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夜雪①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注释①本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冬。诗人当时45岁,因上书论宰相遇刺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夜 雪①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释】①本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冬。诗人当时45岁,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任江州司马。
(1)本诗题为“夜雪”,作者是如何生动传神地描写夜雪的?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夜 雪①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释】①本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冬。诗人当时45岁,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任江州司马。
(1)本诗题为“夜雪”,作者是如何生动传神地描写夜雪的?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本题是对写作手法的考查.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从写作角度方面,进行解答.“衾枕冷”是触觉;“复见窗户明”是视觉;“时闻折竹声”是听觉.
(2)本题是根据诗歌描写的情景对诗人心境进行感悟.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诗歌中描写的景物进行分析.“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凄冷.
答案:
(1)触觉、视觉、听觉.
(2)抒发了诗人被贬之后的孤寂心情.诗人说已讶衾枕冷,一冷字,既是说对天气的感觉,更是说诗人的心境.尤其深夜知雪重,时闻折枝声,更写出了诗人彻夜无眠的孤寂心情.
译文: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2)本题是根据诗歌描写的情景对诗人心境进行感悟.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诗歌中描写的景物进行分析.“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凄冷.
答案:
(1)触觉、视觉、听觉.
(2)抒发了诗人被贬之后的孤寂心情.诗人说已讶衾枕冷,一冷字,既是说对天气的感觉,更是说诗人的心境.尤其深夜知雪重,时闻折枝声,更写出了诗人彻夜无眠的孤寂心情.
译文: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看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鲁迅的《孔乙己》是一篇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几个生活片段,塑造了 2020-06-09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太宗从农民战争中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他把君主和人民分别比作舟和水,“水能载 2020-07-28 …
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是实现伟大中国梦,谱写中华民族复兴梦的重要举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2020-11-05 …
一篇文章求感悟悲惨世界印度有一种深井里或云上面的东西撞击着人.在印度,我体会最深的,就是整个印度都被 2020-11-24 …
有人说,欧洲近世史之曙光,发自两大潮流,其一,希腊思想之复活,……其二,原始基督教复活。这“两大潮流 2020-11-28 …
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蒋方震说,欧洲近代史之曙光,发自两大潮流:其一,希腊思想复活……其二,原始基 2020-12-23 …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作者多次重复“最后一课”,每次出现这句话,用意不同,意义却一次比一次深刻 2020-12-29 …
欧洲近代之曙光,发自两大潮流,其一,希腊思想之复活,……其二,原始基督教复活。这“两大潮流”指的是A 2021-01-14 …
欧洲近代之曙光,发自两大潮流,其一,希腊思想之复活,……其二,原始基督教复活。这“两大潮流”指的是A 2021-01-14 …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鲁迅的《孔乙己》是一篇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几个生活片段,塑造了一 2021-0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