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太常博士曾公墓志铭王安石公讳易占,字不疑,姓曾氏,建昌南丰人。公以端拱己丑生,卒时庆历丁亥也。后卒之二年而葬,其墓在南丰之先茔。子男六人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太常博士曾公墓志铭
王安石 公讳易占,字不疑,姓曾氏,建昌南丰人。公以端拱己丑生,卒时庆历丁亥也。后卒之二年而葬,其墓在南丰之先茔。子男六人,晔、巩、牟、宰、布、肇,女九人。
始公以文章有名,及试于事,又愈以有名。临川之治,能而不以威,使恶人之豪帅其党数百人皆不复为恶。庄献太后用道士言作乾明观,匠数百人,作数岁不成。公语道士曰:“吾为汝成之。”为之捐其费太半,役未几而罢。如皋岁大饥,固请于州,而越海以籴,所活数万人。明年稍已熟,州欲收租赋如常,公独不肯听,岁尽而泰之县民有复亡者,独如皋为完。既又作孔子庙,讽县人兴于学。
后为信州知州诬,既仕不合,即自放,为文章十余万言,而《时议》十卷尤行于世。《时议》者,惩已事,忧来者,不以一身之穷而遗天下之忧。“其志不见于事则欲发之于文,其文不施于世则欲以传于后。后世有行吾言者,而吾岂穷也哉?”
宝元中,李元昊反,契丹亦以兵近边,天子忧之,诏天下有能言者皆勿讳。于是言者翕然论兵以进,公独谓“天下之安危顾吾自治不耳。吾已自治,夷狄无可忧者;不自治,忧将在于近,而夷狄岂足道哉?”即上书言数事,以为事不尔,后当如此,既而皆如其云。公之遭诬,人以为冤,退而贫,人为之忧也。而公所为十余万言,皆天下事,古今之所以存亡治乱,至其冤且困,未尝一以为言。
夫谏者贵言人之难言,而传者则有所不得言。读其略不失其详,后世其有不明者乎?公之事亲,心意几微,辄逆得之。好学不怠,而不以求闻于世。所见士大夫之丧葬二人,逆一人之柩以归,又育其孤;又一人者,宰相舅,尝为赞善大夫,死三十年犹殡,殡坏,公为增修,又与宰相书责使葬之。
(选自《唐宋八大家合集》,有删改)(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曾易占在庆历年间丁亥年去世,两年后才下葬,就埋葬在南丰县老家的祖坟里。
B.受灾次年,州里要求像往年一样收取租税,曾易占不肯执行,使如皋百姓免于逃荒。
C.面对叛军和边患,曾易占认为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我们能否和他们分开,独立自治。
D.曾易占曾经将一位去世的士大夫的灵柩迎回来安葬,并且养育那个人的遗孤。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临川之治,能而不以威,使恶人之豪帅其党数百人皆不复为恶。
②公之遭诬,人以为冤,退而贫,人为之忧也。
(4)曾易占在为政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太常博士曾公墓志铭
王安石 公讳易占,字不疑,姓曾氏,建昌南丰人。公以端拱己丑生,卒时庆历丁亥也。后卒之二年而葬,其墓在南丰之先茔。子男六人,晔、巩、牟、宰、布、肇,女九人。
始公以文章有名,及试于事,又愈以有名。临川之治,能而不以威,使恶人之豪帅其党数百人皆不复为恶。庄献太后用道士言作乾明观,匠数百人,作数岁不成。公语道士曰:“吾为汝成之。”为之捐其费太半,役未几而罢。如皋岁大饥,固请于州,而越海以籴,所活数万人。明年稍已熟,州欲收租赋如常,公独不肯听,岁尽而泰之县民有复亡者,独如皋为完。既又作孔子庙,讽县人兴于学。
后为信州知州诬,既仕不合,即自放,为文章十余万言,而《时议》十卷尤行于世。《时议》者,惩已事,忧来者,不以一身之穷而遗天下之忧。“其志不见于事则欲发之于文,其文不施于世则欲以传于后。后世有行吾言者,而吾岂穷也哉?”
宝元中,李元昊反,契丹亦以兵近边,天子忧之,诏天下有能言者皆勿讳。于是言者翕然论兵以进,公独谓“天下之安危顾吾自治不耳。吾已自治,夷狄无可忧者;不自治,忧将在于近,而夷狄岂足道哉?”即上书言数事,以为事不尔,后当如此,既而皆如其云。公之遭诬,人以为冤,退而贫,人为之忧也。而公所为十余万言,皆天下事,古今之所以存亡治乱,至其冤且困,未尝一以为言。
夫谏者贵言人之难言,而传者则有所不得言。读其略不失其详,后世其有不明者乎?公之事亲,心意几微,辄逆得之。好学不怠,而不以求闻于世。所见士大夫之丧葬二人,逆一人之柩以归,又育其孤;又一人者,宰相舅,尝为赞善大夫,死三十年犹殡,殡坏,公为增修,又与宰相书责使葬之。
(选自《唐宋八大家合集》,有删改)(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 A.役未几而罢 | 罢:完成 |
| B.讽县人兴于学 | 讽:劝勉 |
| C.天下之安危顾吾自治不耳 | 顾:只是 |
| D.而传者则有所不得言 | 传:传播 |
A.曾易占在庆历年间丁亥年去世,两年后才下葬,就埋葬在南丰县老家的祖坟里。
B.受灾次年,州里要求像往年一样收取租税,曾易占不肯执行,使如皋百姓免于逃荒。
C.面对叛军和边患,曾易占认为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我们能否和他们分开,独立自治。
D.曾易占曾经将一位去世的士大夫的灵柩迎回来安葬,并且养育那个人的遗孤。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临川之治,能而不以威,使恶人之豪帅其党数百人皆不复为恶。
②公之遭诬,人以为冤,退而贫,人为之忧也。
(4)曾易占在为政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D传,作传.译文为:作传的人却是有些内容不能写.
(2)C“解决办法就是我们能否和他们分开,独立自治”错误,面对叛军和边患,曾易占认为最重要的是自己国家内部安定.原文为“吾已自治,夷狄无可忧者;不自治,忧将在于近,而夷狄岂足道哉?”
(3)①“治”,治理;“能”,才干;“党”,部下;“帅”,率领.译文为:他治理临川的时候,凭才干而不用威势(强力),就让坏人(作奸犯科的人)的首领率领他的部下几百人都不再做坏事.
②“公之遭诬”,曾公遭遇诬陷;“以为”,认为;“退而贫”,退职以后陷入贫穷;“为”,替.译文为:曾公遭遇诬陷,人们认为(他)是冤枉的,(他)退职以后陷入贫穷,人们替他忧虑.
(4)找文中对应的句子,然后概括.“能而不以威”对应“有才干”,“既又作孔子庙”说明他“重视教育”,“公独谓”说明他“刚正不阿”,“讽县人兴于学”对应“爱民如子”.
答案:
1、D
2、C
3、①他治理临川的时候,凭才干而不用威势(强力),就让坏人(作奸犯科的人)的首领率领他的部下几百人都不再做坏事.
②曾公遭遇诬陷,人们认为(他)是冤枉的,(他)退职以后陷入贫穷,人们替他忧虑.
4、(4分)①以民为本(爱民如子);②刚正不阿;③重视教育;④富有谋略(有才干、有远见).(每点1分)
参考译文
曾公名叫易占,字不疑,姓曾,建昌南丰人.曾公在端拱年间己丑年出生,在庆历年间丁亥年去世.后来去世两年后下葬,他的坟墓安在南丰县的祖坟.生有儿子六人,曾晔、曾巩、曾牟、曾宰、曾布、曾肇,女儿九人.
开始时曾公凭借文章闻名,等到为官做事,又更加有名.他治理临川的时候,凭才干而不用威势(强力),就让坏人(作奸犯科的人)的首领率领他的部下几百人都不再做坏事.庄献太后采纳道士的建议修造乾明观,工匠数百人,建了几年也没有完成.曾公对道士说:“我替你建成它.”替他募捐了一大半的费用,工程不久就完成了.如皋这一年饥荒严重,曾公努力向州里请求救济,并且越过大海购买米粮,救活了几万人.第二年作物逐渐成熟,州里想像往年一样收取租税,唯独曾公不愿意执行,年末泰州各县百姓又有逃亡的,只有如皋百姓没有逃亡的.后来又修建孔子庙,劝勉县里百姓兴起学习风气.
后来被信州知州诬陷,仕途不顺,就自己辞官,撰写了十几万字的文章,《时议》十卷尤其在社会上盛传.《时议》这部书,借鉴往事,忧虑未来,不因为自己一个人的困顿而放弃了为天下忧虑.“我的理念主张不能在政事上体现出来,就要通过文章表达出来,这些文章主张不能被当代人施行,就要把它们留传给后代.后代如果有践行我这些主张的,那么,我难道还是困顿的吗?”
宝元年间,李元昊反叛,契丹也派军队逼近边境,天子非常忧虑,下诏天下有能进言献策的都不要有所隐瞒.在这时候进言献策的人都一致用派军队应对来进言,唯独曾公认为“天下的安危只不过在于我们自己是否安定罢了.如果我们内部安定,来自于夷狄的边患就没有什么可忧虑的;自己不稳定,忧患就在眼前,那些夷狄又哪里值得一提呢”?于是上书议论了几件事情,认为如果事情不这样,以后会怎样,不久,结果都跟他说的一样.曾公遭遇诬陷,人们认为(他)是冤枉的,(他)退职以后陷入贫困,人们替他忧虑.曾公所写的十几万字的文章,论述的都是天下的大事,古往今来存亡治乱的原因,至于(他)被冤屈并且陷入困窘,他却没有为自己写一个字.
进谏的人贵在说出别人难以言说的事情,作传的人却是有些内容不能写.读到那些简略的却能不丢失那些详细的,后世的人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曾公侍奉亲老,心思细密,总能揣摩想象到父母的心意.好学从不懈怠,却不以闻名于世为目的.他遇见两位士大夫的丧事,将其中一人的灵柩迎接回来安葬,并且养育了那个人的遗孤;另外一个人,是宰相的舅舅,曾经做赞善大夫,死后三十年才发殡,墓葬损坏了,曾公替他修缮,又给宰相写信要求他把舅舅妥善安葬.
(2)C“解决办法就是我们能否和他们分开,独立自治”错误,面对叛军和边患,曾易占认为最重要的是自己国家内部安定.原文为“吾已自治,夷狄无可忧者;不自治,忧将在于近,而夷狄岂足道哉?”
(3)①“治”,治理;“能”,才干;“党”,部下;“帅”,率领.译文为:他治理临川的时候,凭才干而不用威势(强力),就让坏人(作奸犯科的人)的首领率领他的部下几百人都不再做坏事.
②“公之遭诬”,曾公遭遇诬陷;“以为”,认为;“退而贫”,退职以后陷入贫穷;“为”,替.译文为:曾公遭遇诬陷,人们认为(他)是冤枉的,(他)退职以后陷入贫穷,人们替他忧虑.
(4)找文中对应的句子,然后概括.“能而不以威”对应“有才干”,“既又作孔子庙”说明他“重视教育”,“公独谓”说明他“刚正不阿”,“讽县人兴于学”对应“爱民如子”.
答案:
1、D
2、C
3、①他治理临川的时候,凭才干而不用威势(强力),就让坏人(作奸犯科的人)的首领率领他的部下几百人都不再做坏事.
②曾公遭遇诬陷,人们认为(他)是冤枉的,(他)退职以后陷入贫穷,人们替他忧虑.
4、(4分)①以民为本(爱民如子);②刚正不阿;③重视教育;④富有谋略(有才干、有远见).(每点1分)
参考译文
曾公名叫易占,字不疑,姓曾,建昌南丰人.曾公在端拱年间己丑年出生,在庆历年间丁亥年去世.后来去世两年后下葬,他的坟墓安在南丰县的祖坟.生有儿子六人,曾晔、曾巩、曾牟、曾宰、曾布、曾肇,女儿九人.
开始时曾公凭借文章闻名,等到为官做事,又更加有名.他治理临川的时候,凭才干而不用威势(强力),就让坏人(作奸犯科的人)的首领率领他的部下几百人都不再做坏事.庄献太后采纳道士的建议修造乾明观,工匠数百人,建了几年也没有完成.曾公对道士说:“我替你建成它.”替他募捐了一大半的费用,工程不久就完成了.如皋这一年饥荒严重,曾公努力向州里请求救济,并且越过大海购买米粮,救活了几万人.第二年作物逐渐成熟,州里想像往年一样收取租税,唯独曾公不愿意执行,年末泰州各县百姓又有逃亡的,只有如皋百姓没有逃亡的.后来又修建孔子庙,劝勉县里百姓兴起学习风气.
后来被信州知州诬陷,仕途不顺,就自己辞官,撰写了十几万字的文章,《时议》十卷尤其在社会上盛传.《时议》这部书,借鉴往事,忧虑未来,不因为自己一个人的困顿而放弃了为天下忧虑.“我的理念主张不能在政事上体现出来,就要通过文章表达出来,这些文章主张不能被当代人施行,就要把它们留传给后代.后代如果有践行我这些主张的,那么,我难道还是困顿的吗?”
宝元年间,李元昊反叛,契丹也派军队逼近边境,天子非常忧虑,下诏天下有能进言献策的都不要有所隐瞒.在这时候进言献策的人都一致用派军队应对来进言,唯独曾公认为“天下的安危只不过在于我们自己是否安定罢了.如果我们内部安定,来自于夷狄的边患就没有什么可忧虑的;自己不稳定,忧患就在眼前,那些夷狄又哪里值得一提呢”?于是上书议论了几件事情,认为如果事情不这样,以后会怎样,不久,结果都跟他说的一样.曾公遭遇诬陷,人们认为(他)是冤枉的,(他)退职以后陷入贫困,人们替他忧虑.曾公所写的十几万字的文章,论述的都是天下的大事,古往今来存亡治乱的原因,至于(他)被冤屈并且陷入困窘,他却没有为自己写一个字.
进谏的人贵在说出别人难以言说的事情,作传的人却是有些内容不能写.读到那些简略的却能不丢失那些详细的,后世的人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曾公侍奉亲老,心思细密,总能揣摩想象到父母的心意.好学从不懈怠,却不以闻名于世为目的.他遇见两位士大夫的丧事,将其中一人的灵柩迎接回来安葬,并且养育了那个人的遗孤;另外一个人,是宰相的舅舅,曾经做赞善大夫,死后三十年才发殡,墓葬损坏了,曾公替他修缮,又给宰相写信要求他把舅舅妥善安葬.
看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英语作文要求李华不知道填报志愿先选学校还是先选志愿,首先选择专业.1.可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2 2020-06-03 …
《□史·地理志·序》谓:“……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 2020-06-16 …
《淮南子》曰:“大道之行,犹曰月,(言道明自广远,如曰月临天下,无所不至也.)江南河北不能易其所, 2020-06-18 …
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并说明属于哪类活用和其在句中的意义1.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2.止子路宿 2020-07-10 …
绝句南宋•志南绝句南宋•志南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杖藜 2020-07-10 …
海南五公祠,是为纪念唐、宋两朝贬到海南的五位历史名臣而修建的,里面有副脍炙人口的对联:“只知有国,不 2020-11-16 …
甲乙两队拔河比赛,标志物先向甲队移动0.5m,后又向乙队方向移动了0.8m,相持后,又向乙队方向移动 2020-12-19 …
德意志首先发生宗教改革的主要原因在于A.资本主义首先在德意志产生B.文艺复兴在德意志发展最迅速C.罗 2020-12-21 …
2012年8月18日,52岁的张萍徒手挡住吸毒人员疯狂砍下的利刃,为保护群众英勇负伤。为了表彰张萍同 2021-01-14 …
古诗文大挑战,快!!!春》一文中,朱自清先生引用志南的诗句“”来形容春风和煦,你还可以用“,”这句来 2021-0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