气吞声,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肚里,该是人间多么大的不幸呵!作者有着正确的感知,读者亦有正确的感应.这不幸从何而来,已尽在言外,全可理喻的了.所以,回顾前文,那“人生亦有命”的话题,也只能看作是诗人在忍气吞气,无可奈何之下的一句愤激之词罢了.
从读者的审美心理角度来说,本诗主旨启人思索,耐人品味.从作者的表达情感方式来说,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前人王船山曾评论此诗说:“先破除,后申理,一俯一仰,神情无限.”沈确士曾说:“妙在不曾说破”.这都准确地指明了本诗的艺术特点.伴随感情曲折婉转的流露,五、七言诗句错落有致地相互搭配,韵脚由“流”、“愁”到“难”、“言”灵活的变换,这一切,便自然形成了全诗起伏跌宕的气势格调.钟嵘《诗品》曾批评鲍照“不避危仄,颇伤清雅之调”,岂不知,这恰是鲍照诗作独具艺术特色之所在.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篇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泻水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这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人间社会的某种哲理.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正如沈确士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而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然而,“举杯销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了.这口吻,这笔调,反倒愈加透露出那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这就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诗的结穴,才逼出真情的吐露.“心非木石岂无感”,是呵,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岂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应当说,此刻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成最大密度,似乎达到了随时都可能爆炸的程度.不尽情渲泻,不放声歌唱,已不足以倾吐满怀的愁苦了.然而,出人意料,下面出现的竟是一声低沉的哀叹:“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的灵魂.不难想见,对于寒微士人的压抑,已经到了敢怒而不敢言,令人道路以目的地步!人们要呼不能呼,要喊不得喊,只能忍气吞声,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肚里,该是人间多么大的不幸呵!作者有着正确的感知,读者亦有正确的感应.这不幸从何而来,已尽在言外,全可理喻的了.所以,回顾前文,那“人生亦有命”的话题,也只能看作是诗人在忍气吞气,无可奈何之下的一句愤激之词罢了.
从读者的审美心理角度来说,本诗主旨启人思索,耐人品味.从作者的表达情感方式来说,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前人王船山曾评论此诗说:“先破除,后申理,一俯一仰,神情无限.”沈确士曾说:“妙在不曾说破”.这都准确地指明了本诗的艺术特点.伴随感情曲折婉转的流露,五、七言诗句错落有致地相互搭配,韵脚由“流”、“愁”到“难”、“言”灵活的变换,这一切,便自然形成了全诗起伏跌宕的气势格调.钟嵘《诗品》曾批评鲍照“不避危仄,颇伤清雅之调”,岂不知,这恰是鲍照诗作独具艺术特色之所在.
看了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的(泻水置...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冰心哲理小诗形式短小比喻新颖语言清丽请以成功的花诗为例试分析其比喻的精妙之处 2020-05-17 …
水的内部的压力(强)大小是其水深的一个方向的压力大小还是其水深的所有方向的压力大小之和? 2020-06-04 …
高20m的瀑布,1min内流下的水冲击水轮机后,其水流的能量有20%转变为电能,若发电的功率为20 2020-06-07 …
(10分)氯碱工业的原料饱和食盐水中含有一定量的铵根离子,在电解时会生成性质极不稳定的三氯化氮,容易 2020-11-02 …
(12分)氯碱工业的原料饱和食盐水中含有一定量的铵根离子,在电解时会生成性质极不稳定的三氯化氮,容易 2020-11-02 …
(2010•扬州模拟)氯碱工业的原料饱和食盐水中含有一定量的铵根离子,在电解时会生成性质极不稳定的三 2020-11-02 …
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长木块A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在其水平的上表面左端放一质量为m的滑块B,已知木块 2020-11-08 …
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长木块A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在其水平的上表面左端放一质量为m的滑块B,已知木块 2020-11-08 …
读某河流及其流域植被覆盖率与年平均径流循环量变化图,完成6~7题。6.该河流及其水系的主要补给方式是 2020-11-26 …
DMF中水分的测定我进的DMF水份含量一般在1‰到3‰之间如何用较简单的测定其水分的含量? 2020-1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