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求李之仪《谢池春》(残寒消尽,

题目详情
求李之仪《谢池春》(残寒消尽,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谢池春》-代表作一 《谢池春》 宋李之仪 残寒销尽, 疏雨过, 清明后. 花径敛余红, 风沼萦新皱. 乳燕穿庭户, 飞絮沾襟袖. 正佳时, 仍晚昼, 著人滋味, 真个浓如酒. 频移带眼, 空只恁、 厌厌瘦. 不见又思量, 见了还依旧. 为问频相见, 何似长相守. 天不老, 人未偶. 且将此恨, 分付庭前柳. 《谢池春》-韵调 《谢池春》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上三下二). △ △ △ 仄平平、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 △ △ △ 仄平平平仄(上三下二).仄平平、仄平平仄. △ △ (前后阕基本相同,只有前阕首句与后阕首句稍异.此调平仄较严.) 《谢池春》-注释 《谢池春》 这首《谢池春》用通俗浅近的语言,写离别相思之苦,其中可以看出柳永“市民词”的影响. 开头三句,点出节令,中间隔过四句之后,又说“正佳时,仍晚昼”,继续点出黄昏时分.这样,所谓“正佳时”的“佳”字,才算有着落,有根据.可见章法针脚之绵密.上片写景,以“花径敛余红”等四个五言句子为主体的.这四句,笔锋触及了构成春天景物的众多方面,又各用一个非常恰当的动词把它们紧密相联,点得活生,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在“飞絮沾襟袖”一句里,已经暗示了“人”的存在,为过片处的“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作一铺叙.著人,是“让人感觉到”的意思”;“滋味”究竟是什么,却不能说得具体,只好用酒来比喻,而且又用“浓”来形容,用“真个”来强调,以诱读者尽量用自己的感受和经验去理解那种“滋味”,从而把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变得可以体会、可以感悟. 过片后的四个五言句,是这首词抒情部分的核心内容了.这四句写得深,写得细,它把“不见”和“相见”、“相见”和“相守”逐对比较.冠以“为问”二字,表明这还只是一种认识,一种追求,只能祈之于天、谋之于人,可是“天不老,人未偶”,仍然不得解决.“天不老”,本于李贺的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反过来说,天不老也就是天无情,不肯帮忙,于是“人未偶”,目前还处于离别相思的境地,实在没有办法,只好“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分付,有交托之义.将相思别恨交付庭前垂柳,则留下了各式各样的思索的余地,正所谓含蓄而隽永. 《谢池春》-译文 《谢池春》 冬日的残寒散尽,下过稀疏的春雨已过了清明时候.花间的小径聚敛着残余的落红,微风吹过池沼萦绕起新的波绉,小燕子在庭院门窗间穿飞,飘飞的柳絮沾上了衣襟两袖.正是美妙时辰,夜晚连着白昼.令人感到滋味深厚,真个是浓似醇酒.频繁地移动腰带的空眼,只是那么白白眼看着病恹恹地消瘦,不见她却又相思,见了她却还是分离,相思依旧.为此要问与其频频相见,何如永远亲密厮守?天公无情天不老,人有情却落得孤独无偶,这份相思别恨谁理解,姑且将它交托庭前的垂柳. 《谢池春》-赏析 《谢池春》 这首词是抒写伤春相思之作.上片写清明景象:“余红”敛繁于花径,“新皱”萦适于池沼,“乳燕”穿飞于庭户,“飞絮”沾惹于襟袖.一句一景,而敛、萦、穿、沾四个动词使地、池、空、人四幅画面有声有色,动静兼备,错落有致地同物及人.冬日的残寒散尽,下过稀疏的春雨已过了清明时候.花间的小径聚敛着残余的落红,微风吹过池沼萦绕起新的波绉,小燕子在庭院门窗间穿飞,飘飞的柳絮沾上了衣襟两袖. 下片抒相思愁恨,频移带眼含蓄地暗示相思日深,乃至为相思煎熬而恹恹病瘦.“何以”二字透出一种无把握的犹疑味道,显然造成相思苦恼现状的原因,是一种个人难以抗拒或难以解决的力量.天公无情天不老,人有情却落得孤独无偶,这份相思别恨谁理解,姑且将它交托庭前的垂柳.全词上片以景写情,真个浓如酒.下片叙别相后相思,以生动活的俚俗之语,写细腻委婉的别离之情.这首词写春思委婉细腻,情意缠绵,情景兼美. 《谢池春》-作者 李之仪(1038-1117),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今山东境内)人.宋神宗三年进士,后从苏轼于定州幕府.徽宗初因故获罪,被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终朝请大夫.有《姑溪词》. 《谢池春》-代表作二 《谢池春》 谢池春 宋·陆游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 阵云高、狼烟夜举. 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 笑儒冠自多来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 漫悲歌、伤怀吊古. 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妒! 鉴赏 这首词应该稍早于《诉衷情》,陆游怀着为国驱驰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到过西北前线,然而由于朝廷屈辱政策占上风,几年戎马,却一无成就.人已渐老,伤怀国事,无可奈何,只好发出“流年虚度”的感慨. “壮志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陆游到王炎幕府是四十八岁,那时很想干一番事业.“曾”字很重要,写当时的壮年气盛,“曾是气吞残虏”,领起上片,既然说“曾是”,就暗含“今日不是”了,这和下片相关合.“阵云高、狼烽夜举”,写当年的战争气氛之紧张,反衬意气之盛.“朱颜青鬓”由“壮岁”来,“拥雕戈西戍”点明从戎方位,为西方前线,即指参加王炎幕府事.这两句正面写“壮岁从戎”的豪举.“笑儒冠、自来多误”,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一开头就说:“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是牢骚语.这一句陆游用杜甫诗可以有两层意思.一是当时从戎得意,以为功业指日可就,不象那些儒生皓首穷经,老死牖下.二是引起下片,说自己也是属于“儒冠多误身”的类型,而“儒冠误身”正是书生的共同悲剧,自己可笑也重蹈这个覆辙.这第二层意思更重,领起下片. “功名梦断”是总束上片“壮岁从戎”的几句,“却泛扁舟吴楚”指今天的归老江湖,和上片的生活恰成对照.“漫悲歌、伤怀吊古”写今天的满腔悲愤.吊古而悲歌伤怀,正因为眼看朝廷不思进取,坐失良机,将来半壁江山也根本保不住.吴楚扁舟,满眼兴亡陈迹,不由得不怀念当年前线的战斗气氛.“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这里的“秦关”是和上面的“拥雕戈西戍”相呼应.“望秦关何处”表面上是说山河远隔,望而不见,实际上是惋惜那样的战斗气氛不可再得.“叹流年又成虚度”,一结感慨万千.重点在一“又”字,表示年年希望有所建树,却年年是一场清梦.今年又是虚度.上面的“梦断”、“悲歌伤怀”、“望秦关”等等都收束到这“又成虚度”几个字上,令人不忍卒读. 这首词是用今昔对比来发抒自己的悲愤的.上片写过去壮岁从戎的豪迈气概,一往无前.下片写今天归老江湖的寂寞心情,万般无奈.上片的末句转出下片,下片“功名梦断”又总束上文,过片的交代非常清楚紧密.上片多实写,借景物着色,“狼烽”、“朱颜青鬓”、“雕戈”等,使人如见其跃马立功的勃勃英姿.下片却遗篇愁绪融入“烟波无际”之中,多用直抒情怀的唱叹.上下片的呼应除上片末句、下片其句外,“曾是”“又成”中的“曾”和“又”两个虚字含有无限内容,省却许多笔墨.“却泛”的“却”,“漫悲歌”的“漫”,一表出乎意料,一表无可奈何,这几个虚字的传神作用,也是读这首词必须注意的地方.
看了 求李之仪《谢池春》(残寒消尽...的网友还看了以下: