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10分)秋波媚陆游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①月,特地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10分)
秋 波 媚
陆 游
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 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 ,应待人来。
注:①南山:秦岭主峰,在长安城南。
②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均为长安城内胜景。此时长安城为金兵占领。
小题1:开篇两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4分)
小题2:下阕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6分)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小题1:上阕前两句有声有色地描绘出:秋色中,哀怨的号角声与高台上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一幅边地悲壮雄浑的画面。渲染了秋日里边地紧张的战争气氛。
小题2:用物的有情更加衬托出人的有意。作者用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写长安之景:多情的月亮把长安照得如同白昼,“灞桥烟柳,曲江池馆”都在痴情地等待人来。这些刻画都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期盼。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秋天,陆游四十八岁。当时他在南郑(今陕西汉中市)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在这一时期当中,陆游积极向宣抚使王炎献计献策,前方的有利形势以及军旅中的实际生活激发起作者收复长安的强烈愿望。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关心战事的进展、急于收复长安的热望与坚定的必胜信念。与陆游其他诗歌一样,词里洋溢着浓厚的爱国激情。
上片写登高酹酒。开篇二句描绘西北前线的秋色与紧张的战斗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渲染出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地前线的雄浑画面,为诗人登高酹酒提供了一个十分开阔的背景。“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三句,诗人正面出场,通过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展示出诗人热爱祖国而又无比乐观的襟怀。一是"悲歌击筑",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表示誓死夺取胜利的决心;二是"凭高酹酒",这里不只是奠祭为国捐躯的将士,更重要的是预祝收复长安,获得全胜。"此兴悠哉"一句,无保留地抒发了这一壮志豪情,并引出下片。
下片写遥望长安,期待胜利。"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幕云开"二句,以拟人的手法,移情于景。作者高兴地发现,原来漂浮的暮云不知何时已经散去,展露出十六日晚上分外皎洁的明月,把诗人遥望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昼一般。这南山的明月,道是无情却有情,诗人对此又怎能不喜出望外呢!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自然条件,诗人站在高兴亭上,放眼远望,把想象的射程,从南郑瞄向长安,目标是如此集中、清晰。诗人仿佛真地看到长安城外灞桥两岸的烟柳在迎风摇摆,长安城南的曲江,无数亭台楼馆都一齐敞开大门,正期待南宋军队早日胜利归来。
这首词以形象的笔墨和饱满的感情,描绘出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情调。词中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增添了这首词的韵味。
看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10分)秋波媚陆游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秋到边城角声哀  2020-06-20 …

“行经万星身犹健,历尽千艰胆未寒,可有尘瑕须拂拭,敞开心肺给人看。”革命老前辈谢觉哉的这首诗告诫我  2020-06-2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秋波媚陆游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  2020-07-0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泊公安县陆游秦关蜀道何辽哉!公安渡头今始回。无穷江水与天接,不断海  2020-07-0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回答问题。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陆游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2020-07-10 …

如图人物所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首绝命诗出自()A.洋务运动B.百日维  2020-07-12 …

1787年(清乾隆五十二年),乾隆帝写过这样一首诗:“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人事天时诚极  2020-07-26 …

1787年(清乾隆五十二年),乾隆帝写过这样一首诗:“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人事天时诚极  2020-07-2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秋波媚①陆游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②  2020-12-15 …

求一首赞美诗歌名,里面好像有一句圣哉,圣哉,圣哉,哉.这是小时候听的一首歌,已经很模糊了,只记得这首  2020-1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