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梁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梁王曰:“陶之朱公①以布衣富侔②国,是必有奇智。”乃
湖北武汉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
梁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梁王曰:“陶之朱公 ① 以布衣富侔 ② 国,是必有奇智。”乃召朱公而问曰:“梁有疑狱,狱吏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罪, 虽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 ”朱公曰:“臣,鄙民也,不知当狱。虽然,臣之家有二白璧,其色相如也,其径相如也,其泽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王曰:“径与色泽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朱公曰:“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梁王曰:“善,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梁国大悦。
由此观之,墙薄则亟坏,缯 ③ 薄则亟裂,器薄则亟毁,酒薄则亟酸。夫薄而可以旷日持久者,殆未有也。故有国富民施政教者,宜厚之而可耳。
梁国曾经有难以断定的案件,大臣们有些认为应当判有罪,有些人认为是无罪。即使是梁王也很疑惑。梁王道: “ 陶朱公(即范蠡),凭借平民的身份而做到举国首富,这必定是因为他有超乎常人的智慧。 ” 于是就召来范蠡问他说: “ 梁国有难以断定的案子,断案的人一半认为有罪一半认为没有罪,即使是我也很疑惑,先生你来判断一下这个案件,怎么样? ” 范蠡说: “ 我是个卑贱的小民,也不懂得如何断案,既然大王让我断,那么,(我举个例子),我家有两个白玉璧,它们的颜色、大小、光泽都差不多,但是它们的价钱,一个卖千金,一个卖五百金 ” 。王说: “ 大小与色泽都差不多,一个卖千金,一个卖五百金,为什么? ” 范蠡说: “ 从侧面看一个厚度是另一个的两倍,因此卖千金 ” 。王说: “ 好。 ” 所以案件难断就从轻发落,奖赏有疑问就赏与,梁王非常高兴。
由此看来,墙薄了就容易坍塌,丝织品薄就容易裂开,器物薄就容易毁坏,酒薄(淡,不醇厚)就容易发酸。那些薄的事物能够保持很长时间的,大概还没有。所以统治人民施行政令教化的诸侯们,应该以厚德对待人民就可以了。
(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 ①陶之朱公:即范蠡( l í),他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之后,隐居陶山,改名朱公。 ② 侔( m ó u ) : 等同。③ 缯( z ē ng ) : 丝织品的总称。
1 .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梁尝有疑 狱 狱:案件 B .臣, 鄙 民也 鄙:浅陋
C .不知 当 狱 当:应当 D . 殆 未有也 殆:恐怕
2 .对下面加点字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臣 之 家有二白璧 ② 侧而视 之
③ 其 径相如也 ④ 然 其 价一者千金
A .① ② 用法相同,③ ④ 用法不同 B .① ② 用法相同,③ ④ 用法相同
C .① ② 用法不同,③ ④ 用法不同 D .① ② 用法不同,③ ④ 用法相同
3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梁王认为陶朱公能依靠做布衣生意而富可敌国,一定有超人的智慧。
B .陶朱公回答梁王询问时,拿一薄一厚两块玉 璧作比,暗示梁王治狱要宽厚。
C .梁王听从陶朱公的建议,推行仁政,厚上国人,举国上下欢欣鼓舞。
D .作者姐梁王与陶朱公讨论“疑狱”一事意在说明“物薄易坏”的道理。
1. C
2 、 D
3 、 B 。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 2020-05-13 …
君和臣,臣和臣之间衣着和配饰有何不同 2020-05-21 …
《潜夫论.慎微篇》译文非独山川也,人行亦然,有布衣积善不怠,必致颜闵之贤;积恶不休,必致桀跖之名. 2020-06-12 …
文言文阅读(共9分)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 2020-11-02 …
古文翻译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 2020-12-08 …
阅读有关诸葛亮的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14分)[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 2020-12-20 …
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 2020-12-22 …
下列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2020-12-22 …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 2020-12-29 …
2016·湖南省衡阳卷(二)阅读《出师表》(节选),完成9-12题。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 2021-0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