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避讳什么意思

题目详情
避讳什么意思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避讳是中国古代为回避君父尊亲的名字的一种要求.在言谈和书写时,遇到君父长上的名字一律要回避,否则认为极不礼貌.取名时也不能取他们的名字中有的或同音的字.
  在古代,避讳被明文写进了法律.唐朝的法律规定,直呼皇帝的名字犯「大不敬」罪,不能赦免.
  主要方式有三:
  一、改字
  1.回避君王的名字,叫做避公讳或国讳.一般适用於过去七世代以内.
  ex:避汉文帝刘恒音讳,「姮娥」改嫦娥.
  2.避讳自己家族的长辈的名字,叫做避家讳.
  ex:苏东坡(苏轼)祖父名「序」,所以写书时不用序,改用「跋」.
  3.回避圣人的名字,叫做避圣人讳.
  ex:孔子之名「丘」曾经是金朝的圣人讳,所以丘姓的一部分改为「邱姓」.
  二、缺笔
  即当遇到要避讳的字时,在该字上少写一笔.清代康熙帝之名「玄烨」,因缺笔的关系,所以字的笔划不写完.
  三、空字
  遇到要避讳的字时不填写,例如「观世音」被称为「观音」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避讳闹笑话(田登作郡)
  出自南宋诗人陆游《老学庵笔记》第五卷:
  (北宋)有个叫田登的人当了州官,把与「登」字同音的字都当成忌讳.若有人触犯了,他就会气急败坏,即使是他的部属,也会遭鞭刑.於是整个州的人都只好把「灯」称为「火」.元宵节放灯时,他的秘书只好在大街上贴出如此告示:「本州按规定放火三天.」
  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